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新义
说起五师九○团七连赵昌龙的家庭,很多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他们夫唱妇随,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工作上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多次获得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在生活中尊老爱幼,教子有方,一家六口人开开心心,互敬互爱,你帮我助,其乐融融。但欢笑的背后,有谁会想到这家人却是连队的一个重组家庭再婚夫妇呢?
1995年,赵昌龙携妻带儿一家四口来到新疆,在前妻的理解、支持、关心中,吃苦耐劳的赵昌龙在七连落脚,从临时工到连队职工,在别人小心翼翼只包20多亩地时,他用军人的胆识,党员的带头作用,在连队承包80多亩土地,不懂生产技术,向老职工学,向书本学,用科技武装头脑,用朴实勤劳从土里掘金,夫妻合力致富了家庭,1998年赵昌龙也当上了连队条田井长、职工代表。
正当一家人朝着幸福的航标前进时,2004年3月因妻子在家中突感不适,正逢春播的赵昌龙抽不开身,让孩子陪同到博乐医院被查出肝癌晚期时,家中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尽管找了许多秘方,去了许多大医院,前妻还是在不舍中离开了他们,一双准备高考的儿女受到了挫伤,而他更是觉得天塌了。
在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中,在亲朋邻里的劝慰开导中,2005年他的土地承包转眼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和所有家庭一样,家里迎来了从青海来疆摘棉花的乡亲,在一个门一口锅的密切接触中,热心的乡亲给老赵说了门亲,这个亲就是现任妻子徐英秀,听着有着相同经历,也带一双儿女的徐英秀点点滴滴,老赵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秋收一结束,就回了内地,于12月接来了徐英秀,自此开始了新的理解、支持、尊重的漫漫造福之旅。
2006年8月俩人正式领取了结婚证,共同的生活磨难,使他们心贴得很近,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9年间,他们以坚强、进取、互敬、互爱、和睦、温馨、幸福的气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和家人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和夫妻情感诠释着家与爱的真谛,用真情与热爱筑起了幸福的港湾。
作为再婚人妻、人母、人媳,徐英秀尽力做好一切,关心体贴丈夫,照顾好双方的老人和孩子,并不因自己的孩子就多袒护,为拉近家庭关系,徐英秀将丈夫的孩子生日和小爱好记在心里,到点打个电话虚寒问暖寄个生活费,逢年过节也不忘给双方的父母汇点钱,买些衣物寄去。四个孩子在暖暖的关心中完成大学学业,有了理想的工作,进入谈婚论嫁,夫妻俩把关定亲,不计较谁的孩子,该买楼就买楼,该办席就办席,使四个孩子体面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丈夫的俩孩子感动地改口,亲切地进门就叫徐英秀妈妈了。
初中文化的徐英秀,自从嫁给赵昌龙后,用贤惠勤劳、为人本分诠释对家庭的热爱,特别是种植60亩地以来,跟着丈夫的管理办法科学劳作,从种子粒选到播种、管理到收获,精心抓好每一个环节,白天夫妻双双下地劳动,拔草防病虫害毫不含糊,晚上回到家共同承担家庭劳动,看着碟子扮个角色比划着唱家乡歌,60亩地种得风生水起,2009年遇到党的好政策和好价格,收获21万元,2014年在风多秋后持续低温的特别气候中,60亩地又获得12万元收入,2014年年底夫妻俩喜迁属于自己的楼房,小日子越过越甜。
夫妻俩遇到事情就坐下来共同商量,积极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常常教育孩子,“生活条件再好,勤俭节约这个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小事做起。”家里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
早露中双双出行,晚霞中并肩而归;田陇里唱着青海花,林荫间悠闲散步,诱得邻里夸,慕得小年轻不时地回头。是什么让一对再婚夫妇恩爱如影随形?丈夫赵昌龙如是说:是妻子理解、诚实待人、我遇贤妻的结果。
9年了,在邻居的记忆中,一家人始终都互相关爱,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遇到事情就坐下来共同商量。这样幸福和睦的家庭不仅让全家人感到温暖,同时也带动了全连222户家庭争创“最美家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