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文学创作的基本源泉

2015-01-18 01:38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潘睿琦
人间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信仰文学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潘睿琦

漫谈文学创作的基本源泉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潘睿琦

生活、情感、信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也必然与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创作息息相关。它们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水之源,木之本”的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产生发展。

文学创作;源泉;社会生活;情感;信仰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源头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小至口头言语,广至诗词歌赋,故事佳作……文学“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活跃在众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影随形着。三言两语便可达意,信笔涂鸦便可传情。文学创作似乎高于生活,却本是源于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给予了其创作空间,却也正是因为文学创作让人们对世间的事事物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为人们提供了表达与宣泄的处所,希望与幻想巢窝。哲学上有所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然而运用与此,客观事物便是指日常生活,意识则是形成文学创作的中流砥柱……

人各式各样的行为脱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满足生活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文学创作同样如此。文学是有根的,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古往今来,从协调劳动、传递信息、记载历史到教化民众、思想启迪、愉悦身心……文学创作的产生无一不是伴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大河应运而生。文学创作本就是社会生活的一分子,他们生活的大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是创作来源的要素之一,而无论是素材、题材,还是语言、情节、风土人情、民俗风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所提供的。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是作家的职业使然。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叙述、描写、抒情都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感受。或是描画民情,或是情感流露,或是总结历史,或是针砭现实,即便是勾画未来,天马行空的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积淀与人生感悟。没有萧红在东北沃土上的童年生活,就没有《呼兰河传》中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风情、民俗的细腻描画;没有余华对待生活苦难的态度也就没有《活着》中福贵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中的从容与坚强;没有美国二战之后的“堕落的一代”也就不会出现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倾注的希望……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所处的社会生活成功的艺术再现。

二、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文学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是作家对其既往情感的再度体验。所以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魂,是文学创作的动力。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意识到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文心雕龙》中也多次谈到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他看来,诗歌诸要素莫不先乎“情”。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抑或是戏剧,作者的情感活动始终贯穿于艺术形象塑造的整个过程之中。所以说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更准确的说是来源于作家置身于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文学创作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更是表达、宣泄、传递情感的出口。它是作者在人生轨迹中喜怒哀乐的文字载体,是作者剖析内心世界表达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重要通道,它将作者对于万事万物的体味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传递情感时同时传递着情感的力量。

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学是死的,被赋予了情感的文学才是鲜活的,是值得人们去品味去感悟去欣赏的。不同的作家在生活中的波澜曲折,百转千回造成了他们对事事物物或喜或悲或平淡或激昂或从容或激进的各种情感,而正是有所情感,才有了表达的需要与创作的动力。

如同正因有屈原对国家楚王的热爱,对遭受打压的愤懑,对奸臣小人的痛恨才有了《离骚》这一传唱世代的佳作;又如因有舒婷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的态度,才有了《致橡树》中“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情感表达;而奥威尔的人生体味,对极权主义的痛恨,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才应运而生了《1984》这本让我们习得了自由精神的著作……所有的文学创作莫不是初始于一种情感的累积及冲动,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同样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而用言辞所表达的艺术活动便是文学创作。

三、信仰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

与动物相比,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拥有智慧,会使用工具。而作为精神性极强的人,当我们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我们则更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来作为我们的源头,作为我们所谓的故土。而这一故土,回头看是传统,仰头望则是信仰。因此,西方有了上帝,有了伊甸园,有了亚当与夏娃,有了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来开天辟地;而东方也一样,盘古划开了天与地的界限,女娲造出了世间众生……而这一切神话故事的诞生,这些关于世界起源、人类出现、国家形成……的说法都便离不开人类在精神世界中归属的需要,依靠的需要。落叶归根,事事物物都牵连着一个“故土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信仰。

众所周知,脱离了精神世界,便只是行尸走肉。而精神世界的需要,正给予了文学创作诞生的一大理由。如同西汉时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主张的提出,以及董仲舒对于儒家思想的鼓吹、宣扬乃至文学创作,莫不是来源于当时对儒家思想的极力推崇,对这一封建传统思想的高度崇拜。而在西方,《圣经》、《古兰经》等诸多著作的产生,也莫不是因为人类心灵世界的需要,对一种普世性,权威性,甚至是超自然性力量的追崇。即便是如同“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悲剧时期,文学依然是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辅佐者,是树立高度集中共产主义信仰之下的最佳辅佐人。

文学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及渲染作用是极强的,它透视人们的心灵世界,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力图通过文学的力量感染众生,启迪众生,与他人达到思想上的共鸣与融合。因而,文学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上,便承载了更深的内涵——引导价值取向。一个社会所推崇的精神方向,价值取向或多或少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思想与内涵。而在信仰的层面,一个地域一个国度的信仰更是其相关文学需要推崇及弘扬的对象。如果说宗教为信仰提供了皈依的处所,那么,文学便是支撑起信仰的顶梁柱。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方的佛教、印度教……在这些宗教殿堂的光辉照耀下,文学就是那一颗颗相对于宗教世界更加理性更加真实的璀璨明珠,为许许多多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光明的所在。即便是中国社会无神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文学依旧是跑在前头,喊着,叫着,在社会价值取向的山头上插上信仰的大旗……

文学为人们勾画着理想世界,填补人们精神的空虚,满足人们对于信仰的追求,引导人们向曙光进发,为那单薄的信仰点缀上点点星光。

I04

A

:1671-864X(2015)01-0010-01

潘睿琦(1992.12-),女,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信仰文学
梅卓文学创作论
我们需要文学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论信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