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娟
遵循新课改理念,语文课堂应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华文化源远精深,语文课堂应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对语文课应该兴趣性较高,参与性较强。实则不然,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窘迫,限制了教师的知识传播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如何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融入生活并且加以运用。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教学。
有效评价语文教学的好与坏、成与败,不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生成和预设提出了挑战,也涉及到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消化程度、反映在试卷上的成绩、素养的再现情况等,同时也关涉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能否运用或运用多少的问题。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弊端
(一)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为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明确这一效果,往往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谈论,这样固然有其优点。但其不足也已突显出来,即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阻,学生的思维无论如何活跃,都不可能跳离这一设定好的框架,致使课堂的生成问题高质量的不多。
(二)教学的目标重成绩,轻技能和素养。
所谓“教育”,对象是人,育人成材是根本。教学在于让学生辩真伪,明恶善,懂得如何生活。因此学校教育应向学生传授驾御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明理智、树诚实的做人原则,让学生树立正直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才,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应该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主动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为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员工,市场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深人才。在不同阶段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力争成人,让学生达到适应社会从学校开始。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不但是良师,更是慈母,起到纠正学生错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真正让学校成为启发深化学生爱好、培养学生天赋的摇篮,逐步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
二、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化教师教的模式,就是抵制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思路。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大胆把教学重难点抛给学生,调动学生思考、探讨和动手的能力,实现生机勃勃、富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
1.教师畅所欲言上了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地听了45分钟,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多,学生消化的效果很差。老师累,学生苦恼。
2.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也认真领悟了,可是做题时还会出错,考试考不好。既烦恼,更恼火。
3.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欠缺,所学的知识,不知道如何使用,再度苦恼。
(二)解决课堂教学的 “苦恼”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让学生预习的方式。上课时,在教学新课前围绕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学生10分钟畅所欲言的时间,教师针对学生即时生成的问题,去补充和探讨。好的观点积极采取,不足的及时纠正,加以指导,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也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还要做到对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力争在课堂上去解决,不留疑问,不存质疑,以树立师者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一,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成和预设问题。一节课的问题设置应精益求精,一般5个问题以内,让学生多想,多问,多书写表达,在合作探究中把当堂教学的主要知识点消化。同时,鼓励学生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一种成就感,集腋成裘,系统而牢靠地掌握知识点,就减少了滋生烦恼的可能。
第二,对于考试成绩的问题。考试的成绩受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形式等限制,测试是检验成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决定能力大小的一种法则,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以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应试心态。
第三,对于学生素养的问题。平时的教学主要专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测量,而不能有效地评价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应该重视语言的表达,重视审美情趣的陶冶,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在授课时:时常鼓励学生发言,塑造学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时常激励学生书写感悟,打造审美的意境氛围;时常插入一些人文教育的影片及文本素材,让学生明白假恶丑,领悟真善美;时常把一些经典名著交给学生,让他们排演成节目,以还原历史,再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人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努力汲取这种高尚的品格,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那些高分低能、素养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
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去学习语文,必定给高效语文课堂带来巨大帮助。只要教师多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使课堂教学贴近社会生活,每个学生定会把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也会把学校里培养的素养融入再现到生活中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