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探索及思考

2015-01-17 10:38刘霓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起跑线课题

刘霓

一、尝试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惊醒

“综合与实践”课走进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它一直是数学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家都认识到它的意义和价值。但教学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如:教学条件有限,课程较难落实;只学不考,老师们只需带着孩子们阅读了解,应付差事;课上一放就乱、一收就死,课堂难以调控;要么将数学课上成了活动课,重“活动味”、轻数学本质;要么重视数学结论的得出,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亮点多多,却逃不脱上不完的厄运……

几年前,我到宜城“送教”,执教了一节《确定起跑线》。课堂上,我首先引出孩子们熟悉的跑道,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介绍跑道。然后,引导学生观看体育赛事视频,通过对比引发思考:孩子们发现外圈更长,长在弯道上。接着带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寻求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孩子们的方法多样而且逐步优化。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这么多种方法最后都用到了1.25×2×π,“这不就是2π乘以跑道宽吗?确定起跑线原来这么简单!”孩子们算得准确、学得扎实,听课的老师们都心生佩服。

可是,课下我反思:这样的学习,孩子们最终得到了什么呢?这样的教法与平日里的新授课又有何区别呢?课后,省教研室的刘莉老师给我提了几点建议:综合与实践课应该不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还可以关注“问题”应该由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产生,学生是否经历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过程等。一语惊醒梦中人,自认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我,还是未能幸免地落入“俗套”。

也就是这节《确定起跑线》,成为了我们深入研究“综合与实践”课如何教好的起跑线。

二、研修过程中的消化内化——清醒

要想将我们的研究推向深入,理论学习、理念更新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通过学习,我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1. 了解发展,理清认识

“综合与实践”是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增的内容。2001年版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小学数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

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四大板块做了调整,将第四大板块(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统称为“综合与实践”。

2. 把握体系,构建框架

我们意识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层面提升高度,还要从专业层面把握体系、构建框架。

我们对人教版十二册教材进行了梳理。综观一至六年级十二册教材,发现“综合与实践”板块共有25项内容。这25项内容的编排颠覆了传统教材的呈现形式,内容新颖、形式活泼: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六年级下册最后一单元更是新增了三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

3. 深层思考,剖析困惑

在研究与探索中,我们也曾经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我们知道,只有找到困惑的深层原因,才能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综合与实践”相对于其他三大领域来说提出得晚,可借鉴的经验少。面对这些内容新、综合性强、知识抽象的内容,老师们普遍反映难教。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①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保守;

②教材把握不当,往往上成新课;

③可参考经验少,活动难以落实。

4. 理念更新,提升认识

面对困惑,老师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深知,没有经验不要紧,我们要发挥团队力量,迎难而上,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过程”。“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

三、践行过程中的求实创新——觉醒

1. 在更新理念中转变

去年,学校的丁老师上了一次《确定起跑线》,把学生带到大操场上,放手让学生实践,打破了课堂40分钟的局限性,来了次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与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丁老师的大胆做法,引发了老师们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再思考。

这么好的课程资源为什么要受到课堂40分钟的束缚?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封闭性,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综合与实践”就应该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完整的实践活动过程。我们不能活在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数学味”。操场上的活动经验更多是隐性的、动态的、个性化的,不能或很难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清晰地表达。更多的隐性活动经验必须靠学生自己体验、积淀和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直觉。如果只是在教室根据给定的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综合与实践”的课程价值将大打折扣。

2. 在实践研修中提炼

在实践研修的过程中,学校老师还对“综合与实践”版块按照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的不同大致进行了分类,主要有:游戏类、操作类、设计类、调查类、小课题研究类。《确定起跑线》就属于小课题研究类。

经过反复实践,老师们总结出了五大类型“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策略,例如“小课题研究类”:

①提出问题,明确方向;(有目的)

②团队策划,明晰思路;(有设计)

③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有步骤)

④师生合作,完善方案;(有合作)

⑤品味过程,获得经验。(有提升)

这五大类型中的小课题研究类和调查类,是老师们觉得比较容易混淆的类型。“小课题研究类”和“调查类”的区别在于:“小课题研究类”重在确定、实施方案和获得结论,即侧重于研究与结果。“调查类”重在调查方式和记录的方式,即获得信息和以图表等方式呈现、表达信息、数据的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老师们达成共识:“综合与实践”课绝不能“纸上谈兵”;我们要关注问题从何而来、学生的能力如何提升。四年级的孩子们上完调查类的“综合与实践”《营养午餐》一课后,就收获颇多。孩子们知道了怎样吃才健康,才叫有营养:每餐饭菜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爸爸太胖,不能吃太多的肥肉,因为肥肉里有太多的脂肪。调查的范围不能太小,要广一些,不然没有说服力,也失去了调查的意义;调查前要先确定调查主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再去行动,最后汇总分析……

课内,我们引领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外,我们带领学生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小课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陈建军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起跑线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