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娟
辨析语境中词语的恰当意义,感受词语的情感色彩,是学生深度感悟句段篇章的基础渠道。采取有效方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于情趣与智趣中丰厚词语理解,使词语教学更加感性、形象,夯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基石,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借助形象手段,让词语理解生动起来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更容易让他们领会词义。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稻秧脱险记》中“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重点词语,在初读课文、基本理解词语意思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作为剧本进行排练。要演好剧,首先要熟悉剧本,教师要带领学生先把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读熟,尤其注意杂草和稻秧说的话以及他们的动作,然后再进行表演。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饰小稻秧,若干学生饰杂草。学生从四面涌上,围住教师。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七嘴八舌、低声):把营养交出来。
师:你们没有领会杂草的角色形象,表情要凶,声音要大,可配上叉腰、挥舞拳头等肢体动作。
生(大声,凶恶地):快交出营养!
师:我们也需要营养,怎么能给你们呢?
“杂草”一拥而上,抢夺营养,“小稻秧”耷拉着脑袋,欲哭无泪。
师(解说):“同学们,刚才杂草一拥而上,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讲不讲理啊?小稻秧拼命地喊,杂草愿不愿意听它的解释和哀求啊?——这就是不由分说。”
二、迁移运用,让词语理解融会贯通
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词语,是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把握词语内涵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荷花》一文作者写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出来”这个词学生们都会说好,但又说不上来好在何处。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迁移运用的方法,将该处替换为“伸出来”、“长出来”等,再由学生来比较,学生比较后很快就会发现“冒出来”体现出的动态美,既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同时也反映出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色。通过迁移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新词的运用方法,对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区别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能力。
三、升华情感,让词语理解鲜活灵动
精彩的词语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聚焦点、思想的闪光处,要让学生从情感高度获得体验,理解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感情,在教学中就可以将词语与学生的生活表象、文本形象、情感态度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文章描述的情境中,对词语乃至文章的理解都更加深刻。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们都认为“铮铮铁汉”一词最能概括战士们的英勇形象,但对于其具体含义仍缺少准确把握。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铮铮铁汉,我们看到、学过的有哪些例子?”教师的提问会激活学生脑海中原本沉睡的相关表象,回忆起那些称得上“铮铮铁汉”的人物,比如《军神》中的刘伯承元帅、“铁人”王进喜、研制炸药的诺贝尔等,通过回忆联想,学生们可以从这些人物中找出一个共同点——勇敢、顽强。这样,学生就将上述激活的表象与“铮铮铁汉”这个抽象词语实现了首次同构。
其次,是要与文本形象联系,从文章上下文中揣测理解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划出关键句段,使学生们从文本中的鲜活描写发现“铮铮铁汉”一词的形与神,使词语理解在文本与精神的同构中形成新成果,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比如:“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述阅读,“铮铮铁汉”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学生们对于该词的理解自然也不会停留在“像铁打的汉子”这样浅显的字面理解层面上,而是升华到情感态度的体验,并在脑海中形成带有崇敬情感体验的鲜活形象,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了。
词语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词义列举,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方法,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应用的其它方法也必须要触及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情趣、智趣并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词语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王浩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