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田 罗源婷
当代很多学子习惯抱怨大学生活浮躁、学不到知识、就业难等问题,却很少对大学精神有着清醒的思考和认识。
前段时间在北大进修的博士师兄给我们发了四篇文章,分别是陈心想—— 《追问大学学什么:读<北大批判>》、薛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读》、郑也夫——《大学教育要教什么?——在北大深圳研究院的演讲》、熊秋红——《北大的情调与格调》。关于“大学学什么”这个话题,陈、薛两位学者概括为:正确的专业知识、读和写,以及论辩,陈先生突出讲述的是历史学中的批判性阅读、大学生活的核心——论辩、批判性思维;薛先生的一小段文字强调学习要“深练”——给自己设置障碍、突破极限;学识渊博的郑老师深刻讲解了怎么读书和怎么思考;熊女士深情描述了北大四年经历带给她的精神元素——独立、自由、平等、批判、抗争。读罢之后,深感上述四位曾求学于北大的著名学者文化底蕴之深厚,情调与格调之不同,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当代大学精神的思考。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教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他认为当前社会氛围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是中国人不太爱读书的三大原因之一,他希望学生都能博览群书。“知识面太窄了,书写得没有味道,人家怎么能爱看呢”,这个道理我深表赞同,“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你的心智、开发你的思想”。关于“大学要教什么”或者是“大学学什么”我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学者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场所,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孔子《大学》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性是向善的,道德是光明的,美德即知识,在追求“至善”真理的道路上力求永远做个新人。在大学求学这段时期,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时我们面临多种思潮的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选择哪种思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选择。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大学没教的知识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每一所大学都有她独特的内在精神,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数年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就算经过多年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那些大学没有教的知识需要我们通过独立思考、细心发掘才能有所领悟。
1929 年,陈寅恪先生在他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文中就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语道破民国时期大学精神,这也是他的理想。民国时期涌现出那么多举世闻名的大师与这两点是分不开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才能促进创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无法解开“钱学森之问”,教育行政化、大学生批量化生产是学者们面对这个问题总结出来的原因,但也是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既然如此,与其愤愤不平地抱怨,不如行动起来。若是不喜欢说教、不安于现状、看不惯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如从此改变,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去争取独立与自由,开创一片新天地。
在此我主要想强调知行合一,这是一句至理名言,知行合一不能简单理解为知与行合二为一,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作为世上最高深的智慧,哲学往往是无数天才终其一生思考的结晶,他们饱受许多痛苦,才最终将其浓缩成书本上的寥寥数语。王阳明是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极力推崇的历史人物,从他立志、流放、顿悟、剿匪、平叛,屡遭算计都能化险为夷,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胸怀坦荡,不求名利,潜心学问,对朝廷下达的重任从不怠慢,亲力完成之,并培养出一大批国之栋梁,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担当,尤其是他终其一生奉行的心学理念——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知行合一就是要像王阳明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一个正直的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匡扶社稷,为国尽忠,许多年过去,尽管受过无数打击、经历了很多痛苦,却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初衷。
当然,正直不是迂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斗争,《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生存哲学是极富智慧的。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而“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被贬龙场而悟道,荡平为患江西数十年的盗贼,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平定宁王叛乱,和那么多地痞恶霸、乱臣贼子打交道,他也有困惑的时候、困难的时候、痛苦的时候,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终究能够豁然开朗、左右逢源,因为他换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换了一个角度、换了一个想法,突然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执着与变通,取其精髓,各得其妙,他的知行合一理论发挥到了极致,变与不变全在一心,纵使道路崎岖,偶有黑暗降临,但只要心向光明,前途自会光明。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哪怕所有荣誉、地位都失去,哪怕经历再多的挫败和磨难,我们依然要保持自身的本真和原则,这才是独立和自由,这才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万世不易之真理,圣人的“光明之学”充满了正能量,他身上体现出的坚定不移、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的伟大精神正是我们莘莘学子需要学习和践行的。
大学者,习研大学问也,恰同学少年,既要有蓬勃的朝气,多读多写多实践;也要有学者的静气,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喜欢读书,是因为书在那儿,知识就在那儿。
人生是一场修行,当代大学精神,就是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就是敢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就是独立、自由、平等、批判、抗争!学海无涯,行者无疆,知行合一是对当代大学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