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丹红
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丹红
财务报告作为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主要渠道,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基本依据。然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质量参差不齐,且并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思路和完善的评价方法来帮助外部信息使用者甄别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因此,根据合理的思路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为出发点,分析投资者保护观下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并探讨了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改进措施。
财务报告质量 用户需求观投资者保护观
财务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财务报告具有决策有用、受托责任双重目标以及公共产品的特征,属于企业对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刘玉亭,2010),高质量财务报告对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有着重大意义。如何甄别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这一问题涉及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从投资者的角度,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有助于投资者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从而为他们的决策提供依据;从监管者的角度,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有助于他们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更有效的监督;从准则制定者的角度,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有助于他们找到财务报告质量问题的所在,从而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此外,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还能对财务报告编制者形成一定压力,使得他们重视财务报告质量问题,从而使财务报告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根据孙国光等(2013)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是衔接财务报告质量评价需求方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运行机制的重要中介。以需求方为立足点,树立正确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建立合理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运行机制,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本文根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内涵,提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并由此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展开论述。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内涵首先要明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还要正确界定报告质量评价范围,最后要制定一套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把握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内涵有助于从整体上更全面地理解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内涵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主体有三个: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需求者、执行者和监管者。由于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是为了帮助外部信息使用者甄别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所以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需求方是以投资者为主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执行才能保证客观公正,因此应由专业的评级机构来对财务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另外,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还需要在监管者的监督之下进行,中国证监会可以成为有效的监管者。
其次,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目前有两个代表性观点: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
再次,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范围应是广义的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表外披露以及其他公开发布的信息。
最后,在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的指导下建立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运行机制,即根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范围分别设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对应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一定的评价程序和方法生成评价指数。
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可以理解为:根据财务报告是否能够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及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代理人受托责任情况,来评价财务报告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由此产生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有两个代表性观点: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
用户需求观认为,如果财务报告能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财务报告质量较高,所以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用户需求观是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再一次强调,更具体地,树立用户需求观是为了缓解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投资者保护观认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不应使得投资者感到困惑,也不应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王跃堂、张祖国,2001)。因为受托方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就保护了投资者作为委托人的权益(郑文婧,2011),因此树立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投资者保护观更能契合我国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受托责任性,更具体地,树立投资者保护观是为了缓解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一)用户需求观与投资者保护观比较。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与联系:首先,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产生的背景不同。以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支持用户需求观,而投资者保护观是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提出的。用户需求观是在会计数据信息含量低的背景下提出的,资本市场需要财务报告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FASB支持用户需求观是因为准则制定机构的成员主要是会计职业界专家和学者,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所以他们提倡关注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投资者保护观是在资本市场盈余管理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SEC之所以提出投资者保护观是因为SEC为市场监管者,其使命是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因此,保护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自然成了SEC关注的首要问题。
其次,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的立足点不同。用户需求观的立足点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由于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程度不高,所以这里将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界定为: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监管者和准则制定机构。投资者保护观的立足点是股东、债权人等投资者,在这种观点下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更多考虑的是保护投资者利益。
再次,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点不同。用户需求观关注财务报告内容是否对信息使用者有用,所以用户需求观下对财务报告的评价主要是财务报告是否提供充分、相关、可靠的信息,以满足各个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投资者保护观关注财务报告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是否会导致投资者产生困惑或误导,即投资者保护观不仅对财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有所要求,还要求财务报告传达给投资者的过程是有效的,能够使投资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经济实质。
最后,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是相互联系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目标可理解为促进财务报告编制者提供充分、有用、可靠的信息,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投资者是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投资者根据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可以使得他们的利益不被损害,最终实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可以说满足用户需求是实现投资者保护的途径,投资者保护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树立投资者保护观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基于用户需求观和投资者保护观的差异,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在我国树立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投资者保护观。
第一,从投资者保护观产生的背景来看,树立投资者保护观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外部法律制度和诉讼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财务报告披露不充分,盈余管理问题普遍存在,甚至存在财务舞弊行为,而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又不够,使得广大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树立投资者保护观契合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第二,从投资者保护观和用户需求观的立足点来看,投资者保护观是用户需求观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投资者保护观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立足点进一步缩小为投资者,使得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更有针对性,有助于财务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促进投资者保护,最终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
第三,投资者保护观的关注点比用户需求观更广。投资者保护观的深层含义是:财务报告编制者不仅要保证财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满足用户需求,还要保证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恰当,不至于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误解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投资者保护观不仅关注财务报告提供信息这一过程,更关注财务报告提供信息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更高。
第四,树立投资者保护观可以实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投资者保护观立足于投资者,关注点更广,对财务报告质量要求更高,因此投资者保护观可以有效改善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者加以保护,从而实现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信息的高质量供给。
因为投资者保护观关注财务报告传达给投资者的信息是否会导致投资者产生困惑或误导,这就不仅要求财务报告自身内容在静态上满足质量特征,还对财务报告披露质量有一定要求,即财务报告信息向投资者的动态传递过程要能恰当反映企业经济实质(葛家澍、陈守德,2001),不至于使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产生误解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由于充分而公允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自身内容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的披露(魏明海,2005),所以投资者保护观下的财务报告质量涉及两方面:财务报告自身质量和财务报告披露质量(孙光国等,2012)。
(一)财务报告自身质量评价。财务报告自身质量评价也就是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对财务报告自身质量的评价可以考察财务报告内容是否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如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等质量特征。目前对财务报告自身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三种:第一,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制定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标准,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程序和方法(罗云芳,2006;李丽青、师萍,2005);第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根据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来发表审计意见,另外,注册会计师评价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是否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质量特征,而是对所有质量要求的整体把握和判断,因此,现有的很多研究(孙光国等,2013;李丽青、师萍,2005;郑文婧,2011)都将审计意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综合评价;第三,用盈余质量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替代变量,例如,用琼斯模型(Jones,1991)算出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质量,从而评价财务报告质量。
(二)财务报告披露质量评价。不同于财务报告自身质量评价主要强调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报告披露质量评价主要强调财务报告信息的动态传递能让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信息,最终达到投资者保护的目的。现有研究对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的评价包括三方面,披露内容是否充分、有用,披露形式是否规范,披露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孙光国等,2013;吕旭,2014)。目前对财务报告披露质量的评价方式有三种:第一,以公告数量或自愿性信息披露数量来代替披露质量;第二,权威机构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评级指数,例如深交所从日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准确性、合法性和及时性四个方面,结合受到奖惩情况、与监管机构的工作配合情况等,对上市公司上一年度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考评;第三,学者自建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
(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改进。在现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以下改进:第一,应将根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计算出来的上市公司评价指数与公司实际排名情况加以对比,来检验自建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第二,盈余质量只能反映财务报告在盈余信息方面的质量,其他方面的质量却没有涵盖,所以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使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结果更可靠,更精确,更具有广泛适用性;第三,披露质量不仅取决于披露的量,还应该取决于披露的质,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数量越多越好,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同时设置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第四,可以将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服务市场化,由专业的评级机构开发出一套更合理的、全面的、精确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体系,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需求。
除了现有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本文认为还可以从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根源着手,设置相应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由于经理人是自利的,同时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信息优势,为了最大化自身利益,他们会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财务操纵,使得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既不充分也不公允,因此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需要设置一些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机构,例如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机构。本文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越完善,越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因此可以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着手,根据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情况对财务报告质量做出评价。具体来说,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对财务报告进行监督的是审计委员会,所以可以根据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开会次数等因素来间接考察财务报告质量。
本文根据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内涵,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的思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树立以投资者保护为目标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不仅要关注财务报告自身质量,同时还要重视财务报告披露质量,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由于合理的、完善的、经过充分论证建立起来的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对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方法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未来的研究不断完善。■
(本文系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硕士生创新课题“国有企业纪委治理效应研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2168〉的阶段性成果。)
1.葛家澍、陈守德.2001.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11:9-18。
2.李丽青、师萍.2005.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2-56。
3.吕旭.2014.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4.罗云芳.2006.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J].经济问题探索,7:153-155。
5.刘玉廷.2010.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J].会计研究,1:7-13。
6.孙光国、杨金凤、陈文铭.2012.财务报告质量评价:一个理论框架[A].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
7.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2013.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3:27-35。
8.王跃堂、张祖国.2001.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10:12-17。
9.魏明海.2005.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的完善与运用[J].会计研究,3:28-35。
10.郑文婧.2011.我国财务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11.Jennifer J.Jones.1991.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9(2): 19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