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全愈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是保护和解放孩子的个性。
多元智能的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只有因材施教,孩子的潜在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猴子、老虎、骏马和鱼儿,本身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如果统统关在笼里,不是“屈才”吗?当然,把猴子放河里,将老虎搁树上,把骏马牵山上,让鱼儿跳草地,都是阴差阳错地扼杀人才。
解放个性,孩子首先需要有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常言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个“拉出来”,是自己把自己“拉出来”,是自己问自己“Who am I”?这是一个痛苦的认识过程。
我儿子矿矿,在赞誉中长大,自以为无所不能。妻子总是说,她教矿矿画得一手好画,但我却没有教孩子唱歌。
能怪谁呀?我一开卡拉OK机,妻子和矿矿就往楼上跑,只剩下我和两只狗。
我喜欢唱中国歌,矿矿喜欢唱美国歌,没办法教。更何况,人总是有缺陷的,有些东西是教不会,学不来的。如矿矿唱歌,五音不全,荒腔走调。
有一年,矿矿要修歌剧课,考试的曲目是“Amazing Grace”。考试那天,矿矿在他的房间唱啊练啊。
听到儿子房间里传出的“噪音”,我的心里特别痛苦,我很想告诫儿子,别唱了,你考不上的。但当我把矿矿叫到书房时,从来都爱嬉皮笑脸,插科打诨的儿子,这次却很虔诚、很认真地请求:“爸爸,您能不能教我唱一下这首歌,特别是这一句……”我下意识地把已到嘴边的话,又硬生生地吞了下去。对孩子说真话,这正是父母的难呀!其实,真话也是说过了的,但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是旁人代替不了的,非得自己把自己“拉出来”,痛苦自己一番。
那天下午,我忐忑不安地在家等矿矿。谁知道,他竟然被录取了,还被分配了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
看着儿子兴奋的脸,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我小心翼翼地从侧面打听考试的情况。儿子说:“别问了,人不够,全都录取了,没有不录取的。”后来,好在他到华盛顿去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耽误了一些排练,就连龙套也不用跑了。
实际上,在上课和排练的过程中,孩子已多次问过自己“Who am I”的问题。在走课中,孩子不断磕磕碰碰地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我告诉儿子:刚秃顶时,我热衷“地方支援中央”的发型;后来干脆敞开来开自己的玩笑,反而利用了弱点。矿矿很能说笑话,于是,荒腔走调反而成了他搞笑的亮点;又于是,利用弱点反而更有个性。
把个性从笼子里解放出来: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给骏马一片草原,给鱼儿一条河流;你将看到一个活蹦乱跳的顽猴,一只虎虎生威的猛虎,一匹绝尘千里的骏马,一条闯荡江湖的活鱼。
我们往往认为,把具有不同能力和个性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以同样的进度教同样的课程,是公平的,人道的。
其实不然。
在美国,学生的成绩属个人隐私。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成绩分成三六九等公布出来。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发考卷,卷面都得朝下,以免他人看见。尽管如此,谁好谁次?实际上,又一目了然。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清楚,学习好的,聪明的都在天赋班。此外英语、数学等必修课也都分了快慢班,进快班或慢班,老师的建议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学生也有选择权,如果学生和家长坚持要换班,学校多半也不反对。在决定进快班或慢班前,学校一般会让孩子带回一份建议书,家长签字后才定夺。
1996年,我们搬家,矿矿转到新的小学。只读了一年,就上初中。临毕业前,他的homeroom老师病了,不能来学校,临时由一个教数学的老师给学生作鉴定。可能是阴差阳错,也可能是该老师想当然地以为矿矿是外国孩子英语肯定不行,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她推荐矿矿上初中时到英语慢班上课。结果,上学没几天,矿矿回家发牢骚,说英语课里的孩子非常迟钝,他三五分钟能做完的作业,别人磨了一节课还做不完……开始我们没太在意,还批评矿矿不谦虚。但孩子说得多了,还常常跟我们急,我就去了学校,才知道矿矿确实上的是英语慢班。学校向英语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说一定是弄错了,矿矿显然不该来这个班。后来,学校征求我们的意见后,马上进行了调整。不仅妻子对此耿耿于怀,就是矿矿小学的homeroom老师至今也表示费解:到底是什么原因,“推荐”天赋班的孩子到慢班学习?
其实,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天赋班的孩子也有各自的弱点。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想说明:把强者放到慢班是一种对强者的折磨;反之,把弱者放到快班也是不人道的。试想:若孩子最多只能举60斤,却逼着孩子举80斤甚至100斤,这不是人为的悲剧吗?问题是国内的家长恰恰忽视这种折磨,生拉硬拽地把孩子往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里塞,还美其名曰:“压力能变动力。”其实,这恰恰是给自己的孩子压上最不人道的“负”!
当然,在美国也有人反对分快慢班。然而,主张分快慢班的美国人往往会拿出一个跑步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主张:三个朋友出门跑步锻炼,跑着跑着,不同的步伐和要求出现了:A觉得速度太快,要求放慢速度;B却觉得速度仍慢了一些;C要求加快步伐。于是,这种不同的速度要求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同样的步伐能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2.朋友间的融洽是一种需求,锻炼身体也是一种需求。如果A要求B和C放慢速度陪他,陪一段可以,甚至全程陪一两次也可以,但B和C能放弃锻炼长期陪A吗?
3.如果速度较快的B和C在一起跑步感觉更好,跑得较慢的A是不是与自己速度相近的人在一起也感觉更好呢?
4.如果B和C不得不天天放慢步伐陪A,A会有什么感受呢?
5.如果B和C不放慢步伐,A是否会吃不消呢?
6.因为跟不上B和C,A应该干脆放弃锻炼,还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步伐坚持锻炼?
从上面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学校通过走课制来分快慢班、荣誉班、大学课程班等,除了便于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因此,除了老师推荐外,学生和家长也有权选择快慢班。为什么美国孩子和家长没有像许多中国家长那样一定要孩子上快班?答案很简单,即上述第6条:“A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步伐坚持锻炼”。
如果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生活状况;那么,走课制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教学机制。
没有独立性,创造性就无从谈起。而如何(how)走课?走什么课(what)?为什么(why)这样走?孩子必须独立完成这个思考和抉择。
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生更成熟。因为从初中开始的走课制,极大地帮助了孩子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为自己制订独立的人生规划。
矿矿15岁时,曾经写过自己在走课制中的惶惑、痛苦、挣扎……之所以惶惑,是因为抉择得自己做;之所以痛苦,是责任得自己负;之所以挣扎,是道路得自己走下去……
以下是矿矿的一篇日记(扫描二维码看文章)。
走课,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选课过程,而是一个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砥砺独立性的艰难的心路历程。
当然,从这个“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走课制里,除了“解放个性”“重视人性”和“培养独立性”以外,还会“走”出许多东西来。比如,每个学期学生的选课,对老师将是不断的促进和刺激,老师要吸引学生,就不能一本经念到底;老师和老师之间形成了竞争机制,就必须互相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和更新知识,尝试新教学法。又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并能促进师生间和学生间课上和课后的交流。实行走课制的世界一流大学也非常重视课后的学习和交流。
延伸文章
矿矿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