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音乐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维初探

2015-01-17 15:48韩晋松
艺术评鉴 2014年21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韩晋松

摘要:当代音乐教育的模式是什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新的高度认识到音乐,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涉及到人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多项发展  大众音乐

当代音乐教育的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应该遵循哪些思维方法?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是音乐教育人思考的问题。也许,这种模式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音乐教育应该有一些方向性的思考。本文将对新时期音乐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思维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对我国大众音乐教育有所裨益。

一、音乐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基本要素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日益突显,成为人生的各个时期的重要组成元素。和其他的学科相比,音乐的生命力更为强大。也许,除专业人士外,人们在学校学到的各种学科知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隐去,而音乐的功能却日益彰显,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乡镇、社区中的晨练现象中就显示出这种力量。音乐舞蹈对晨练者而言,首要的不是表演,不是艺术,首当其冲的动力是自我身心的愉悦,相互的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而言,音乐是彰显个性,突破传统、缓解压力、宣泄情绪的一种最直接方式。

对于青少年,音乐被认为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儿童智慧的源泉。音乐在陶冶灵魂,启迪心智等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充分表明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音乐对于儿童智力发展也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t Mississauga)的研究学者E. Glenn Schulenburg 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智商。受过9个月钢琴或声乐训练的学生的智商较未受过训练者高出约3%。

接受和喜欢音乐的孩子的社会表现,行为举止、审美情趣、整体修养等通常都比较优秀。音乐有利于促进人的想象力,有助于启迪、开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艺术形式,没有具体的颜色、形态等外观形象,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音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几乎可以和数学的高度逻辑性相媲美。因此,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爱因斯坦就不无感慨地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因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新的高度认识到音乐,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涉及到人的发展,提高人生生活品质的基本要素。音乐为生活创造了快乐。

二、多项发展是单项能力发展的烘托力量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必须在关心专业化的同时,关心发展他的一般发展。一种活动的能力是由其他许多种活动的能力相加起来的。

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中多次论述到:“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人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乃是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中的”,“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教育追求。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主张对青年进行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人具有健康、协调、的身体。在智育方面,他们大大拓宽了青年学习课程范围,增设了人文和自然知识方面的课程,有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论理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机械学、化学、音乐等。人文主义者认为,青年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发展的新成果,就能更深刻地去认识世界。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促进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学校中设置音乐、图画等科目,加强了美育的实施。人文主义者要求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发展人的身心的各种能力,使之成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人。

正因为如此,文艺复兴时期“身心协调发展”的教育,才使当时的“全面大师”层出不穷。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发明家和音乐家。正是由于他的全面才华,才使他的艺术创作登峰造极,成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原苏联《合作的教育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前苏联教育科学高级研究员、中学音乐教师谢季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在音乐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一般发展”水平,一个人全面才能的发展,对他的某一专业水平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做了以下实验,来检验他的研究结论。他选择一组所谓“缺乏音乐天才”的学生,注意形成他们的“附带”兴趣,追踪研究这样做对他们的音乐演奏质量有何影响。起初,实验组几乎完全停止了通常形式的专业课,而是让这些学生广泛地读诗、绘画、写小故事、做体育游戏、举行远足旅行、到森林里去、夜间在篝火旁听神秘的故事,等等。音乐作业暂不作为主课。谢季宁认为,主要的是“每一个学生作为个性的成长”,使他们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信心。

一年以后,这些“差生”全部升级。二年以后,这些学生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到三年级时,学生已经有了坚定的决心,加大了演奏的练习量和难度。这个班毕业时,举行了平行班歌剧演奏竞赛。评委会决定把全部奖牌发给这个班。一位行家不相信,说:“这不可能……这里有点不像平常……”。他问谢季宁:“你们是怎样在歌剧上下功夫的?”谢季宁回答说:“我们是在人身上下功夫的!”

三、“歌者舞之”是大众音乐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endprint

自从美国学者马丁·特罗(1926-2007)提出对于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发展阶段的划分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已经接纳他的论断,认识到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也从象牙塔走向民众。我们的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人才外,更多地是培养基本掌握基础科学技术文化的劳动者。自然地,我们的音乐教育也进入大众音乐阶段,音乐教育更多地是为基础服务,为城市、乡镇的社区培养音乐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流传几千年的“歌者舞之”的音乐传统作为自己的音乐理念,创造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接地气,更能彰显个性,更能表达人民大众的劳动和生活,使音乐和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更能体现音乐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密不可分。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美国歌手、舞蹈家、表演家。杰克逊的音乐成就他那独特的舞蹈占据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的富于个性的声调和标志性魔幻般的“月球漫步”舞蹈,快速而机械的脚步切换,更是风靡全球,引发无数明星和粉丝效仿。在这里,笔者强调的是,音乐和肢体动作的有机配合,“歌者舞之”,是当代音乐的发展动力和大气场。

实际上,当代音乐家在不同的领域都显示出肢体动作的魅力。钢琴大师、世界著名指挥家、歌唱家、民乐演奏家等等,在他们的演出中,他们展示的音乐和富于个性的动作相得益彰,博得大众的喝彩。在大家心目中他们的音乐和演奏形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被世界认同的四大音乐教学模式有: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和日本铃木音乐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节奏、旋律练习,基本形体动作教学。其强调体验音乐应该包括体验所有的艺术,如:语言、歌唱、乐器、舞蹈、美术、戏剧等。奥尔夫教学以节奏为音乐学习活动的重点,从简单的弹指、踏脚、拍膝、舌头声或双手击拍动作开始,从自然的律动速度,再渐进到快速节奏。

佐尔丹·柯达伊(1882-1967)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他的教学法强调用节奏的配合教学。以歌曲配合游戏动作,尤其让儿童有创造设计的机会以配合唱歌的舞蹈动作。加上身手配合的手语动作,来加深儿童聊解音阶中,各音阶之间的音程高低的距离关系并使儿童能感受儿童歌唱时曲调所表达起伏的那种音乐性。

达克罗兹(1865-1950)瑞士集音乐家、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舞蹈家及诗人于一身。他的音乐教学法于1905年在日内瓦音乐院实验成功而公诸于世。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这种教学模式最著名的是律动教学:强调肢体最自然的律动,表达对音乐节奏的反应,如走步、跑步、弯腰动作来代表拍子;或以拍手、脚踏来分辨不同的音符;或以游戏的规律节奏来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反应能力。

铃木镇一(1898-1998)  著名日本音乐教育家、小提琴教育家。他主张要珍惜生命这一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的力量,当孩童生下来两三岁间,家里就开始塑造音乐情境,常放一些优雅的歌曲,刺激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在那时母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时常带着孩子仿唱,或以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拍手或身体摇摆的游戏。注意培养直觉或灵感的能力,以生命为中心去观察事物领悟艺术。

这些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音乐教育中,除了乐谱和声音之外,还要有身心合一的动作训练——“歌者舞之”。

在上古的社会生活中,诗歌舞蹈和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原本一体。《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人类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翻开我国音乐史,纯粹的音乐并不占据音乐史的全部篇章,大部分都是音乐与各种艺术的杂陈,即音乐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综合了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等诸多艺术要素。音乐通过声音在节奏上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圆滑和顿挫来创造意境,而舞蹈是以人体动作的艺术,和声音意境融为一体。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创造出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作用。现民间尚存的舞蹈与音乐水乳相容的对位关系是不容争辩的。

中国古代老百姓载歌载舞的音乐,虽然许多已经年久失传,但是还有一些在民间流传。作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原生态歌舞更是如此,边歌边舞、乐舞一体、戏舞同台,构成它自身独特的特征。

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 “木卡姆”,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藏族舞蹈弦子、锅桩、堆谐也都是用音乐的名际来对舞蹈进行命名的,没有歌唱没有相应的旋律与节奏就没有上述的舞蹈。汉民族不同地域的“秧歌”,像东北二人转、陕北、山西民间歌舞艺术等等,它们往往表现为歌舞乐一体的综合形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肌肉放松舒展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人们在焦虑忧伤状态中,往往表现出肌肉的紧张与萎缩。在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会使人的精神愉悦,思维速度加快,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生理反应指标,都会表现出同萎靡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由此看来,歌舞一体的音乐形式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能引发大众的向往和参与的动力。

四、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化

(一)关于音乐智能

从上世纪初开始,心理学家对人类智力潜能于以极大的关注。科学家提出IQ(智商)的概念,并对个体进行测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把智商值作为人们智力分类的重要指标。它把人群分成天才、智力非常优秀、智力优秀、智力平常(大多数人)、智力偏低、智力有些缺陷和低能等七个等级。这种量化分类方法,不断地受到质疑。比如,能美妙、流畅地指挥有十几个声部、几十种乐器、节拍复杂的交响乐曲少年周舟,在智力测试时,被判为“智力低下”。最近,山西少年周玮轰动全国,他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但是在智力测验时,他“智力中度低下”。IQ测试,以语言和数学智力为核心,对周玮怎么会得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呢?endprint

1983年,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至少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根据加德纳博士的 “多元智力”理论,儿童不再会被一个简单的智力测验而划为“天才儿童”和“非天才儿童”相反,每一个儿童都会被看作是一个有智力品质,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类型、工作方式和气质性格。

实际上,截今为止的各种智能测试方法,只是大致给出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方法。宇宙是无限的,而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任何人都没有能力对个体做出准确的智能判断。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都具有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最好的音乐呈现,也都是学习音乐的理想时机。所以,千万别轻信一般人所提出的错误理论,丧失了亲近音乐的机会,与它失之交臂,越离越远。正如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他的世界教育名著《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中讲到,“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而铃木先生也把一个患小儿麻痹的,半身活动不便,右眼斜视,拉琴时连弓子也控制不住,经常脱手的女孩,教会拉很多曲子。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事实告诉我们,智障儿童、聋哑儿童都能培养成才,那么,我们对智力普通的孩子能够培养成“不平凡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怀疑呢?

(二)个性化音乐教育

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并不是说把每一个孩子都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是无限的,它包含声乐、器乐、指挥、作词作曲、音乐评论、乐器制作,甚至音乐音像制作等等,包含古典流行,民族民间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天才”,也只能是在音乐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出类拔萃。大众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这是实现现代化强国梦的需要。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娱乐,更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活品质。作为大众音乐教育还应该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应该有独特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标准。在这些问题上,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有的甚至是超音乐性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在个体教育时,我们要研究受教育者的音乐特质,发现他们对音调、旋律、节奏的感知能力、敏感性以及肢体技巧性,以帮助他们发现并选定适合个体的发展方向。所以,大众音乐教育需要一支合作团队。

(三)兼容、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

当今的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中外音乐的相互渗透、交融早已成为必然。我们永远要用开放的雅量,吸收外来的各种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前所述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我国的实际,逐步兼容、消化,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音乐教育模式。

我们在学习外来音乐教育模式时,要坚持自己民族的音乐瑰宝,要把外来音乐教育模式兼容、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甚大,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大众音乐教育,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的模式,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5]管建华.后哲学文化与音乐教育文化哲学[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3).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