秦皇岛海域水母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5-01-19 16:30张海松
河北渔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浴场海蜇秦皇岛市

张海松

秦皇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夏都的美誉,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 000多万人,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水母呈现爆发趋势,且发生了伤害游客事件。2013年秦皇岛市组织实施了“秦皇岛海域水母发展现状及防治对策”项目,现将水母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分析如下。

1 水母现监测总体情况

从2013年6月底开始至9月底,秦皇岛市组织当地水产科研单位、渔政、北戴河区农牧局、抚宁县农牧水产局,以北戴河区周边海域为重点开展了水母现状调查、巡航监测、捕捞工作。截止到9月底共出海96航次,监测到了海月水母、薮枝水母、真海蜇、沙海蜇、霞水母(幼体),其中以海月水母和沙海蜇为优势种。7月底发生水母蛰伤游客事件后,及时组织渔船在北戴河浴场周边海域进行了捕捞作业,共捕捞沙海蜇13.6万 kg,减少了海蜇对游客造成的伤害,为秦皇岛市暑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监测出的几个主要品种如下。

1.1 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俗称四眼水母,因伞部有四个像眼睛一样的圆圈而得名,从6月底开始就已经出现,到9月底仍然有个体存在。监测到最大个体直径30 cm,最小个体10 cm,平均直径25 cm,最大重量650 g,最大密度15个/m2,较去年平均直径增大5 cm,个体较常年偏大、数量偏多。在南戴河仙螺岛、北戴河金山嘴、海港区东山浴场外侧水域出现过海月水母高密度聚集区。海月水母属基本无毒或弱毒品种,对于过敏人体接触后也可产生皮疹等过敏反应,他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掉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消耗掉大量的水域初级生产力,会造成鱼类、虾类、贝类的资源减少,应该视为一种水产敌害生物来进行清除。该品种目前有作为水族观赏的水母,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市场出售的海月水母个体较小的直径十几厘米,个体较大的直径二十厘米以上。

1.2 真海蜇(海蜇、绵海蜇、青蜇)

真海蜇俗称海蜇、绵海蜇、青蜇,伞部青白色表面光滑,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毒性较弱,但也能将人体蛰伤,个体相对较小,一般10~20 kg,个别个体能达30 kg以上。2012年其捕捞上来的鲜品收购价为8~10元/k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技术人员监测到最大个体重量5 kg,最大直径40 cm。该品种为秦皇岛市主要传统捕捞品种,受渔政部门保护,捕捞需要专门的许可证。根据监测情况,该品种数量较常年偏少,个体偏小。7月20日开始捕捞,7月25日以后已经基本采捕不到了,由于经济价值高,大部分个体尚未达到成熟繁殖阶段即被人类捕捞利用,所以近年来真海蜇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

海蜇从1 600多年前的晋代开始已被人类食用,不仅有食用价值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老醋蜇头、凉拌海蜇皮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菜品。海蜇加工品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海蜇还含有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所含的甘露多糖胶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

1.3 沙海蜇

沙海蜇俗称麻蜇,伞部呈现沙粒状突起,个体大、毒性强,刺细胞数量较大,触须较长,覆盖面非常大,能将人体大面积蛰伤,严重的可致人死亡。技术人员监测采捕到的沙海蜇最大直径103 cm,最大个体重量42 kg,聚集区最大密度每平方公里3万个(百平米3个),较去年偏多两倍。其在秦皇岛近岸海域生长繁殖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监测到沙海蜇较常年偏多后,及时向政府做了汇报,建议浴场设置海蜇防护网、加强科普宣传、浴场配备应急药品、采取人工捕捞等措施。至8月下旬共组织渔民人工捕捞沙海蜇13.6万多公斤,大大减轻了沙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

沙海蜇的分类地位: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与真海蜇不属于一个种类,但与真海蜇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类似。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在秦皇岛市海域进行生长繁殖,一部分成体会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后死亡,另一部分成体随海流游到外地或深海产卵后自然死亡。

沙海蜇加工品也能食用,但由于蜇皮较厚口感不好,市场价值较低,海上捕捞的鲜品不足0.5元/kg。由于其数量多、产量大,加之被人类加工利用率较低,致使沙海蜇亲体数量逐年增加,必然会繁殖大量的后代。沙海蜇个体较大,有性繁殖阶段产卵量也非常大,成熟的个体可产卵5 000万粒,无性繁殖阶段的水螅体又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分裂出多个碟状体,一个碟状体就是一个海蜇幼体,且水螅体阶段如果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以存活40年,一旦环境条件适合便会大量繁殖,形成暴发趋势。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见表1,沙海蜇分布见图1。

1.4 薮枝水母

为小型无毒水母,采捕到的数量极少,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也不会对游客造成伤害。

1.5 霞水母

霞水母为一种有毒有害的水母,前几年曾在辽东湾暴发过,给渔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今年水母监测组也将霞水母作为重要的监测对象,但只采捕到了数量极少的几个霞水母幼体,没有采捕到霞水母成体。

2 水母暴发原因

针对秦皇岛海域水母监测情况,结合近年来国内国际水母发展趋势,秦皇岛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河北农大海洋学院、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秦皇岛海域水母增多尤其是沙海蜇暴发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沙海蜇主要分布区域近年来有从东海、黄海向北移动的趋势,青岛和葫芦岛海域近年来都有沙海蜇数量增加的现象出现;二是海水富营养化使得本海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类减少(鲳鱼、棱皮海龟),使海月水母、沙海蜇等得以大量繁殖;三是大型水母本身自主游泳能力相对较差,容易随着海流、风流漂移。有部分随风浪或潮流从外海漂移而来,其中大部分沙海蜇幼体极有可能从大连、旅顺口之间的老铁山水道首先进入辽东湾,然后进入秦皇岛市海域,与秦皇岛市海域自然生长的沙海蜇形成一种叠加的效应,造成沙海蜇暴发。

3 水母暴发防治对策

根据秦皇岛市海域水母监测情况,参考国内国际水母暴发应对方法,应对水母暴发防治措施如下:

3.1 浴场安装海蜇防护网,设置警示标志

根据近年来海蜇等大型水母在秦皇岛沿海出现的规律,7月中旬之前公众浴场、专用浴场,必须安装完成海蜇防护网,将海蜇防护网的安装工作应当列入暑期安全工作之一。

浴场入口显著位置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对大型水母的防范。浴场管理人员加强海蜇防护网具的检查和维护,拦网内发现水母应及时清除。

3.2 加强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科学地宣传水母发生、发展、消亡规律,准确及时发布水母信息,使公众正确认识水母的存在,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利用、防范、应急处置的科学知识。

3.3 做好应急处置

浴场应准备海蜇蛰伤应急处置药品,及时简易处置蛰伤。

医疗卫生系统应加强海蜇蛰伤应急处置力量,提高处置能力,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减轻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和痛苦。

3.4 加强对水母的监测、治理

加强水母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议政府组织或委托海洋水产科研单位,对水母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繁殖、螅状体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跟踪调查,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应当成立水母治理领导小组,协调海洋、渔业、气象、环保等部门,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对水母进行清理整治。

3.5 探索水母加工利用

政府应当探索水母防治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几家有能力进行沙海蜇加工的企业,进行沙海蜇的加工利用,使沙海蜇的捕捞、加工、销售利用形成一个产业链,有效的控制大型水母的数量,达到海洋生态平衡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0-28)

秦皇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夏都的美誉,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 000多万人,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水母呈现爆发趋势,且发生了伤害游客事件。2013年秦皇岛市组织实施了“秦皇岛海域水母发展现状及防治对策”项目,现将水母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分析如下。

1 水母现监测总体情况

从2013年6月底开始至9月底,秦皇岛市组织当地水产科研单位、渔政、北戴河区农牧局、抚宁县农牧水产局,以北戴河区周边海域为重点开展了水母现状调查、巡航监测、捕捞工作。截止到9月底共出海96航次,监测到了海月水母、薮枝水母、真海蜇、沙海蜇、霞水母(幼体),其中以海月水母和沙海蜇为优势种。7月底发生水母蛰伤游客事件后,及时组织渔船在北戴河浴场周边海域进行了捕捞作业,共捕捞沙海蜇13.6万 kg,减少了海蜇对游客造成的伤害,为秦皇岛市暑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监测出的几个主要品种如下。

1.1 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俗称四眼水母,因伞部有四个像眼睛一样的圆圈而得名,从6月底开始就已经出现,到9月底仍然有个体存在。监测到最大个体直径30 cm,最小个体10 cm,平均直径25 cm,最大重量650 g,最大密度15个/m2,较去年平均直径增大5 cm,个体较常年偏大、数量偏多。在南戴河仙螺岛、北戴河金山嘴、海港区东山浴场外侧水域出现过海月水母高密度聚集区。海月水母属基本无毒或弱毒品种,对于过敏人体接触后也可产生皮疹等过敏反应,他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掉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消耗掉大量的水域初级生产力,会造成鱼类、虾类、贝类的资源减少,应该视为一种水产敌害生物来进行清除。该品种目前有作为水族观赏的水母,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市场出售的海月水母个体较小的直径十几厘米,个体较大的直径二十厘米以上。

1.2 真海蜇(海蜇、绵海蜇、青蜇)

真海蜇俗称海蜇、绵海蜇、青蜇,伞部青白色表面光滑,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毒性较弱,但也能将人体蛰伤,个体相对较小,一般10~20 kg,个别个体能达30 kg以上。2012年其捕捞上来的鲜品收购价为8~10元/k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技术人员监测到最大个体重量5 kg,最大直径40 cm。该品种为秦皇岛市主要传统捕捞品种,受渔政部门保护,捕捞需要专门的许可证。根据监测情况,该品种数量较常年偏少,个体偏小。7月20日开始捕捞,7月25日以后已经基本采捕不到了,由于经济价值高,大部分个体尚未达到成熟繁殖阶段即被人类捕捞利用,所以近年来真海蜇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

海蜇从1 600多年前的晋代开始已被人类食用,不仅有食用价值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老醋蜇头、凉拌海蜇皮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菜品。海蜇加工品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海蜇还含有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所含的甘露多糖胶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

1.3 沙海蜇

沙海蜇俗称麻蜇,伞部呈现沙粒状突起,个体大、毒性强,刺细胞数量较大,触须较长,覆盖面非常大,能将人体大面积蛰伤,严重的可致人死亡。技术人员监测采捕到的沙海蜇最大直径103 cm,最大个体重量42 kg,聚集区最大密度每平方公里3万个(百平米3个),较去年偏多两倍。其在秦皇岛近岸海域生长繁殖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监测到沙海蜇较常年偏多后,及时向政府做了汇报,建议浴场设置海蜇防护网、加强科普宣传、浴场配备应急药品、采取人工捕捞等措施。至8月下旬共组织渔民人工捕捞沙海蜇13.6万多公斤,大大减轻了沙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

沙海蜇的分类地位: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与真海蜇不属于一个种类,但与真海蜇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类似。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在秦皇岛市海域进行生长繁殖,一部分成体会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后死亡,另一部分成体随海流游到外地或深海产卵后自然死亡。

沙海蜇加工品也能食用,但由于蜇皮较厚口感不好,市场价值较低,海上捕捞的鲜品不足0.5元/kg。由于其数量多、产量大,加之被人类加工利用率较低,致使沙海蜇亲体数量逐年增加,必然会繁殖大量的后代。沙海蜇个体较大,有性繁殖阶段产卵量也非常大,成熟的个体可产卵5 000万粒,无性繁殖阶段的水螅体又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分裂出多个碟状体,一个碟状体就是一个海蜇幼体,且水螅体阶段如果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以存活40年,一旦环境条件适合便会大量繁殖,形成暴发趋势。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见表1,沙海蜇分布见图1。

1.4 薮枝水母

为小型无毒水母,采捕到的数量极少,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也不会对游客造成伤害。

1.5 霞水母

霞水母为一种有毒有害的水母,前几年曾在辽东湾暴发过,给渔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今年水母监测组也将霞水母作为重要的监测对象,但只采捕到了数量极少的几个霞水母幼体,没有采捕到霞水母成体。

2 水母暴发原因

针对秦皇岛海域水母监测情况,结合近年来国内国际水母发展趋势,秦皇岛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河北农大海洋学院、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秦皇岛海域水母增多尤其是沙海蜇暴发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沙海蜇主要分布区域近年来有从东海、黄海向北移动的趋势,青岛和葫芦岛海域近年来都有沙海蜇数量增加的现象出现;二是海水富营养化使得本海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类减少(鲳鱼、棱皮海龟),使海月水母、沙海蜇等得以大量繁殖;三是大型水母本身自主游泳能力相对较差,容易随着海流、风流漂移。有部分随风浪或潮流从外海漂移而来,其中大部分沙海蜇幼体极有可能从大连、旅顺口之间的老铁山水道首先进入辽东湾,然后进入秦皇岛市海域,与秦皇岛市海域自然生长的沙海蜇形成一种叠加的效应,造成沙海蜇暴发。

3 水母暴发防治对策

根据秦皇岛市海域水母监测情况,参考国内国际水母暴发应对方法,应对水母暴发防治措施如下:

3.1 浴场安装海蜇防护网,设置警示标志

根据近年来海蜇等大型水母在秦皇岛沿海出现的规律,7月中旬之前公众浴场、专用浴场,必须安装完成海蜇防护网,将海蜇防护网的安装工作应当列入暑期安全工作之一。

浴场入口显著位置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对大型水母的防范。浴场管理人员加强海蜇防护网具的检查和维护,拦网内发现水母应及时清除。

3.2 加强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科学地宣传水母发生、发展、消亡规律,准确及时发布水母信息,使公众正确认识水母的存在,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利用、防范、应急处置的科学知识。

3.3 做好应急处置

浴场应准备海蜇蛰伤应急处置药品,及时简易处置蛰伤。

医疗卫生系统应加强海蜇蛰伤应急处置力量,提高处置能力,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减轻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和痛苦。

3.4 加强对水母的监测、治理

加强水母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议政府组织或委托海洋水产科研单位,对水母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繁殖、螅状体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跟踪调查,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应当成立水母治理领导小组,协调海洋、渔业、气象、环保等部门,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对水母进行清理整治。

3.5 探索水母加工利用

政府应当探索水母防治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几家有能力进行沙海蜇加工的企业,进行沙海蜇的加工利用,使沙海蜇的捕捞、加工、销售利用形成一个产业链,有效的控制大型水母的数量,达到海洋生态平衡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0-28)

秦皇岛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夏都的美誉,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 000多万人,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水母呈现爆发趋势,且发生了伤害游客事件。2013年秦皇岛市组织实施了“秦皇岛海域水母发展现状及防治对策”项目,现将水母现状、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总结分析如下。

1 水母现监测总体情况

从2013年6月底开始至9月底,秦皇岛市组织当地水产科研单位、渔政、北戴河区农牧局、抚宁县农牧水产局,以北戴河区周边海域为重点开展了水母现状调查、巡航监测、捕捞工作。截止到9月底共出海96航次,监测到了海月水母、薮枝水母、真海蜇、沙海蜇、霞水母(幼体),其中以海月水母和沙海蜇为优势种。7月底发生水母蛰伤游客事件后,及时组织渔船在北戴河浴场周边海域进行了捕捞作业,共捕捞沙海蜇13.6万 kg,减少了海蜇对游客造成的伤害,为秦皇岛市暑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监测出的几个主要品种如下。

1.1 海月水母

海月水母俗称四眼水母,因伞部有四个像眼睛一样的圆圈而得名,从6月底开始就已经出现,到9月底仍然有个体存在。监测到最大个体直径30 cm,最小个体10 cm,平均直径25 cm,最大重量650 g,最大密度15个/m2,较去年平均直径增大5 cm,个体较常年偏大、数量偏多。在南戴河仙螺岛、北戴河金山嘴、海港区东山浴场外侧水域出现过海月水母高密度聚集区。海月水母属基本无毒或弱毒品种,对于过敏人体接触后也可产生皮疹等过敏反应,他的大量繁殖会消耗掉大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消耗掉大量的水域初级生产力,会造成鱼类、虾类、贝类的资源减少,应该视为一种水产敌害生物来进行清除。该品种目前有作为水族观赏的水母,可以进行人工繁殖,市场出售的海月水母个体较小的直径十几厘米,个体较大的直径二十厘米以上。

1.2 真海蜇(海蜇、绵海蜇、青蜇)

真海蜇俗称海蜇、绵海蜇、青蜇,伞部青白色表面光滑,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毒性较弱,但也能将人体蛰伤,个体相对较小,一般10~20 kg,个别个体能达30 kg以上。2012年其捕捞上来的鲜品收购价为8~10元/kg,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技术人员监测到最大个体重量5 kg,最大直径40 cm。该品种为秦皇岛市主要传统捕捞品种,受渔政部门保护,捕捞需要专门的许可证。根据监测情况,该品种数量较常年偏少,个体偏小。7月20日开始捕捞,7月25日以后已经基本采捕不到了,由于经济价值高,大部分个体尚未达到成熟繁殖阶段即被人类捕捞利用,所以近年来真海蜇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

海蜇从1 600多年前的晋代开始已被人类食用,不仅有食用价值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老醋蜇头、凉拌海蜇皮是大家非常喜欢的菜品。海蜇加工品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海蜇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尤其含有人们饮食中所缺的碘,是一种重要的营养食品。海蜇还含有类似于乙酰胆碱的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所含的甘露多糖胶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功效。

1.3 沙海蜇

沙海蜇俗称麻蜇,伞部呈现沙粒状突起,个体大、毒性强,刺细胞数量较大,触须较长,覆盖面非常大,能将人体大面积蛰伤,严重的可致人死亡。技术人员监测采捕到的沙海蜇最大直径103 cm,最大个体重量42 kg,聚集区最大密度每平方公里3万个(百平米3个),较去年偏多两倍。其在秦皇岛近岸海域生长繁殖期为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监测到沙海蜇较常年偏多后,及时向政府做了汇报,建议浴场设置海蜇防护网、加强科普宣传、浴场配备应急药品、采取人工捕捞等措施。至8月下旬共组织渔民人工捕捞沙海蜇13.6万多公斤,大大减轻了沙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

沙海蜇的分类地位: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口冠水母科,与真海蜇不属于一个种类,但与真海蜇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类似。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在秦皇岛市海域进行生长繁殖,一部分成体会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后死亡,另一部分成体随海流游到外地或深海产卵后自然死亡。

沙海蜇加工品也能食用,但由于蜇皮较厚口感不好,市场价值较低,海上捕捞的鲜品不足0.5元/kg。由于其数量多、产量大,加之被人类加工利用率较低,致使沙海蜇亲体数量逐年增加,必然会繁殖大量的后代。沙海蜇个体较大,有性繁殖阶段产卵量也非常大,成熟的个体可产卵5 000万粒,无性繁殖阶段的水螅体又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分裂出多个碟状体,一个碟状体就是一个海蜇幼体,且水螅体阶段如果外界条件不理想时,可以存活40年,一旦环境条件适合便会大量繁殖,形成暴发趋势。河北海域海蜇渔获量统计见表1,沙海蜇分布见图1。

1.4 薮枝水母

为小型无毒水母,采捕到的数量极少,没有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也不会对游客造成伤害。

1.5 霞水母

霞水母为一种有毒有害的水母,前几年曾在辽东湾暴发过,给渔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今年水母监测组也将霞水母作为重要的监测对象,但只采捕到了数量极少的几个霞水母幼体,没有采捕到霞水母成体。

2 水母暴发原因

针对秦皇岛海域水母监测情况,结合近年来国内国际水母发展趋势,秦皇岛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河北农大海洋学院、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分析秦皇岛海域水母增多尤其是沙海蜇暴发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沙海蜇主要分布区域近年来有从东海、黄海向北移动的趋势,青岛和葫芦岛海域近年来都有沙海蜇数量增加的现象出现;二是海水富营养化使得本海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类减少(鲳鱼、棱皮海龟),使海月水母、沙海蜇等得以大量繁殖;三是大型水母本身自主游泳能力相对较差,容易随着海流、风流漂移。有部分随风浪或潮流从外海漂移而来,其中大部分沙海蜇幼体极有可能从大连、旅顺口之间的老铁山水道首先进入辽东湾,然后进入秦皇岛市海域,与秦皇岛市海域自然生长的沙海蜇形成一种叠加的效应,造成沙海蜇暴发。

3 水母暴发防治对策

根据秦皇岛市海域水母监测情况,参考国内国际水母暴发应对方法,应对水母暴发防治措施如下:

3.1 浴场安装海蜇防护网,设置警示标志

根据近年来海蜇等大型水母在秦皇岛沿海出现的规律,7月中旬之前公众浴场、专用浴场,必须安装完成海蜇防护网,将海蜇防护网的安装工作应当列入暑期安全工作之一。

浴场入口显著位置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游客注意对大型水母的防范。浴场管理人员加强海蜇防护网具的检查和维护,拦网内发现水母应及时清除。

3.2 加强科普宣传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科学地宣传水母发生、发展、消亡规律,准确及时发布水母信息,使公众正确认识水母的存在,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利用、防范、应急处置的科学知识。

3.3 做好应急处置

浴场应准备海蜇蛰伤应急处置药品,及时简易处置蛰伤。

医疗卫生系统应加强海蜇蛰伤应急处置力量,提高处置能力,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减轻海蜇对游客造成的威胁和痛苦。

3.4 加强对水母的监测、治理

加强水母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建议政府组织或委托海洋水产科研单位,对水母在秦皇岛市海域产卵、繁殖、螅状体数量、分布等情况进行全面跟踪调查,掌握准确的数据资料,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应当成立水母治理领导小组,协调海洋、渔业、气象、环保等部门,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对水母进行清理整治。

3.5 探索水母加工利用

政府应当探索水母防治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几家有能力进行沙海蜇加工的企业,进行沙海蜇的加工利用,使沙海蜇的捕捞、加工、销售利用形成一个产业链,有效的控制大型水母的数量,达到海洋生态平衡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10-28)

猜你喜欢
浴场海蜇秦皇岛市
奥地利获评欧洲最佳“浴场”
于广明作品
奉献一生捐资助学
教你区分真假海蜇丝
海蜇、人造海蜇傻傻分不清
真海蜇撕扯更易断裂
日本推出“苹果温泉”苹果来陪你洗澡
《罗马浴场5》
清凉浴场
海蜇为什么没有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