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苹
〔关键词〕 《赤壁赋》;课堂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3—0122—02
师: 同学们,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个艺术全才,他在诗词文书画诸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赤壁赋》,领略他卓尔不群的绝世才华。(板书课题)
刚才我们提到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又被称作“情文”,常以真情来打动读者,有关这一点,谁能来举个例子?不拘古代和现代。
生:《项脊轩志》。文章围绕项脊轩写了作者生命中挚爱的几个女人:祖母、母亲和妻子。文章寄情于叙事之中,情之真,意之切,令人为之动容。
生:再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家境的孤苦和祖母对孙子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天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同时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理由,悱恻委婉,感人肺腑。
生:我来举一个现代散文的例子,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中刻画的父亲的背影引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共鸣,因为真切,所以感人。
……
师:同学们刚才的阐释使我们明白:“真情”是散文的“命脉”!也是好文章流传千古、历久弥新的奥秘之所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赏析的切入点便是作者自文中流露出的情感,请同学们在听读和自读时都要留意这一点。
(师生一起轻诵为朗读做准备,然后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集体读,小组分段竞赛读。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字音、停顿、韵脚等所有出现的问题,直到大家读得顺畅、优美)
师:刚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读得结果。本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单一的还是多变的?大家自己先说一说。
(学生分小组热议片刻)
生: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变化的:先是“乐”,然后是“愀然”,之后又是“喜”。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齐声把课文再读一遍,体会体会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
(学生齐声诵读)
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作者:“乐甚”,请问他因何而乐?同桌可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声议论)
生:因为周围的景色。
师:周围怎样的景色?能否用原句概括一下?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师:还有没有?
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这是同一时间段看到的景象吗?
生:不是,有时间的推移。前一种景象是月出前,后一种是月出后。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两种景象在抒情主体(作者)心中引起的情感反射相同吗?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窃窃私语片刻)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月亮出来前周围的景象。这时正是初秋时节,所谓清风就是初秋之风。初秋的风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我觉得是“爽朗”。“水波”即“秋波”,秋水,澄澈透明。总之,此时周围的景物给人一种爽朗、澄澈之感,这是作者心情愉悦的原因。
师:说得好。但周围的景象是动态的、变化的,月出后眼前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作者的心境有没有随之变化?
生:有,变得更爽了。(其他学生笑)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他快乐得产生了幻觉,幻觉中他 “凭虚御风”“羽化登仙”了。
师:的确,泛舟赤壁、醉心美景、飘飘欲仙的感觉让他觉得太快乐了。所以他就毫不掩饰地把这种快乐表达出来,这就是苏轼的本性啊。请问他是怎样来释放、宣泄他的快乐之情的?
生:喝酒。
生:还有唱歌。
师:但是我们的印象中酒好像是用来解愁的,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生:李白的“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
师:可见酒果然是解愁之物,人在苦闷时首先就会想到它。但人们在快乐时更爱喝酒,这叫什么呢?
生(齐声):助兴。
师:能举些借酒助兴的诗句吗?
生: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生:苏轼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生: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师:不错,大家的积累挺丰富。学习本来就是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过程。这里苏轼不仅借酒抒怀,还在月亮之下纵情高歌,这不禁让我们心向往之。请大家按自己的理解找个旋律把歌词唱出来。
(学生笑做一团、唱作一团)
师:看见这样的歌词,我们作为读者也会产生一种错觉:今天晚上在月亮之下,在孤舟之上,纵情放歌的人不是苏轼,而另有其人,请问此人系谁?
生:仙人。(其他学生大笑,师亦笑)
师:有无其他答案?我们发现苏轼的歌词和谁的诗很像?
生:屈原。
师:对呀,苏轼似乎是在进行一场模仿秀,他模仿的对象是屈原。假如这个命题成立,同学们思考一下,苏轼为何此时此地要模仿屈原?
生:可能与作者此时的境遇有关。他现在被贬在黄州,处境艰难,这与处于流放中的屈原何其相似?
师:用白居易的一句诗说,他们……
生(抢答):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大家堪称天才。(学生笑)但苏轼秀屈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都被贬、被流放吧?还有没其他原因?
(学生思考、议论)endprint
生:有,可能是因为有相同的情怀。
师:这怎么讲?
生:苏轼的歌词中提到了“美人”,和屈原诗中的“美人”的意思应该是一样的,都指“君王”。他们即使被贬也心系君王,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师:是的,即使被贬心中依然装的是君王、装的是天下,这正是二位古圣先贤的相通之处啊!可见,这用来释放快乐之情的歌声已经带上了淡淡的忧愁,而且很快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忧伤,文中怎么称这种忧伤的,大家从下文找一找。
生:“愀然”。
师:何谓“愀然”?
生:忧愁凄怆的样子。
师:为什么沉浸在快乐中的苏轼情感出现了如此大的落差?表面上看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客的箫声。
师:这是怎样的箫声?
生(齐诵):“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概括提炼一下这是怎样的音乐?
生:悲伤。
生:悲怆。
……
师:作者为“饮酒乐甚”而歌,客为这释放快乐之情的歌声“倚歌而和之”,吹奏出的却是渗透了忧伤的曲调。人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莫非客不懂苏轼耶?
生:因为懂,才倚歌和奏出这样的音乐。
师: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快乐只是表象,难掩他内心巨大的忧伤,也就是文中所谓“愀然”。
生:是。
师:那我要问大家的是苏轼因何愀然?因为被贬黄州官太小了、薪水太低了吗?据说苏轼被贬黄州,担任了一个类似于本地民兵自卫队副队长的职务,(学生笑)薪水极低,全家人不足于糊口,所以他就在居所东边的坡上开辟了一块土地种植菜蔬以自给,还戏谑地给自己一个号——东坡居士。是这个原因吗?课文中有无提示?大家互动一下。
生:我觉得苏轼此时不是因为身份卑微、生活清苦而内心痛苦。具体原因我还没找见。
师:谁来帮帮这位同学。
生:好像苏轼是借客的口吻表达出了他痛苦的原因。我找到了这两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太聪明了!作者“哀”的是什么?
生:生命的短暂。
生:人生苦短。
生:吾生之须臾。
……
师:为什么人生短暂让作者内心痛苦?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有无类似情感的流露?大家想一想,比如同期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生(受到启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其实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中也有类似的诗句。
生:人生易老天难老。
师:既然人生易老,那就努力奋进,何必长吁短叹呢?
生:他现在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师:说得好。用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话来讲,他现在成了一个什么人?
生:闲人。
师:既然是闲人,皇帝不待见,在这偏僻俚俗之地虚度时光、难有作为,苏轼每念及此,就会悲从中来。可见这是他愀然的原因了。他怎样让自己走出阴霾、迎来暂时的阳光?
生:用一番富有哲理意味的话。
师:对。大家把这一段齐声读一遍。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找出你认为表现作者真正释然的句子。
(小组交流讨论)
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师: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让作者真正释然了、快乐了。感受得深、解脱得快,恐怕这正是苏轼的魅力之所在吧。
师(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沿着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接近了苏轼的心灵(只能说是接近而非走进),试图了解这样一个高贵的灵魂。苏轼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字字珠玑、浑若天成的锦绣文章,更有魅力的恐怕是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也就所谓的人格魅力。他倾倒众生,留给我们“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我们将永远缅怀他!
反思:
本课例是在学校的开放周期间做的一节公开课,当时的构想就是要不落窠臼、发人之所未发。所以设计时力求新、活。计划两课时完成,一节解决字词、疏通文字,一节从诗人的情感入手,了解作者的伟大情怀。所以这一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在于透过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来了解作者的伟大情怀;难点在于文中透出的那种幽微难言的痛。我一直在想,如何挣脱所有教学模式上的桎梏,以一种奇异新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知识、生成能力?如何拨开重重迷雾,使我们共同接近问题的本真,体验真知灼见的美味?如何不被陈词滥调所束缚、不被老朽的见解所拘泥,把最美好的人性、最有光华的思想、最奇妙的文字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爱语文、爱国学呢?也许终我一生我也难有多大作为,但我要努力去做、去改变。这一课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所有听课的人都很快乐,其中学生最快乐。如果说好评如潮真是不为过啊!下面是学生的评价,借助这个评价,我只想说一点,教育的目的是点燃心灵之火,最终的目的是快乐地接受、自然地生成,与说教无关!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