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锋
(江苏省昆山市鹿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00)
平整度试验检测技术在路基路面中应用分析
金 锋
(江苏省昆山市鹿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00)
本文总结和阐述了公路工程中路基路面平整度试验检测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影响因素,并就其平整度的试验检测技术结合案例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检测方法
路基路面工程试验检测是保障道路建设质量的重要措施。做好路基路面的试验检测工作对于确保路基路面强度、刚度以及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平整度是评价公路路面施工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指标。路面平整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车辆在行驶安全、油耗、速度、机械磨损、舒适度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就现在来说,所谓的平整度试验检测技术指的是公路路基路面表层纵向凹凸量存在的偏差值,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反映了路基路面的行驶舒适度和安全性,也是关乎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它的评价指标是最大间隙,标准差,国际上的平整度指数,这三个指标在现行标准以及规范中很明显,它与指标的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地,平整度检测技术的设备大概含有响应式平整度仪、超声波断面仪、手推式断面仪、多轮式平整度仪、激光断面仪等。平整度试验检测技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3米直尺检测技术、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技术和连续式平整度仪技术。在3米直尺技术中,按根据需要确定的方向,将3米直尺摆在测试地点的路面上,目测3米直尺底面与路面之间的间隙情况,确定间隙为最大的位置,用有高度标线的塞尺塞进间隙处,量记最大间隙的高度,精确至0.2毫米,施工结束后检测时,每1处连续检测10尺,按上述步骤测记10个最大间隙。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技术是把测试车以一定的速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山行驶,引起汽车的激振,然后再通过机械传感器可测量后轴同车厢之间韵单向位移累积值VBI。如果说VBI越大,那就说明路面的平整性越差,此时就越不舒适。而连续式平整度仪技术是把连续式平整度测定仪置于测试路段路面起点上,沿道路纵向行驶、横向位置保拧稳定,并检查平整度检测仪表上测定数字显示、打印、记录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测试路段较短时我们可用人力拖拉平整度仪测定路面的平整度,但拖拉时应保持匀速前进。
表1
文章以平整度检测技术在路基路面的使用为案例加以说明它的应用。首先是测试要点的确定,具体要根据需要确定的方向把3米的直尺摆在测试地点路面上,然后根据底面与路面的实际间隙情况,确定间隙为最大的位置,要确定10个最大间隙,这个标准要按照现行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的规定,每1处续检测10尺。其次是测试地点的确定。对于这个来说一般采取的是单杆检测技术,主要是在路基路面验收或者路况评定的时候要根据相接连续测量10尺。第三是仪器设备的确定。牵引车一辆,皮尺或者是绳子。机架,但是要确保它能折叠或缩短。测定论上要有位移传感器以便用来采集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牵引平整度仪器的速度要均匀,一般地速度最好保持在5km/h。第四,结果的处理。按照人工的计算来说,在记录曲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读取曲线要偏离位移时的标准。另外还要知道每评定格路段内它的区间均值等。最后在试验列表中列出每一个评定路段测定区间的平整度计算值,评定路段平整度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第五,制作报告。在实际测量中要把单杆检测的结果和记录测试时的位置及相对应的结果保持一致,如果在连续测定10尺时候就应该报告出检测的平均值以及合格率了。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仪器及材料的准备。具体见表1。
除了上面的仪器设备外,还需要准备粉笔,皮尺或者钢卷尺。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不仅仅单纯的是对路基路面的检测,而且还对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一定的检测和对交工验收质量评定检测,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正在出现一种GIS系统的检测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路路面检测的重要性。另外从检测设备方面来看,目前现在所使用的条件与目的不同,设备也就出现了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对路面面层以下各结构层的检测,这个方法就很简便。
根据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使用质量、施工质量及现有路面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营运经济性,并影响着路面使用年限。因此,各式各样的平整度检测仪器及行车质量评价方法被提出。一些企业在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候要加强对平整度施工技术的控制和提高,更加全面的掌握平整度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同时严格按照检测技术进一步规范实施,确保行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度。
[1]苗宏亮.高等级公路平整度检测规则探析[J].交通标准化,2012(15).
[2]侯君辉,李孝兵,孙成来,田士强.山区公路平整度检测技术方法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3(06).
[3]刘宛予,张磊,谢凯,吴海艳,浦昭邦,王刚.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及其发展现状分析[J].工业计量,2007(01).
U416
A
10.13612/j.cnki.cntp.2015.1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