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香
一口浓重的四川话、黝黑的皮肤、腼腆的笑容,这是见到孙洪勇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虽然他已当了3年副连长,担任连长一职也已大半年了,但他身上依然散发着泥土的味道。
在采访中,孙洪勇最愿意谈的是他每次尝试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时的激动和带领职工共同致富时的喜悦,而当谈到自己所获得荣誉时,他总是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得一提。”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谦逊,才让他不断地进步;因为他的担当,才使他赢得了领导和职工群众的信任。
1990年7月,24岁的孙洪勇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携家带口从四川老家来到十三师红星二场七连打工。1992年,他在连队落户后承包了25亩地,因没有种地的经验,那年下来基本没有收入。
为了种好地,孙洪勇抓紧一切机会学农业科技,自费订阅《农业科技》杂志,积极参加“科技之冬”培训,积极向单位领导、农业技术员和植棉老同志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的学习和摸索,孙洪勇终于掌握了棉花的种植技术。1994年,他种植的棉花籽棉亩产达到300多公斤,纯收入1.7万元。这让他万分欣喜,干劲更大了。
1995年,连队领导看到孙洪勇能吃苦,又肯干,还懂科学种植,于是任命他为配九斗的条田长;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6年。
16年来,孙洪勇不仅干好自己的活儿,还时刻牵挂着9户承包户的生活冷暖,关心着200亩土地的种植情况。“大家信任我,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情是应该的。”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春天棉花苗还没出来,其他人还在家享受着和煦的阳光,而孙洪勇却每天早出晚归,一钻进地里就是一整天,走进这家地里扫扫薄膜上的厚土,盖上那家地里被风吹起的薄膜。
条田集体机械作业时,他总是不分白天黑夜,亲临现场监督检查。田管期间,他不厌其烦地督促指导条田每位承包户的田管作业,他常告诉大家:“想向土地要钱,就要懂得科学种地,人要勤快,抓好时令。”
孙洪勇就像医生看待病人一样对待土地,种植棉花,细心地剖析、认真对待棉花生长期间所患的每一病症。对棉花生长的每个阶段如何控水施肥,如何提高棉桃坐果率,如何正确使用药剂都了如指掌。
孙洪勇总是敢为人先,场里实行新政策、新技术,他总是第一个接受,并带领条田职工第一时间去实施,场里推行新品种,他也是第一时间去尝试种植。他总是那样奋不顾身甘做连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2年,连队第一次采用喷灌技术,划出4个条田进行试点。配9斗也在其中,而在大多数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孙洪勇通过多次游说,讲道理,终于让条田所有承包户都同意试点。然而,那一年因技术不成熟,产量并没有多大突破,很多承包户心生埋怨。
第二年连队又推行沟灌,孙洪勇顶着被承包户埋怨的压力,硬是想尽办法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那一年在孙洪勇的带领下,他们条田的棉花籽棉亩产达到380公斤,平均单产居全连第一,户均收入达2万至3万元。
2004年在连队率先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配9斗的籽棉单产取得了519公斤的好成绩。第二年,连队开始大面积普及滴灌,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滴灌,不会安装滴灌设备,孙洪勇总是手把手地一个一个地教。别人中午下班回家,孙洪勇心里还不放心,大中午拿上工具,一块一块地检查,对安装不紧的螺丝,紧固再紧固,直到检查完才回家。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孙洪勇掌握了农业六大精准技术和种植业十大主体技术,摸索出施肥“少吃多餐”、灌水“少量多次”的棉花栽培管理经验。2009年10月,国家棉花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到他的棉田测产,他创造了籽棉亩产668.2公斤的东疆高产纪录。
当记者问到他管理的棉花为何能获得连年高产时,孙洪勇笑着说:“其实,我能把棉花种好,勤奋是最重要的。我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进地观察棉花的长势、病虫害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他的种植秘诀—“精、细、勤”。
2010年秋季,连队新建的50座大棚都投入生产,有不少职工没钱买西红柿秧苗,孙洪勇主动为大家垫付近6万元,并承诺等大家的大棚有了收入后再还。多年来孙洪勇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给自家生活锦上添花不如给别人雪中送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孙洪勇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连队职工和师团党委的认可,2010年,连队领导换届选举,他被连领导和职工推选为副连长,2013年,他又被提拔为连长。
连续多年来孙洪勇工作出色,获得多项荣誉。自1998年入党以来,连续10年被农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被十三师授予“红星劳动奖章”,2004年被兵团评为劳动模范,2005年,获得兵团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如此多的表彰和荣誉,孙洪勇说: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当好职工群众的带头人,不辜负党和职工群众对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