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认识

2015-01-15 17:05杨清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器乐音色时期

杨清

〔摘要〕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传统哲学思想是转型时期器乐创作的思想基础;传统音乐语言是转型时期器乐创作的理论源泉;多元化是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

现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一是“五四”前后,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此处所言“转型时期”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是从时间上定义,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并延续至今,这三十多年期间的民族器乐作品的发展变化,具有当代时间性。二是从技术层面看,定义“转型时期”的作品是指借鉴或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来创作的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同样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形态、思想等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很大的区别。转型时期的民族器乐艺术在西方现代、后现代音乐思潮及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多重影响下,正走出一条立足于传统、多元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我国传统文化是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的根本

1.传统哲学思想是转型时期器乐创作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该民族特立独行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我们有更加优秀的哲学思想支撑着,使得我们的文化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华夏文明的文化的基因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是一种生命的观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合符天道”的道德为基点的儒家思想,以及以“道法自然”为基点的道家思想。其中儒家的“仁、礼”、“中、和”、“美、善”等“至善至德”的思想与道家的“自然、本真”等“无为无不为”的思想以及佛家的“修身、超世”思想,共同融合而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思想基因。并且形成了:“一条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君子人格的建构以及对君子人格的审美,另外一条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追求空灵飘逸、追求意境的艺术精神。”①由此我国传统音乐逐渐形成了讲求“中和”、追求“意境”、表达“感性”、观照“生命”的独特艺术特征,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对我国当代乃至转型时期的民族音乐创作仍然产生重大影响。

2.传统音乐语言是转型时期器乐创作的理论源泉。所谓音乐语言,“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在使用音乐各要素时会有不同侧重。如:对于西方古典音乐而言,诸如和声、复调以及各种织体写法就很重要。但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特色则主要体现在旋律特征、节奏特征、音色特征三个方面。”②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形态特征。

首先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原生性,刀耕火种下的先民们通过自娱自乐、祭拜神灵等活动,逐渐成了与大自然密切关联的音乐形式。因此其音乐就与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有的是以一种自然的表述方式来表情达意。所以中国传统音乐的逻辑结构并不强,这是因为人们无需通过严谨的逻辑结构来表现情感。二是即兴性与口头性,传统音乐的创作时常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因此即兴的成分较多。而后通过口口相传,口传心授,得以流传和传承。三是变异性。我国民族音乐记谱只标注音高而没有节奏,强调的是对音乐的内心感悟,加之口头性强,因此在传播和传承时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由于中国感性文化的影响,对音乐有着不同的感悟,导致同一曲目,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在丰富、变化。如琴曲《流水》,就经历了历代文人的补充与丰富才得以呈现出今日所见的音乐形态,即便如此,因为记谱法不一样,其演奏版本也形态不一。以上这些特征都能归结到一个文化的基点上,那就是中国传统音乐是为“自我”而唱,而不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其感性程度很高,理性思维退居次席。正因为如此,形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

众所周知我国民族音乐的音阶主要以五声音阶为主,即使有六声、七声、八声、甚至九声音阶,也因为五声旋法特性,而使旋律语言显得独具特点。因为注重旋律的线条美,使我国传统音乐的感性表现更突出,导致对音色、节奏的要求更高。甚至通过音色、节奏和速度来布局全曲结构。如琴曲《梅花三弄》就通过音色来布局结构,形成多段体结构。即“通过‘实音演奏法所形成的音色段落与‘泛音演奏法形成的音色段落,做有序的交替展开,形成音乐发展的逻辑。这种时而虚,时而实,时而暗,时而明的音色布局,既有利于乐曲向前发展,又有利于乐曲在整体结构上的统一,形成了不同音色对音乐结构的有效组织。”③《二泉映月》同样利用二胡把位变更所产生的不同音区的不同音色,体现段落的划分,更契合了道家“阴—阳”、“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一部作品的结构是作者乐思的载体和依托,结构与乐思的浑然天成是人们不断追求的一种境界。中国传统音乐尽管没有刻意追求结构的外在形式,但随意赋形、随类赋彩的自如挥洒却是人类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

二、多元化是转型时期民族器乐创作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自身文化,形成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思想。也正因为中国民族始终如一地坚守、包容性地吸收、融合,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且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转型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急剧碰撞的重要时期,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彷徨、争论之后的中国民族文化,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并且逐渐取得了认识上的共识:“一是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挑战的过程。二是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这是现代化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三是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人在自己本土的深厚文化积累层之上进行的。”④多元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转型时期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渐摸索出来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西方现代音乐对我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总的来说,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音乐要素的新形态。西方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中,旋律在音乐构成中占主导地位。而现代音乐中旋律概念扩大了,可以是有调性的、也可以是无调性的;可以由确切音高、也可以是无确切音高,甚至是微分音。或者通过点描技术使音色发生连续的变换来构成音线从而展示音色旋律。旋律概念扩大的同时,音乐要素转向了以音色、节奏和各种打击乐音响的表现为主,并力图让这些音乐要素占据音乐表现的主导地位。endprint

2.节奏组织的新方式。西方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以等分原则来划分,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和个性发展。现代音乐则以多种方式组织节奏,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各种数列节奏的出现;二是自由节奏的不断探索;三是偶然节奏的大量运用,在不同声部采用不同的节拍形式形成节拍对位,彰显出音乐的独特个性。

3.音色与影响的开发。西方传统音乐中音色主要以“优美”、音响主要以“协和”为审美标准。现代音乐中音色与音响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美学原则。甚至以刺耳、不协和等音响音色为主要创作标准。新的音色与音响经常扮演产生变化、统一和情绪的重要角色。因此对新的音色与音响的追求,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而“所有这些音色的出现都与某一特定时期的生活音响相一致,因此所有这些新的音响、音色和写作概念,在当今人文环境和社会时尚中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和谐。”⑤

4.音乐秩序的新概念。西方共性写作时期的音乐都是以一个调或调中心来组织音乐的秩序。现代音乐扩展或打破了调性概念,出现多调性、无调性音乐。从全音阶、人工音阶、十二音技术乃至序列音技术。现代音乐正以全新的概念来组织音乐。因此调性的瓦解或模糊,是转型时期民族器乐音乐创作的常见形式。

5.体裁的不断丰富。转型时期的创作受西方共性写作时期的曲式结构影响较大,但往往又与我国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内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采用西方结构曲式的时候,结合中国传统结构思想,形成融合东西方结构思想的综合体形式。

6.题材的个性化追求。转型时期的音乐题材代表了时代的文化和思想追求,从早期的功利艺术观点到追求内心本真表达的艺术观点转变,是民族器乐真正回归到音乐的本原属性状态的转变。这一时期的题材,除了传统题材的进一步拓展外,更多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内化后的体现,特别是众多具有道家、佛家思想的作品的出现,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在转型时期的重大影响。

“中国音乐的发展经历了‘继承故国文明—学习西方—开创新的自我三个历史时期,终于走入了世界现代社会行列。”⑥特别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使民族器乐的创作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走出西方”的思想引导下,转型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现代、后现代音乐为发展技法的独立风格。立足于传统、不拒绝、不盲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责任编辑:蒋晗玉)

注释:

①陈迎辉《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②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0

③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79

④管建华《音乐“现代化”与现代化批判》[J].《音乐研究》,1999(1)

⑤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437

⑥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器乐音色时期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