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宽彬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77-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应正确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此,我想到以下几点。
一、独生子女化与因材施教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大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能独处,这里的独是一个的意思,而不是孤独的意思。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家里的时候,没有同龄人,因此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然而,独生子女却有强烈的交际欲望,希望和同龄人相处。这时,就需要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在课上多增加集体项目的比重。在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小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与因材施教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组织,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少年儿童大多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和专业化。要防止单纯的技术传授,而是要将体育教学内容具体化,故事化,生活化。把技能的学习赋予在孩子们都喜闻乐见的故事中,赋予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并将孩子们赋予不同的角色。让孩子们在玩耍中练习,在练习中娱乐,在娱乐中获得技能。
2.兴趣化与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内容应选择孩子们较为感兴趣的。男生和女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就可以将孩子们按性别分成两大组,再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趣味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的兴奋性,推迟疲劳的出现。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游戏化与因材施教
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好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游戏活动,学生会在体育游戏中快乐的活动,愉快的锻炼。而且体育游戏往往是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的,这也就很好的增强了学生的积极进取勇争第一的竞争意识。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要利用好游戏活动,将不同的运动技能,不同的活动项目赋予在不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得到不同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实现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在山东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中,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避免了一刀切和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现象。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我们在体育课中应该好好的运用起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别,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体育项目和训练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