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宁
〔摘要〕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小戏,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音乐人在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基础上,对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唱腔旋律的多声运用,乐器伴奏的多声运用和两者配合的多声运用。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多声思维特色
一、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小戏,源于当地流行的采茶歌和采茶灯。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采茶女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随之流传与发展。这个剧种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赣南民间采茶歌流行甚广,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先是一人干唱,没有伴奏,后来组成了“十二月采茶歌”,采用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联唱形式。
赣两省的采茶灯有一个著名的歌舞小戏《姐妹摘茶》,表现姐妹二个上山采茶,手持茶蓝,边歌边舞,茶童手摇纸扇,插科打诨。随后又有人编了一个表现三个小孩子(大姐、二姐、三郎子)”用三条板凳仿作龙灯戏耍的小戏,叫《板凳龙》。
赣南采茶戏就是在《姐妹摘茶》和《板凳龙》这两个“两旦一丑”的早期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采茶戏剧目不多,但很有特点,其代表性剧目有《姐妹摘茶》、《大堂花鼓》、《五子等姐姐》、《九龙宝杯》《九龙山摘茶》等等。赣南采茶戏诞生后,除在本省广为流传外,还分数支先后向闽、湘、桂等省流动[1]。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音乐人在传统的赣南采茶戏基础上,对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二、唱腔旋律的多声思维特色
1、和声手法
在和声手法的处理中,赣南采茶戏与欧洲的音乐和声不同,主要通过二声部的唱腔,避免三度多次情况的出现,可以提高和声的美感,也是赣南采茶戏作品的独特演奏形式。在赣南采茶戏加花变奏的过程中,利用纯四度和纯五度的间程来表现出变奏的内容和形式,运用这类和声手法的音乐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曲二声部,利用最高音程纯四度来表现出音乐的内涵;另一类是后半部分二声部,以单声部开头。这种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开处理的音乐演奏形式,体现了赣南采茶戏的精髓和曲美。这种探索和尝试,非常有利于客家文化的传播。
2、复调手法
赣南采茶戏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运用复调的手法。第一种情况使用模仿复调,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不同时的演奏,通过时间的间隔来表现出阶梯似的音乐形式,带给人们一种仿真的听觉效果,仿佛听众已经身临其境到音乐作品当中的境界。第二种是使用衬腔式支声手法,由音乐作品的曲调和分曲调组成,两种曲调通过音程上的相互呼应来提高作品的层次感,并且无论音程怎么变化,曲调在演奏时,都会呈现出统一、整体的感觉。这两种复调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赣南采茶戏的演奏形式。
三、唱腔旋律与乐器伴奏配合的多声思维特色
1、唱腔旋律与打击乐的配合
传统的赣南采茶戏的伴奏乐器只有唢呐和二胡。随着采茶戏唱腔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加大了对伴奏乐器的探索力度,利用唱腔旋律与打击乐配合的形式,来体现出采茶戏中的动感部分。目前,在赣南采茶戏中已经融入了多种形式的管弦乐,音乐家们根据现代听众的爱好和对采茶戏的深入研究,制定了很多灵活的结合模式,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唱腔旋律与打击乐的配合,形成了多声部的表现形式。在结合的过程中,不会存在任何的旋律,但是却非常具有节奏感,可以把听众的眼光吸引到采茶戏中,同时打击乐也可以与采茶戏形成多声的形态,跟随着采茶戏的某一个固定节奏,与整体的旋律配合在一起,呈现出别具风格的音乐作品。
2、唱腔旋律与弦乐的配合
在采茶戏中通过唱腔旋律与弦乐的结合,可以表现出三腔一调的具体音乐魅力,常用的弦乐有二胡和大提琴。与弦乐的配合要求器乐声部的节奏要相同,充分表达出采茶戏的韵味,同时与弦乐的配合对节奏的要求比较低,非常适合大型的演出表演。中音二胡和低音大提琴的伴奏要与采茶戏的歌曲内容相互呼应,要在唱腔声部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对伴奏的节奏进行控制。
唱腔旋律与弦乐的配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伴奏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唱腔旋律的精美性。弦乐讲究节奏和韵律,在伴奏的过程中,通过默契的配合,诠释出采茶戏的多声。这种结合的方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多声思维运用的效果,然而在音乐与乐器结合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以更好地表现采茶戏的演奏风格。
3、唱腔旋律与弦乐和打击乐的配合
为了提高采茶戏的整体表演质量,采茶戏的音乐家们对唱腔旋律的表达过程进行了调整,使其与弦乐和打击乐进行结合,形成了多声的音乐表现风格,这也是一种多声思维的运用。通过二胡来构成唱腔的旋律,通过打击乐对多声部的表演进行调和,二胡的伴奏要与唱腔同时开始,并要根据唱腔的音调,调节二胡的伴奏方式;打击乐要在唱腔开始之后,根据具体的演奏曲目决定进入的位置。这种配合的形式,可以更加突出唱腔的位置,不会因为伴奏的乐器而降低了唱腔的表演效果。
赣南采茶戏对于伴奏乐器的使用,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多声思维运用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得采茶戏在保持本土五声性调式音乐风格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曲风的诠释和表演,同时结合了传统的曲调,利用多声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更提高八度、纯四度等音程的演奏效果,营造一种随机、自然的客家传统文化[2]。
总结
采茶戏是赣南客家传统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发展深远,也是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经过时代的发展,很多音乐人在传统采茶戏的基础上,对采茶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如二声部唱腔、复调手法等。采茶戏还渐渐与打击乐、弦乐结合起来,突出了多声思维的运用,与打击乐的结合使得唱腔很有节奏感,别具一格;与弦乐的配合,衬托了唱腔的精美和多声,逐步形成了今天有丰富民族内涵的独特的采茶戏。
当今时代高速发展,新的音乐形式和艺术形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反而更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将传统与现代互相补益,激发创新,通过合理的方式,使采茶戏在新的时代中得以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胡彩虹,杨浮安,秦奇珍.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和流派[J].农业考古,2011,46(10):152-154
[2]王伽娜.赣南采茶戏多声思维的运用[J].肇庆学院学报,2013,04:152-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