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现状与完善

2015-01-17 01:44黄德林谷宇宙
人民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立法现状完善路径矿产资源

黄德林 谷宇宙

【摘要】随着我国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深入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矿产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众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制度。对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补偿制度    矿产资源    立法现状    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深入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矿产开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众多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制度。对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不足之处进行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内涵、特点

生态补偿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和建设中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行调整,促使生态环境的利用、保护和建设行为外部效应内部化,即通过外部显现的举措调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和改善。矿产资源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即生态补偿在矿产资源领域内的运用。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看,具体指人们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之时造成了生态价值的损害,或者说由于生态价值的损害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价值损害,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主体对此进行补偿,所得补偿用来维护、修复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其内涵主要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主体,对受到损害的居民、资源所有人进行赔偿,以及对为了恢复生态系统而进行修复、维护、治理的费用予以赔偿。在上述补偿内容中,以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和修复为主。

从广义上来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由于开发利用行为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而对其理论上的价值进行补偿。广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包含对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丧失了发展机会的居民以及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矿业城市给予的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实物资助、技术扶助等方面进行的补偿支出,还包含了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的补偿支出。广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内容较为广泛,其内容具体包含:一是经过国家批准之后,开发利用矿产的企业对国家进行补偿,此类补偿是基于合法的开采而进行的补偿;二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矿山及其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破坏,对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带来一定损害,为此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对矿区居民进行的补偿;三是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进行了过量开采,从而导致生态环境资源遭受破坏,而且影响到矿区居民后代的生产生活,为此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者对矿区居民的后代进行的补偿。

从上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广义、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中可以看出,广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对矿产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损害的理论价值的补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损害的理论价值难以进行计算,不仅计算的过程十分繁琐,并且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可能因为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结果之间的差异较大而无法执行,大大影响了可操作性。所以,广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目标而进行研究探讨,因其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在短期之内通过立法方式予以固定下来。而狭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是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损害来进行计算的,生态修复治理的成本较易确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狭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可以作为近期之内的目标,当前构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应以狭义上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作为标准。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具有显著特点:第一,在整个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中,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一方是最大的受益者,是直接的受益者;第二,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难以确定,或者说损害的程度难以确定,并且受损主体的数量、受损的地域也较难以界定;第三,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长期性的,有的损害甚至是潜在的、当前难以发现的。

构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矿产资源具有稀缺性,过度开采必然导致其快速耗竭。矿产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可耗竭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矿产储备总量日趋减少,影响了后代的继续开发利用,对人类的后续发展带来阻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类的需求,同时还需要顾及后代的需求,体现出跨代的人类之间利用共享、资源平衡配置。当前,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理念,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不仅考虑自身的需要,同时不能对后代人的利益和资源共享产生损害,注重上代人和下代人之间资源配置与资源效益享用的公平,以此实现“代际公平”。构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以法律的途径,针对稀缺矿产资源予以合理补偿,鼓励人们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为后代人留有适当份额。

第二,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维护必须付出成本,生态效益的享受者理应承担补偿责任。生态环境是由各类有价值的自然因素共同组合而成的,生态环境具有资源性、环境性的双重特征,属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果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就必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不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将严重危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而且,按照生态环境价值理论与实践来看,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们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对生态进行维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更是得不偿失,人类终究必须对所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更多的代价。只有让那些享受了生态效益的主体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而相关组织机构通过所获得的资金对生态进行有效治理、维护,才能保障资源价值的长久延续。

第三,人类生存于一个统一有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带来了严重不良后果。人们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系统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导致“链条故障”,对其他环节也产生相应的影响。这就是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十分显著的负外部性特点,生态环境这个环节遭受破坏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整个外部环境系统产生极大的负面损害。基于此,人们理应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予以对待,按照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去保护生态环境,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获取的利益能够为全人类平等地共享。但是,如果未构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那些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人们只享受资源带来的巨大益处,却不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这就必将导致生态产品的枯竭,导致生态环境的最终恶化而无法进行有效治理。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政府为此采取了诸多行政措施。同时,立法机关也先后制定出台了一些生态补偿方面的法律。1986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就规定了生态补偿方面的相关内容,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该法成为我国第一部规定了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国务院于1994年颁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该“规定”对《矿产资源法》中明确的“有偿开采”原则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补偿制度的完善。2014年2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①按照矿产开采量计征补偿费,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意义。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立法规定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有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采矿权使用费、探矿采矿权价款。自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征收矿产资源税,新设该税种的目的在于对开采不同矿产资源导致的收益差别进行调控,促进矿山企业的利润水平基本平衡,力图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矿产资源开采环境。1994年,我国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意在对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探投入的不足进行弥补。资源补偿费是基于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而取得的,具有租金的性质,是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对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标准较低,仅为矿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2%,致使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权益无法从资源补偿费中充分体现出来。此外,我国还规定了探矿采矿权使用费、探矿采矿权价款的征收,构成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试点生态补偿费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所谓生态补偿费,也就是政府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征收费用,用来修复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资源产生的破坏,生态补偿费按照矿产资源开采的数量或者资源销售总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征收。作为试点,云南省于1983年对昆明市的磷矿开采者征收生态补偿费,按照每吨0.3元的标准向开采企业征收,征收所得款项用来对磷矿及其周边遭受破坏的生态进行恢复治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广西、福建等14个省(自治区)开始试点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工作,许多地市级地区也开始此项工作的试点。通过试点工作的具体实践,政府征收生态补偿费,十分有利于矿区周边遭受破坏生态资源的恢复治理。但是,由于生态补偿费的征收缺乏法律依据,在2002年被取消。除了生态补偿费制度的试点之外,我国还试点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该制度目前依然处于试点阶段。江苏省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保证金征收暂行办法》,对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征收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010年出台的《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办法”的规定,所有企业在领取采矿许可证之前应该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进行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省份还有安徽、福建、山西、海南、河北、广东等地区,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

第三,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并且对相关制度正在进行积极试点。但是,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许多法律法规的规定还非常原则,缺乏细致性、可操作性,对矿区生态自然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当前我国依然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各个部门法之间的规定也存在冲突现象,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虽然政府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征收了相关的税费,但存在挪用资金的现象,并未全部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土地复垦法》颁行之前对已经被废弃的矿山,对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过程中,方方面面均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限制了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矿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资金主要源自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承担具体的治理工作,而生态环境的受益者、破坏者却没有承担相应义务,或者承担的义务较小;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不完善。目前,该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通过立法方式予以明确。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国情,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第一,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却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实际,应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首先,要建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评价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评价机制,及时总结和推广制度实施中的好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不断改进补偿制度;其次,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健全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公示程序、听证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措施,不断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路径,以“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健全相关的措施,有力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进一步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来源渠道单一。目前作为发展中国家,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千头万绪,许多地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有限性导致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成效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完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适当提高探矿采矿权使用费的标准,弥补国家财政经费的不足;对现有的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进行改革,将两者合并为权利金,并提高征收的标准,否则有重复征收的嫌疑,并且缺乏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对收益分配关系进行适度调整,在当前国税、地税分税制下,地方财政较为紧张,应该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中的相关收益适当向地方倾斜,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源性城市工业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保障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经费来源。

第三,以立法方式完善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是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对此制度的实施并没有相应的立法规定,而是地区各自为政,制度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地方,保证金制度在促进生态补偿、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功能作用并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前,应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规定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使该制度的实施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区分保证金的征收类别,将其划分为一次性保证金、阶段性保证金,充分发挥不同类别保证金对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方面的作用。还要通过全国性的立法,对保证金的征收标准进行明确,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对保证金的标准进行及时调整,使保证金处于适中水平,既能保障恢复治理环境的资金需要,同时也不因保证金标准过高而增加企业负担。将矿产企业缴纳环境恢复保证金的情况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对“失信”企业依法进行贷款限制、行政处罚等惩戒。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陈仁泽:“水土保持有了生态补偿办法矿产资源开发从量计征”,《人民日报》,2014年2月22日。

责编 / 王坤娜

猜你喜欢
立法现状完善路径矿产资源
关于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的思考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完善路径分析
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使用法将作重大修改——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草案)》解析
高教领域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完善路径探究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构建和完善
论我国股东表决排除制度
贵州地区扶贫的法律机制
我国适格当事人范围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