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2015-01-16 04:03马玉玲
魅力中国 2015年52期

马玉玲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育民乡中学,吉林 长春 130415)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师生不平等教学关系。部分教师为了更快速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向式、一刀切等教学模式为主,导致本就具有一定枯燥性的语文课堂更加枯燥乏味,也逐步磨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迫在眉睫。可是,具体该如何开展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一直延续着师生不平等的教学关系。这种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组织者,学生成绩的评价者,更代表着班级绝对的权威。为了更快速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部分语文教师错误认为学生是教师课题,只需要认真听讲即可。须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过分强调教师“教”的职能,只会逐渐磨蚀学生“学”的兴趣。所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主体性、积极性,通过“导学有度,学而有法”的教学方式,完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统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以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要注重做好新课导入。教学开端就能做到“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大量教育先驱字字探求,创设了多种优质的导入方法。笔者常用的导入方法主要包括:故事导入、诗句导入、谈话导入等等,无论应用哪种导入方式,只要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需求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设疑激趣。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问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难发现,疑问是刺激学生进取意志的关键因素。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想方设法的去解决问题。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导思,以思促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活动激趣。

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其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可开展的语文活动非常多。“读、辨、说、唱、演”等无一不可。就“演”而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饰演”这一语文活动。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带着积极的情感进入文本,在代入式的模拟操作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意识。

(四)课下延趣。

语文教师决不可忽视“临近教学尾声”这一时机。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利用简洁的小结统摄全文。可以要求学生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更可在结束之时,将新课教学推向高潮。突然戛然而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要知道“教学尾声”犹如“压轴好戏”,处理好了不仅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也能给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从而再一次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一)授生以渔。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者也更加重视开展课外阅读。但是,部分教师给学生制定了大量课外阅读任务,去布置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理清文章情节、作者生平以及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还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能够进行回答。要求学生勤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让学生“手脑并用”,边读边记、边记边思。此外,还可以启发学生针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让学生感受语文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构建趣味阅读的条件。

语文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发起人。所以,教师在教授课外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注重阅读条件的创设。例如,安排合理的阅读时间。规定周一早读、周四第四节课为课外阅读课。可以跟学校协商,开放图书馆,推荐一些可读性较高的读物,让学生自主挑选;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家庭,要求每个家庭都能拿出一本好书,成立班级图书角,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等。

(三)课外阅读活动。

可以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如“读书故事会”“我是大评论家”“速读比赛”“读书交流会”等等,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总之,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教学使命,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教学创新,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策略,以“趣”入手,构建趣味横生的语文课堂,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绝不止上述表述的几种策略,以上仅是笔者的粗鄙见解,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语文教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