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的国际“公关”

2015-01-15 19:24
南方周末 2015-01-15
关键词:约旦河西岸非政府巴勒斯坦人

长期在全世界的镜头下生活,已经使得当地巴勒斯坦人相当了解如何在各个国际组织和媒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诉求,大搞国际公关。

南方周末记者 吴梦启 发自约旦河西岸

游行的规模很小,只有十来个巴勒斯坦人的游行队伍高喊着抗议口号。一分钟以后,游行队伍迎面撞上一小队以色列士兵组成的防线,双方激烈扭打了几分钟。游行队伍没有冲破防线,身体冲撞变成了激烈的谩骂。虽然双方可以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沟通,但游行者仍旧用熟练的英语高声质问以色列士兵:“为什么占领我们的土地?”并大骂他们是“纳粹”。四周,至少有十部以上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在同时拍摄,所有细节都记录在案——拍摄者来自各方:不同国家的记者、人权记录者、国际组织监督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的观察员……

这是南方周末记者上月在约旦河西岸希伯伦附近的村庄里亲眼目睹的一场巴勒斯坦人的游行。

长期在全世界的镜头下生活,已经使得当地巴勒斯坦人相当了解如何利用各个国际组织和媒体表达自己的诉求,大搞国际公关。

充分利用国际关注

在南方周末记者目击的这场希伯伦的冲突中,没有一个拍摄者试图对冲突进行干预或者劝阻,记者和国际观察员们的立场完全中立,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一个叫做“希伯伦临时国际观察”(简写为TIPH)组织的媒体负责人玛丽·安奈尔后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道。

TIPH是一个由欧洲六国志愿者组成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专门监控每天在巴勒斯坦自治区约旦河西岸的各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方面的冲突。安奈尔和她的同事们佩戴着TIPH的红色臂章,出入希伯伦这个约旦河西岸最大的城市。一得到双方有冲突的消息,便立刻赶往现场进行拍摄,然后把所得资料提供给欧洲六国的相关部门,以及巴勒斯坦警察机构和以色列国防部。他们提交的观察结果仅供“相关部门参考”,不对外公布。

类似TIPH这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约旦河西岸城市中非常活跃。根据巴勒斯坦信息局网站的消息,在2014年,包括以色列公民自发成立的人道主义组织在内,在拥有230万人口的巴勒斯坦自治区约旦河西岸地区,总共有41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在开展活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机构尚未被统计在内,也不包括巴勒斯坦人自己的非政府组织和各国各地区常驻巴勒斯坦的新闻机构。

巴勒斯坦当地的非暴力抵抗组织充分利用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各个非政府组织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接受他们的培训,包括如何使用非暴力手段进行抗议,如何保持联系和协调,如何和媒体进行交流。”希伯伦附近的抗议结束后,组织者蒙特尔·阿米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阿米拉本人就曾经获得一个国际人权组织的资助而前往德国接受三个月的培训,课题是“冲突化解”。他对南方周末记者称,还有很多巴勒斯坦非暴力抵抗者接受各种国际课程培训,尤其是包括以色列法律和国际法方面的法律课程。“我们熟悉了国际法,才能在国际法庭上控告以色列政府,控告他们占领了我们的土地,控告他们设立了定居点,杀害了我们的政治家。”阿米拉说。

国际组织在巴勒斯坦的活跃,跟巴勒斯坦自治区的政治状态有关。“在这里,巴勒斯坦警察维持不了秩序”,国际非政府组织“基督徒实现和平团队”(简称CPT)的巴勒斯坦籍志愿者哈桑(化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据他介绍,以色列在西岸地区应用的是两套法律体系。对于巴勒斯坦人应用的是军事法律,对于犹太人定居者应用的是民事法律,所以在涉及双方冲突时,“警察没有逮捕的权力”,哈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更何况,按照南方周末记者在当地的向导艾德先生的说法,巴勒斯坦警察有管理权的地方被划为“A区”,仅仅占整个约旦河西岸地区总面积的17%,行动的空间很小。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通知相关的国际组织,请求观察员记录现场情况,然后出面协调巴以双方进行“处理”。

这种“处理”已经形成了具体的模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和国籍的CPT志愿者说:“如果说有巴勒斯坦人被捕了,我们就将情况反馈到巴以方面的地区协调办公室(DCO),由以方把被捕人员移交给巴方。我希望我们的监督能够起到保护当地人权的作用。”而所谓的“情况反馈”,就是把所有的现场音频和视频资料交给DCO,证明被捕者并未侵犯人权或者使用暴力。“如果巴勒斯坦人被逮捕,头24小时是最重要的。”CPT不愿透露姓名和国籍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假如信息能够反馈到双方的DCO,那么被捕者将很有可能被移交、然后释放。

以色列内部也有一部分反对本国占领巴勒斯坦的行为。一个叫做“打破沉默”的以色列非政府组织专门负责收集本国士兵在巴勒斯坦地区侵犯人权的行为,然后“提交国际人权组织和各个国际组织驻巴勒斯坦的观察员”。呼吁“结束占领”,“打破沉默”的创始人耶胡达·绍尔向南方周末记者总结道。

全民公关与日俱进

现在,连巴勒斯坦普通百姓都学会了国际公关,而且这种国际公关正在走向更高的水平。

英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希伯伦老城商业区一家卖手工艺制品的小店里,老板娘莱拉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我的大学。”意思就是:从未上过中学的她在这里学会了英语,并且认识许多TIPH的巡视员。然后她就公关记者,说附近的犹太人定居者如何在高处向着巴勒斯坦商店扔石头。

最了解媒体需求的,莫过于伯利恒一个纪念品商店的女老板克莱尔·安娜斯塔斯。“我接受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我接受过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采访。那些视频可以在网上搜到。”她说完,挥挥手让南方周末记者去看门外几米之遥修建的隔离墙,以色列士兵警惕地从隔离墙另外一侧的岗亭上注视着。几年前,新建的隔离墙把街道切断,女老板要想到街的那边走亲戚,需要得到以方的批准。“如果你不跟媒体说、不跟非政府组织谈起你面临的这一切,你能做什么呢?”依靠各种国际媒体的曝光,她获得了一点知名度,时不时会有几个外国人前来查看,顺便买点纪念品以示支持。

更高级的国际公关是建立跨国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希伯伦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年轻人反对定居点”的负责人艾谢赫,就曾经到过中国进行访问,以“促进交流”。他们还将反映巴勒斯坦在占领下的生活拍成视频,拿到迪拜去展览。而伯利恒的阿尔瓦德文化中心则几乎完全依靠国外的捐赠来维持运转,每年的境外捐款大约有数万美元。目前它在进行巴勒斯坦的戏剧推广。文化中心的创始人阿布索尔是一名留法博士。他非常希望能够跟国际组织“结成伙伴关系”,以便“帮助我们提供各种项目……让人活得有尊严,而不是把我们描绘成为恐怖分子”。

非暴力抵抗运动活动家阿米拉的目标更为明确。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要让外界知道我们还在抵抗。”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刚刚结束游行,随后接受了至少三家媒体的采访。

十天之后,阿米拉又出现在法新社的每日图片上。这一次他装扮成圣诞老人,胸前挂着抗议的牌子,正在从一枚冒烟的催泪弹上跳过。

猜你喜欢
约旦河西岸非政府巴勒斯坦人
收葡萄
囚犯日
打回去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