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新方法?新动向

2015-01-19 21:02徐子涵
艺术百家 2014年6期
关键词:艺术史理论学科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9月12日至15日,由全国艺术学学会主办,鲁迅美术学院承办,东南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社会科学辑刊》杂志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协办的第十届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暨“艺术学理论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洪兆惠,全国艺术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全国艺术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朱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全国艺术学学会副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田川流,全国艺术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楚小庆,辽宁大学文学院高楠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与会专家就“艺术学理论:新学科·新方法·新视野”、“边界研究:艺术学·美学·文艺学”、“关系研究:艺术史论·美学史论·门类艺术史论”三个主要分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其中既有宏观思考,也有对具体现象的审视,会议认为在当前新媒体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环境下,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并加强艺术教育,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应有贡献。在9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晓华向大会致欢迎词。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倡导学者们要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出:“目前我们的倾向是好坏不分全都拿来,不善于化,离开了各美其美,陷入了美人之美,那样的话艺术学学科是建立不起来的。中国的艺术学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基本国情,所以要立足于此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去吸纳西方学术资源中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养分,但必须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在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艺术学面临的新状况。首先,电子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在时代面前遭遇到一定的不适应,比如话剧、音乐等都出现了新的形式;其次,新媒体时代艺术更具物质性,也不忌讳物质欲求;再次,传统话剧少有人看,娱乐晚会人满为患,究其原因,市场的趋利是一个方面,观众自身的艺术精神如何评说等等,艺术学都需要思考并回答这些变化。理论的僵化难免尴尬,一些现象按照传统艺术学理论没法阐释,因而需要针对现实做出自己的判断,不断修正,但是依旧要把艺术学理论的核心保持下来。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针对其他学科对艺术学学科是否应该存在的质疑作出了相应的回答。他指出,艺术史是构架艺术学学科的基础,在艺术学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学科的建立是现代学术体制开发的结果。现代的中国学术体制已经设立了艺术学一级学科这样的学科机制,同时艺术学学科下面设立了二级学科艺术史。在这样的学术体制下,可能会打开学者们的想象力,展开更多的可能性。他相信这样的学术体制具有生产性,有可能开发出新的艺术史空间,就像过去没有美学学科,没有哲学学科,没有经济学科,但现在都有了,这都是现代学术体制开发的结果。王一川提出了艺术史研究的四个层面的可能性,一是普遍性视野中的单类型艺术史研究;二是多种类型的艺术史观念的比较研究;三是两种类型艺术史比较研究;四是跨类型的艺术史整合研究。他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学科体制,加上中华文化传统丰富的滋养,探索新的艺术史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艺术史问题可以解决,那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立足就不是一句空话。

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以从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看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一论题为切入点,提出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性是建立艺术学学科的一个根基,也是未来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艺术学理论学科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解释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因此,针对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这种研究可主要从各门艺术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艺术门类间的跨界影响与新兴艺术门类的产生、艺术门类的排他性与渗透性三大方面入手。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李心峰教授指出,新出版的一些艺术学概论、艺术学理论书籍基本完全按照现有的五大学科构架,而不顾及艺术学内在学理,曲艺、杂技等传统艺术形式被忽略掉。他强调,学科的建构不能只靠学理,还要照顾到客观现实的一些情况,否则学术的可靠性和持久性就可能要打折扣。《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楚小庆指出当前文艺繁荣发展的形势催人奋进,但当下文艺评论界鱼龙混杂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的理论评论建设亟待建设,理论评论水平亟待提高,对文艺评论本身的认识和讨论亟待深化。楚小庆提出五点认识,一是我们要深刻认识文艺评论的思想基础;二是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艺评论的观念、方法;三是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艺评论的范畴和宗旨理念;四是我们要关注在当下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评论的创新发展;五是我们要勇于承担起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山东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田川流教授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公共文化具有服务性、大众性、非营利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不断探索其现实发展路径,重视多方面问题,如,公共文化服务的当代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域性特色;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服务方式;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等。浙江音乐学院李荣有教授指出,艺术学学科缺乏统一的理论标准,抢山头、占地盘等现象造成多种观念的冲突。艺术学之所以受到怀疑,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离开西方人递给我们的椅子。endprint

一、艺术学理论:新学科·新方法·新视野

全国艺术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指出,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国务院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文化创意不仅在文化产业中、而且在其他产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这一决定特别适用于我国的制造业,它具有深刻的学理性,是对世界上先进制造业发展潮流的洞察和总结。提出我国企业的转型也要包括从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到注重产品的文化价值的转型。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主任张伟教授认为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已经呈现出独立的学科特质与研究的理论自觉,这正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春天。他强调,当今艺术学研究方法纷繁多样,每种方法都企图占有艺术研究的垄断权,研究方法的问题不仅影响到我们对艺术和艺术理论整体的理解,还决定了艺术理论研究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的复杂境况下,应该进一步确立本体论的理论方法,艺术学理论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艺术本体的阐释,使艺术本体获得生存意义的澄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提出,艺术学理论具有对“艺术学理”探究与“艺术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其次,艺术学理论研究,宜守候“原理”与“顶点”两个研究的终极性恒定高位任务目标。抽象概括和发明思想、艺术文化距离观和艺术形而上拓展观,分别是原理性与顶点性研究诉求的内容。全国艺术学学会理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李倍雷教授从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中国艺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提出,基于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艺术史,本质上是综合的、宏观的、整体的研究与描述中国艺术史,即是“复数”的艺术史形态,不是分门别类的门类史的形态,也不是“拼盘”的艺术史形态。将各种艺术门类同时纳入“史境”中,整体地研究中国艺术各种现象的形成与流变,整合艺术门类的材料与作品,对“史境”中的共同艺术规律和艺术现象进行综合地描述,避免像过去的艺术史成为门类艺术史的“拼盘”方式。这是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架构与整体地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起点和基本方法。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院长助理夏燕靖教授指出,目前为止,各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并没有建立起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如何建立,这是当下应该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一项跨视域研究的比较艺术学,是整体把握世界文化和宏观研究世界不同文化之间艺术的学科,是沟通世界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比较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是艺术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倪进教授提出,艺术策划学是一门既关注艺术策划实践更注重艺术策划理论研究的学科。艺术策划的研究任务是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理性的、有序的学科理论框架,作为指导艺术策划的思想与基础,来统领包括艺术策划实证研究在内的各个分支研究,并加以结构化和系统化。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探讨了艺术民族志的写作方式,指出艺术民族志惟有建立在一种“诗学阐释”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贴近其“方言性”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南京艺术学院王谦老师提出,我们应该看到艺术学理论学科中艺术一般的特质,同时也应该肯定其在艺术领域中独特的价值。中南民族大学蔡青副教授指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为基础,但同时也要以西方严谨的理论体系来进行规范,进而形成有中国形态的现代艺术学理论体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郝云老师针对艺术学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建立的问题紧迫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比较艺术学的重要性,作为一项跨视域研究的比较艺术学,是整体把握世界文化和宏观研究世界不同文化之间艺术的学科,是沟通世界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比较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是艺术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子涵从传统的“意境”观的演变与发展为线索,分析了“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和音乐追求“形外之境”及“音外之境”间的差异。指出从艺术学的角度建构中国艺术意境说,以此来确立中国的艺术话语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艺术学这门学科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和研究我国各艺术门类,才能统领艺术的整体发展方向并肩负起民族艺术复兴的重任。辽宁大学文学院宋伟教授从历史形成、学科定位、理论架构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艺术学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和阐释,以便更为清晰地理解当代艺术学的概念内涵和学科性质。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雷礼锡教授提出,艺术理论进入了跨文化知识体系建构时代,进一步探索通往现代艺术学的逻辑基础在于“言-象-意”范畴结构系统。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单永军老师指出,媒介因素逐渐成为传统艺术之形式变迁的契机和动因。艺术在借助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的传播形态,更是创造了崭新的艺术形式。郑州大学文学院贺玉高教授阐述了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到走向灭亡的规律中透视出西方文化转型的内在深层背景。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刘茂平教授基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导致的一系列变化,试图用“后审美”这一概念从总体上对当代艺术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和界定,认为“后审美”是能够凸显这个时代人与精神的关系,并可以标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西南大学文学院代讯教授提出,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既展示了东方美学的独立学术价值,更反映了西方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东方美学研究的展开,对于美学学科摆脱西方地域性局限,真正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其意义不容低估。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刘军平副教授探讨了从艺术学理论的宏观视角上审视中国现当代艺术批评史论大众化建构问题,提出了以上这些研究一定会对当前艺术的创作、批评及研究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元贵副教授提出,有必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既往徽州艺术研究中的命题,从而补充与救正其中的缺憾。湘潭大学艺术学院杨向荣教授提出,虽然技术造成了传统艺术灵韵的消逝,但技术同时也给现代艺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反思反叛传统艺术的同时也在提供着艺术的另一种发展可能。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陈细义老师探讨了“艺术虚拟现实”与人类艺术史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征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建立新的艺术门类的启示,意义和价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聂伟教授尝试用“流动性”概念,从银幕内外人物与空间的流动性、两地票房与口碑的流动性,以及电影类型定位与创新等角度,分析后融合语境下两地电影合拍现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endprint

二、边界研究:艺术学·美学·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志荣教授提出,艺术的边界是由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潜在地约定的,边界的变动与迁移也由双方共同决定。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教授针对全景画进行的探讨,提出了全景画利用多元手段再现视觉与空间场域,借助视听元素强化主题,以及和戏剧、电影的比对,以新的视野探求全景画综合性的美学呈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季欣副教授以“网络造句”为切入点,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系统地分析当前网络传播中草根狂欢现象背后的各种建构性力量,以揭示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甘峰副教授针对法兰克福学派艺术传播理论的总体精神与研究范式进行了详尽阐述。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所赵笺老师认为,视觉艺术研究中“视觉性”概念及其研究方法有其边界和局限性,它往往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用来讨论特定的艺术门类,而对诸如后现代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等等无能为力。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刘剑副教授围绕艺术学与美学的边界进行探讨,认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在学术研究中始终未能与美学拉开学科距离。北京服装学院杨道圣教授认为,艺术无论从艺术的功能还是从艺术的现状来看都无法再坚持艺术的等级区分,这一等级区分是18 世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习文副教授以艺术伦理学批评的审美维度为切入点,阐释了艺术伦理学批评的美学兼容品格要求艺术伦理学批评注重艺术文本的审美创造,适当地借鉴、吸收其他艺术批评方法,在探讨艺术中的伦理问题时,更注重艺术伦理与艺术表达之间关系的探讨。辽宁大学文学院罗中教授起针对艺术作为活动的本体意义与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指出艺术作为活动,应视之为人的历史活动中的一种。对其作价值分析,相对于对艺术文本的价值分析,它更具包容性;相对于对抽象“艺术”的价值分析,它更富历史感。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周计武教授阐述了先锋艺术内在的双重性形象,即“雅努斯面孔”,认为先锋派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或许已经接近尾声,但作为一种价值规范,先锋精神依然生机勃勃。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新副教授以如何理解中国抽象绘画艺术为切入点,对朱德群抽象派油画进行了梳理与阐述,探究其独树一帜的抽象派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这种中西合璧的抽象派绘画对未来世界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启示。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黄永健教授指出,在中国、东方以及非西方世界不断张扬文化软实力和欧美学术界不断反思自我缺失的双重力量的推动之下,当代中国的艺术批评出现了新的动向和潜在的势头,即概括为文化人类学转向,本土化转向和本体论转向。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李轶南副教授探讨了《周易》对中国古代造物艺术思想影响,提出《周易》确立了中国古代造物艺术取象比类的关联式思维方法,进而影响到造物的选材、形制和色彩;它运用数学的方法为整体的系统综合设计服务,借助数字比例来确定各部件之间的最佳关系。浙江传媒学院设计郭文成副教授以现象学为切入点,认为海德格尔对艺术与诗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的本性是自行敞开的真理;其次,诗的本性是真理的创建;最后,艺术与诗的源初关系统一于真理,因而艺术的本性是诗。鲁迅美术学院谢兴伟老师探讨了席勒的悲剧艺术观,认为悲剧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诗意的摹拟。安徽师范大学李伟副教授针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提出这两种艺术应当互为补充而非彼此对立。东南大学岳晓英老师以近期中国电影女导演商业片创作为切入点,肯定了近期中国电影女导演的成绩,同时提出中国电影女导演要加强女性话语和主流商业话语的完美结合。郑州大学副教授王进进深层解读了玛丽·安·多恩的力作《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中“装扮”理论的革命。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赵辉教授提出,文学的外在是因主体身份的经验得以转换为文学的内在。黄山学院洪永稳副教授探讨了西方艺术“生命形式”论的理论价值,认为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湖南工业大学陈卫华教授提出了波希米亚文化是被被忽视的现代艺术文化现象,认为“波希米亚”是一个有趣而迫切的理论范畴。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张泽鸿副教授提出,当代艺术学与美学(包括文论)的边界问题亟需清理,艺术学研究的美学化倾向颇为严重。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甄玉副教授从美学本体论的复兴、建构和意义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当代本体论美学不是建构与人无关的“存在者”,而是建构与人密切相关的“存在”的承诺。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饶黎以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为例,尝试使用数据分析法,解决了媒介与经典化之间关系的问题。

三、关系研究:艺术史论·美学史论·门类艺术史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徐子方教授探讨了艺术史认识论问题,提出在试图科学阐释人类艺术发展历史之前,必须要对迄今流行的艺术史观以及艺术史认识模式作一一梳理。指出中西方理论界渊源有自,应加强对话,充分展开观点交流,如能打通和综合方面进一步努力,最终形成一部建立在一般艺术学和文化地理学基础上的的世界艺术通史,对于艺术学的理论提升,或者说对于作为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艺术史论专业建设,甚至对于刚刚升格为门类的艺术学学科建设,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指出,19 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艺术在西方之艺术史学科中逐渐引起注意,并有西方学者开始进行研究。进入20 世纪后,随着西方之艺术史研究目光从西欧向东欧、近东、中东及中国、印度、日本的延展,中国艺术史成为西方之艺术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迈克尔·苏立文三部代表作之一的《中国艺术史》,展示了一位西方艺术史家用他者的眼光,如何观看与书写中国艺术史及东西艺术碰撞交会的历程。此书从石器时代一直写到20 世纪末,组成一幅壮阔的中国艺术史魂丽画卷,对于中国艺术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亚丹副教授分析了宋代绘画中的云喻,认为云这一视觉符号在宋代图像中的不同呈现方式,分别可归纳为转喻、提喻、隐喻,在图像中所呈现为云端、云天和云烟的母题,并分别对应了绘画神仙境界、自然山水和诗意空间。云的不同呈现方式,是绘画空间实现由凡入仙、由俗到雅、由现实到诗意之空间转换的重要途径。上海大学赵晓红教授探讨了宋元时期文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分别从文人与绘画、文人与戏曲、文人与园林和文人与青花瓷四个方面展开阐述。endprint

艺术百家杂志社贾明哲编辑通过对近现代章草复兴原因的探究,结合敦煌文书的传播与文人、书家对于敦煌文书的接受的考察以论证敦煌出土文书对近现代章草创作的推动作用。河南大学董睿副教授对高克恭山水画进行了解析,发现高克恭山水画作品中所反映的禅意和无为之境,是他身处官场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他真正追求的是仕途上的不断升迁,而非畅情于山水之乐。北京语言大学尹成君副教授指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画论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画论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对后世绘画理论和创作,均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卫星教授提出阿多诺是马克思主义音乐社会学的积极探索者,阐述了阿多诺有关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挖掘出了阿多诺的“形式的艺术社会学”与马克思的艺术审美的内在尺度指向的一致性。解读分析了阿多诺“形式的内在性”与“社会的内在性”的辩证关系,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审美内在尺度与阿多诺音乐自律性基因问题。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陈珂教授针对戏剧发生形态进行探讨,指出“戏剧发生”可以从两个部分来考察和论述:戏剧的萌芽和戏剧的成形。中国戏曲学院基础部刘三平副教授以成都悦来茶园的一次观剧体验入手,阐述了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陶思炎教授探讨与分析了傩仪的结构与作用,指出傩祭中的舞蹈或戏剧作为傩仪的有机部分,往往是其仪式过程的夸张和浓缩,也是对傩仪禳镇主题的艺术表达。傩仪作为功用明确的宗教与民俗现象,就文化结构而论,“层次结构”、“空间结构”、“角色结构”是其最基本的方面,也最能展现傩仪的文化特质和信仰内涵;而就傩仪的功能作用而论,“启活作用”、“聚众作用”、“俗化作用”、“传播作用”在傩仪中尤为突出。河南大学文学院张大新教授针对樊粹庭剧本创作的美学思想进行梳理分析,认为“樊戏”总体上呈现出悲喜交并的审美风格。广西艺术学院简圣宇副教授以广西粤剧《西河会妻》为例,提出广西粤剧在“粤剧”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作为粤方言的使用地区,广西南部同样拥有悠久和厚重的粤剧表演历史。北京联合大学马健昕老师对新中国初期舞蹈批评的历史做出梳理与总结,探讨了这一时期的舞蹈观念及其对舞蹈创作的影响。鲁迅美术学院闵靖阳老师阐述了毛泽东时代美术意识形态批评的演变过程,提出了美术批评包含意识形态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包含政治批评的观点。本次年会的闭幕式上,学会研究决定并宣布,下一届年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承办,李心峰院长上台领受了年会承办纪念牌。本届年会在欢快的旋律中闭幕。(责任编辑:贾明哲)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史理论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镣铐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