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接踵来 江淮曲调唱不绝

2015-01-17 09:44胡雅岚武梦然王洁
艺术评鉴 2014年23期
关键词:伴奏舞美唱腔

胡雅岚++武梦然++王洁

摘要:淮剧《血战刘老庄》是在吸收了传统淮剧的基础上新近创作的一部大型现代淮剧。该剧除在唱腔、伴奏等戏曲音乐元素上有一定的创新外,在剧本的创作、舞美的设计等方面皆有特色。本文就此对该剧进行戏曲要素分析,以期为其他地方戏曲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可参依据。

关键词:现代淮剧 唱腔 伴奏 舞美

2014年10月16日,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评比展演剧目——大型现代淮剧《血战刘老庄》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该剧由淮安市淮剧团倾情演出,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一致认可。

淮安市淮剧团成立于1955年,是西路淮剧的代表团体,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居中的保护单位。不仅排演了许多著名的传统剧目,更是相继创作上演了《开国总理周恩来》、《吴承恩》、《韩信》等新编剧目,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次来宁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血战刘老庄》取材于1943年的春天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八十二名战士不畏强暴、浴血奋战抗击三千日寇,保卫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革命英雄主义最高典范的真实故事。该剧由淮安市淮剧团编排演出,荣获过淮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了参评此次文化艺术节又对剧目进行了修正和改编,运用了更加丰富的现代的灯光、舞美和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

淮剧是一种流行与江苏北部淮海一带的古老的戏曲种类,又名江淮戏。现流行与江浙沪及安徽一带。其戏剧语言是以现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础,并结合宿迁、淮安、盐阜等地的方言后戏曲化而形成。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以建湖方言为基调,加以吸收周边地区常见相通的个别字音。淮剧历史起源于清代,是在“香火调”、“门叹词”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又称“二可子”),伴奏形式也只是简单地以竹板击节。在清代中叶受到了京剧和徽戏的影响,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并加以发展和变化,又丰富了剧目和表演的形式,从而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淮剧。

淮剧从唱腔和表演形式上,还可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的盛行地主要是在淮安、宝应、兴化等周边地区。也因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所以在表演上也以“老淮调”为主。东路淮剧则是以盐阜地区为主,表演灵活,以“自由调”为主。

一、别开生面的花样唱腔

大型现代淮剧《血战刘老庄》在唱腔也是延续了西路淮剧的传统唱腔,对白近似于口语化,声腔高亢粗犷、坚硬短促,旋律诉说性极强。在演唱形式上也齐聚了男、女声独唱、对唱、齐唱和合唱。

剧中演到解放军四连宿营在刘老庄已经有好几年了,与刘老庄的百姓也有了很深厚的感情,而连长白思才和春花情愫互生。这日春花与姐妹们在河边为四连的战士们洗衣服,大伙儿调侃她与白连长的关系,惹得她脸红直跺脚。“……他为我干农活精神百倍,我为他洗戎装体贴入微……”无人处,春花清脆的嗓音细细唱来。

随后,当演到四连因接到上级命令要进行战略转移,老村长和全体村民们要为四连的战士们举行欢送会。一段喜庆欢快的传统小腰鼓或许是整剧最幸福的时光,也丝丝透着大家对安定快乐的生活得向往。而就在此时,淮阴城的日寇却兵分四路扫荡六塘河总部,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决定先行护送刘老庄的百姓和重伤员们安全转移。可是无奈日寇的先头部队来得太快,在情急之下两人决定即使违反纪律也要保证乡亲、伤员们及百余份机密文件的安全转移,与侵城的日寇进行了一场阻击战。二排的战士们仅仅因为三十米的平地无法安全撤离,那份浓厚的战友情怀让全连的兄弟们无法在危难的关头抛下他们。夜深了,春花冒死为战士们送饭,贪玩的英子也偷偷地跟了过来。趁着夜色小个子英子请缨为二排的哥哥们送信,却在回来的途中牺牲,把信交到连长手中后,“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断断续续的念完指导员教她的古诗,便轻轻的闭上了眼睛。

夜又静了下来,连长白思才和春花各怀心事,天已经亮了春花也该离开了,可她知道这一走也许就是永别了。一段经典的男女对唱里,有为爱而鼓足的勇气,有因离别得不舍,有先国后家的大义,有太多太多感情……劝降,又是一阵激战。战士们一个接一个低唱着对家乡、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的思念。全连的战士们也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和滚烫的热血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刘老庄。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贯穿着整个剧,“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不仅是岳飞的壮志未酬也是战士们内心之悲切和壮志之不已的情感。改编后加入了指导员李云鹏少年时的故事,让整个剧又有了另一个境界上的提升,由家仇到国恨,不仅仅为了“国”这个大家也是为了每一个小家。从白思才和春花的眼神中、李云鹏和李母的身上、全连战士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在抗日革命下亲情、友情、爱情的另一种表现。

二、不落窠臼的伴奏革新

除了舞台上演员们的一举一动外,舞台前下方的一群人也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那就是淮剧团的现场伴奏乐团。

淮剧的伴奏是非常有特点的。过去淮剧有三大件,分别是淮胡、付胡、琵琶。然而在现代淮剧中,以前的三大件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了。在《血战刘老庄》中,我们就能看到伴奏的乐器是格外多元化的,除了老三件之外,加入了二胡、三弦、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又创新性的加入了长笛、双簧、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以及大鼓、军鼓等打击乐器,使整个淮剧演出更加饱满。

在淮剧的伴奏中,非常注重“让”的处理,根据唱腔的发展来改变伴奏的节奏、强弱,真正起到一种绿叶红花的衬托作用。比方说淮剧中“文戏”的核心——主胡。就强调了“包”、“让”、“迎”、“送”。“包”意味着和演员的唱恰到好处的包裹在一起,与唱腔融为一体。“让”是要注意作为伴奏、节奏、强弱的处理是要顺着演员的演唱去走,要给演员留出充分的发挥空间。“迎”是在遇到高音的时候给演员一个引导,使演员没有唱破音的心理负担。最后的“送”有在演唱中补全余音,让音乐更加饱满,让观众产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endprint

淮剧伴奏中,打击乐器的运用是别具特色。淮剧锣鼓有“起板锣”,“接板锣”,“丢板锣”,“三番锣”,“十字锣”,可见锣鼓在淮剧伴奏中是格外重要的。在锣鼓伴奏中,节奏是尤为重要,要配合剧情的喜怒哀乐来进行配合,如果不紧凑就不能完美的渲染气氛,使得剧情拖沓、松散。在《血战刘老庄》中,当四连战士决定誓死保卫刘老庄,连长唱出“歃血誓言,气冲霄汉”,随后紧跟着一段急促的锣鼓,既突出演员身段动作的节奏感,又突出热血战士的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扣人心弦,把激昂的情绪烘托得恰到好处。

早期淮剧崇尚“托腔保调”,如今淮剧乐器的运用在“托腔保调”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伴奏渲染气氛的功能,包括角色的心里情绪的抒发以及烘托剧情走向。强弱和速度的处理是烘托气氛的关键。在英子死后,战士怀抱着英子的尸体,悲痛万分。在一段寂静后,远远传来一段如泣如诉的二胡声,随后念白响起,成功地把观众拉到悲伤的情绪中。战士们展露出对未来美好期望,唱到“盼只盼,结束战争民心所向,有朝一日,泱泱中华,巍然屹立,世界东方,扬眉吐气,国富民强,亲人团聚,合家欢畅,中国人,风雨同舟地久天长!”此时弦乐和锣鼓配合在一起,节奏紧凑,音乐推向高潮,锣鼓声不掩盖唱词,腔声与伴奏相辅相成,把整个情绪渲染到了极致。

三、别出心载的舞美精神

整部剧不仅剧情和音乐富含苏北的地域风情,在舞台、灯光和服装设计上也是可圈可点的。围绕着剧情的需要,舞台的背景幕布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也反映出了这是一个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下发生的故事。主舞台是圆形可旋转式,且半封闭式的,这样的设计更加贴合了剧情的发展。联欢时,这是一片视野开旷的平地;激战时,主舞台旋转,变成了硝烟滚滚的战壕。灯光时而柔和,时而闪烁巧妙地配合着剧情。

更值得一提的便是服装的设计。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从剧情和演员出发,都突出了地域性、时代性、协调性和人物的特性,不但继承了传统淮剧的特色,又发展融入了当时苏北民间服装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又似曾相识。四连的战士们是清一色军装,但是服装的颜色变得更加鲜亮了。童装是传统的花布棉袄,女装的色彩也偏艳丽,男装也是很经典的老式衬衫,其中为了突出老村长这一个年长者,则用了传统的大长袍。在新编情节中,少年李云鹏则是一袭中山装,这也是当时最风行的学生装。也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整部《血战刘老庄》才得以更加完整。

四、结语

大型现代淮剧《血战刘老庄》不但让今人感受到了传统淮剧的原有韵味,更体现除了淮剧这一传统地方戏曲随着时代浪潮不断发展、坚持创新的闪光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淮剧这样根植于民间且至今仍活跃在民间的众多地方戏曲依旧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理念感召下,一定可以承上启下持续发展,彰显出时代赋予的新活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高雅音乐文化的诉求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1460024Y。

参考文献:

[1]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2]杨云峰.戏剧人物的动机与行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伴奏舞美唱腔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