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怡青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中美学与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塑造作用,探讨了钢琴艺术中的人生哲学,提出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提升人生哲学修养,为钢琴教学和演奏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关键词:钢琴艺术 美学 人生哲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价值观念和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人们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诱惑与挑战,“义”与“利”的取舍之理不断变迁,甚至出现退化的现象。一些人已逐渐习惯于将现代理想与道德问题的出现归咎于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更。音乐与哲学作为人类反观世界的两大精神成果,是世界追求“真善美”的重要基石。每一个人都可以且应该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人生哲学,如同孔子信仁义、老子求逍遥一样,而现代社会的喧闹繁华,使得人群容易产生信仰迷惘、诚信缺失、伦理异化、价值虚无、道德沦丧、情感失落等。当然,有学者提出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等理论,在现代社会可能陷入“失控的世界”的时刻,需要更深层次的心灵慰藉与道德教育,而钢琴音乐艺术便是一剂良药。
一、音乐中的美学与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塑造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一个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人,其思想不可能是零零碎碎、混乱不堪的,也不可能脱离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哲学是认识的抽象,抽象的哲学,能够启迪人们明辨事理,增强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加深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理解,加强人自身的反思能力,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我国老子、孔子、庄子等都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形成自身的人生哲学,包括世界观和价值观。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赵鑫珊的《哲学与人类文化》都论述了我国国学对音乐美学的理论实践。从哲学形式的角度,音乐是一种美学的重要载体。音乐是感受的抽象,音乐也是美学与哲学的融合,曾有学者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是品德和道德的教育,将各种人生哲学思想融合到教育全程,在受教育者的自我生成过程中,嵌入德性陶冶的元素,引起受教育者的内在认同和自觉,最终内化至他们的人格结构之中,是一个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综合过程,从“重内轻内”到“重内轻外”。由智慧所启发,经过个人修炼后,看待宇宙人生,人生的亲疏、利害、贵贱都能从容面对。而这个修养过程与艺术的结合,是古来有之,古代教育重视哲学和音乐的关系,注意到乐教对于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孔子本人有相当高的音乐修养,精通琴、瑟、磬等乐器,曾经在齐国听过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以治性”、“成性亦修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音乐美育观点,认为人的培育与修养的提升,须以音乐之美感化心灵,调理性情,和谐身心,完善人格。“音乐的情感”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情感表达与思想包容,如喜悦、悲哀、深沉、高昂等,音乐形象表现的是人们的审美感受。可以说,音乐对于现代生活中人生品格的塑造是深层次、内在化的感染,更容易塑造人生哲学。
二、钢琴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钢琴作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它也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一样与哲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一直受到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哲学的影响。中国钢琴音乐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世界音乐学者关注和研究。钢琴艺术中流淌着各种哲学思想,形成了很多具有高超创作思维的钢琴作品。例如《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汪立三,1979)、《春天的风景》(杜鸣心,1986)。也有一些作曲家遵循着“天人合一”、“太极”、“阴阳”等哲学思想,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例如《梅花三弄》(王建中,1973)、《阳关三叠》(黎英海,1978)、《太极》(赵晓生,1987)等。通过千变万化的声音色彩及其律动组合,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哲学的思想和人物的情感一同在钢琴音乐中流淌。
钢琴教学,作为音乐艺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具有重要的地位。钢琴演奏的学习是一项长期心智活动,体力磨练与思维升华都是必要的。匈牙利钢琴教育家约瑟夫曾说过:“钢琴对那些善于对待他的人来说,是一种奇妙的乐器。”这就要求,动人的演奏除了潇洒自如的技术,更应具备深层的情感、深刻的艺术修养、深度的学习思想。
现代钢琴学科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既包含单纯的演奏技能训练,亦兼顾教学实用性和学科功能性,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往往同时开设钢琴专业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单纯的技巧性训练,无法产生充满情感表现力的音乐,音乐的无穷魅力也无法展现,无形中也会抑制创造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求学者的人格塑造与修养。
三、钢琴艺术中的人生哲学
音乐属于声音、时间和情感的艺术,优美动听的声音虽然是通过指尖流淌出来的,但必须经过心灵的感受才能完成,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使干涩的音阶有了上行情绪的升腾和下行情绪的缓解。往往个人的修养和水平,基本上决定其技艺的高度。创造经典作品与理解音乐之美都是以很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作为根本。在钢琴史上出现过众多钢琴艺术大师,巴赫、亨德尔、贝多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钢琴大师的钢琴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除娴熟的技艺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汲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内心中对宇宙、人生、历史探索存在“渴望”,并将“渴望”转化成为情感、追求、激情,既而成为探求智慧、知识的媒介,此种“渴望”便是哲学的探讨。
对于求学者而言,除了感性的体验,对音乐的理性认知和文化探究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任何音乐作品、艺术形式,都是某一个时代的精神结晶和文化缩影。一个人的哲学修养基本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的广度、作品内涵的深度、作品内容的品味。任何一个艺术体裁和表演形式的经典遗留,都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保证其活力的延续。
钢琴演奏通过旋律来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人生的篇章,钢琴的琴键犹如人生的阶梯,钢琴演奏时琴键的起伏也如同人生的起起落落,每一首曲目都如同谱写一场人生,或是平淡静谧、或是激情澎湃、或是跌宕起伏等。既然音乐是表现情感与创造情感的艺术,作为演奏主体的人,持有浓烈的情感,才能和钢琴合成一体,进行生动的演绎和艺术的再创作,所以在钢琴演奏学习中,对人格的塑造是极为关键的。
钢琴的演奏也遵循“中庸”之道。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以中为用,以中和之常道处事。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具体的道德选择中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钢琴艺术中的人生哲学引导
三百多年的钢琴艺术历史,在中国已经流传一个多世纪,充满着各种表现图式,将情感因素表现得淋漓尽致。霍洛维兹曾在世界80多个城市奏响其特色的琴音,至今仍然感动着世人。塑造一位世界级的大师,除了自身的天才外,环境和土壤也是至关重要的。钢琴艺术培养过程中应当在审视当前社会浮躁情绪与新型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上,注重和求学者探讨哲学的思想,指导其人生的方向。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诱导鼓励求学者积极的对音乐作品产生丰富、恰当的想象,从而获得美感。另一方面,探讨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气息与历史内涵,分析演奏技术与创造思维的哲学意义。
哲学原理难以为钢琴学科提供具体与现成的答案,但哲学的运用会给钢琴教学和演奏带来更深刻和更广阔的思路。在钢琴艺术培养过程中需要掌握哲学原则,理顺种种纷繁交错的关系,使钢琴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关注社会纷繁复杂的伦理道德关系,讲解音乐对于社会人性的阐释。
五、结语
音乐美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受到了教育领域的专家与学者的重视,然而音乐对于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每个人的人生哲学的阐释却没有得到完美的阐释与重塑,应当积极地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客观规律,并且映射出音乐中美学与精神对人生哲学的引导。
钢琴艺术中无处不体现着哲学的光辉。本文探讨音乐美学与人生哲学的关联关系,分析钢琴教学中哲学的思考以及对钢琴教学的反馈,揭示钢琴教学中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于社会伦理道德重塑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应当在当前的钢琴教学体系中融入人生哲学的探讨,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钢琴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王钱美.浅析音乐与哲学的共性——从抽象, 情感与创造三个角度谈起[J].黄河之声,2009,(03).
[2]白夜.孔子哲学思想对中国钢琴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3,(10).
[3]宋洋.文化修养对钢琴演奏者素质的影响[J].大舞台,2012,(06).
[4]王晖.浅析我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文教资料,2008,(32).
[5]魏玲.文化修养: 钢琴艺术的灵魂[J].音乐探索,2000,(04).
[6]陈文培.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哲学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