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彩色版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初探

2015-01-15 17:06朱庆礼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套印套色交子

朱庆礼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版画遗存入手,考察了彩色版画从简单的填涂套色到复杂的饾版套色的漫漫历史演进历程,试图整理出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从而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提供可用的历史线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技术套印技术

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始终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工艺技术的印刷术,其印版制作技术、转印材料和承印物三者的结合,是构成印刷工艺技术的基本要素。现有文献及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早在唐初印刷术已用于书籍的制作,但任何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凭空发生的,可以推断在唐朝之前的两汉至隋朝数百年间,即已做了技术发展成熟的准备。古代刻印的书籍,很早就有插图,将用于刻书的雕版印刷技术用于绘画,就产生了版画。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由王玠施刻的印本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扉画《说法图》,是已知现存世界最早的版画,也是我国印本书中最早的插图。台湾中国印刷史学者李兴才提出,人类文化,乃先有图画,后有文字。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也是先印图画,后印文字,进而图画与文字混合印刷。由此可知,在雕版印刷书籍刚出现的时候,图画———即版画,就在书籍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技术从一次敷色印刷的单色雕版起,逐渐向彩色套版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早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已有用红黑两色抄写的手抄书出现,怎样才能使印刷出来的书籍像手抄书那样有两种颜色甚至丰富的色彩,多色套印术开始成为雕版印刷术流行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载:“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这里的“双印”即指“套印”,这是中国套印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但从出土文物材料中可见的最早的彩色印品则在西汉时期就有出现,吴淑生、田自秉著《中国染织史》谈到织物印花时说:“凸版印花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发展,到西汉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和金银色印花纱,其中就有凸版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产物,这说明至晚在西汉时,多色凸版套印术就已经应用于织物印染工艺中。辽、宋时期绢画采用并发展了这种技术。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发现的彩色印佛画《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图1),采用整版雕刻一次敷墨刷印后填染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方法印制,已不同于单色版画的单调。据同时发现的其他文物印证,印刷时间应在辽统和年间,在彩色套印史上无疑有先导地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彩色印品。这种工艺不同于后来的套版,是彩色版画的最初形态,我们可称之为“填涂套色”版画。

在佛宫寺同时发现的文物中,有辽代绢本三色彩印《释迦说法相》(图2)共三幅,张树栋等著《中华印刷通史》认为其印制方法“很可能就是雕刻半版画面,然后分别刷染红、黄、蓝三色于不同部位,再将整幅素绢单折后上版刷印。所以,素绢展开后,佛成全像,左右人物对称,榜题之字一正一反。”如然,则这种套印方法在“刷涂套色”方法上前进一步,采用在雕刻好的同一版面上,根据设计需要在不同部位涂不同颜色,然后进行一次印刷得到彩色印刷品,我们可称这种套色方法为“涂版套印”。明朝间,也有人在一块雕版上涂不同的颜色进行印刷以得到彩色图画,如明万历年间刻印的《程氏墨苑》就是采用此法印成的。可是涂版印刷出来的印品,虽有几种颜色,但色彩灰暗,模糊不清,效果不理想。郑振铎著《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在谈到《程氏墨苑》时说:“这方法比较复杂,困难也多,同时要用好几枝彩色笔在木刻画上涂抹着。如果相隔的时间过久,则早时涂染上去的某种彩色就已干燥,印刷不出来了。故常常有或浓或淡,时润时枯之失。”由此可知这种套印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元明印品中不常采用,但作为套色印刷的早期形态,在技术上已有很大进步。

北宋初年,在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起于四川民间,后归官办,宋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发行官交子(图3)。崇宁四年(1105年)纸币改革将交子改为钱引,版面图案设计和印制工艺都有了较大改进,作为防伪措施,用红、蓝、黑三色在交子上加盖印记。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中介绍:“每张钱引用六颗印来印制,分三种颜色,这是多色印刷术的开始。第一颗印是敕字,第二是大料例,第三是年限,第四是背印,这四种印都是用黑色。第五是青面,用蓝色。第六是红团,用红色。六颗印都饰以花纹,例如敕字印上或饰以金鸡,或饰以金花,或饰以双龙,或饰以龙凤。”这种多色套印技术采用的可能是在票面大面积图案单色印制完成后,在设计的局部用类似印章的小版以捺印的套色方法印制而成,我们可以称之“刷捺套色”。这种彩色版画从技术上说虽然很简陋,但从印刷史的角度看,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概是受三色交子的启发,人们发明了用红黑两版套色印书的方法,我国成为最早发明套印技术的国家。套印不仅可以施印文字,也可以施印图画,把套印技术与版画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彩色版画印刷术。1941年发现的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刻印的《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图4),其经文为红色,注解为黑色,卷首灵芝图也是两色相间。徐雁著《中国图书文化简史》认为这种印刷方法是刻两块大小一样的木板,一块刻红版,一块刻黑版,用两种颜色在同一张纸上分两次印刷,印刷时要使两块板吻合,颜色套准,技术难度高。套印最初只有两种颜色,后来发展到多种颜色。这种套印技术已经具备套印的全部特征,在印刷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分版套印”。但由于分版套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刻印书籍费时费工,成本也高,不易推广,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被普遍应用。

后来两版套印很快发展为多色多版套印法,并进一步创造出更复杂的饾版。所谓饾版,即按彩色原稿的用色勾勒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再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方法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明天启六年(1626年)江宁人吴发祥采用饾版技术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是饾版拱花术印制最早的传本。吴发祥在《萝轩变古笺谱》中还创造了一种拱花技术,就是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使形象清晰地凸现在画面上。至胡正言于天启七年(1627年)编印饾版印本《十竹斋画谱》(图5)和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印饾版拱花印本《十竹斋笺谱》,套印之精,施墨着色之娴雅妍丽,在技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饾版套印技术和拱花的出现,使中国的雕版印刷水平几乎达到了与画家手绘相等的效果,中国传统彩色版画的基础完全奠定下来。宋元以来,人们长期探索的木刻彩印技术,至此产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中国古代版画的顶峰。这是雕版印刷术的一场革命,开创了世界印刷史的一个新纪元。

综上,中国古代彩色版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技术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探索进步,最后发展成在世界版画史上占据重要且非常独特地位的水印套色版画的过程,这其中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智慧,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回顾往昔,我们因先辈伟大的发明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而自豪,经历了近代因国家的积贫积弱而导致的印刷工业的落后,当代中国印刷技术已经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实现了伟大复兴。在文化艺术大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化的当今时代,印刷术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所饱含的文化底蕴是祖先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的资源和财富,应该被记忆并发扬光大,并在历史长河中拣拾可用于创新发展的宝藏,成为我们艺术创新和振兴的一种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7

[3]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6

[4]徐雁.中国图书文化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

[5]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6]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套印套色交子
公园之美
浅谈一款出租车的套色工艺
基于常规技术的新型车身套色工艺方案
清明?上河图(童话版)
宋代交子与铁钱关系的演变研究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精明的四川人和“交子”
《艳阳泛水》套色水印版画
听见草原·寻
论报纸的印刷质量与版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