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与微表演的文化姿态

2015-01-15 08:34厉震林高彤
艺海 2014年11期
关键词:时代

厉震林+高彤

“大”与“微”只是相对的概念表述,有着各自的美学功能和优势。但是,它的背后有着微妙而深刻的时代精神“内控”力量甚至“意识形态腹语术”,从而“大”与“微”也就不仅局限于自身的意义,而是具有较为广阔的政治、文化以及思想领域的博弈场景。例如战争以及革命激情年代,由于对于牺牲和崇高的敬畏情绪,也就需要英雄史诗一般的大的抒情格局,与时代的高峰体验同格。而在和平时期,则是平和、舒缓和诗意的生活形态,在细致中也就会有小的文化玩味。

近些年来,“微”字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用以描述和定义当下所处的这一时代。所谓的“微”,可以泛指一切细微渺小的存在和各种微不足道的言行,同时又是世界上所有时态和形态的基本构成单位。有谓“积微成著”,原本微不足道、细微渺小的个体可以汇聚成为强大的力量,去创造、构筑、推动和改变整个世界。从“大时代”、“小时代”到“微时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近距离”乃至“无距离”的世界,感觉“个体变大,世界变小”。

关于“微时代”的概念,《人民日报》在2013年8月推出的“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系列报道中有着如下的阐述:“什么是微时代?先不管学界究竟怎样定义,单看我们的生活,当阅读、传播、购物,乃至情感交流都仅仅通过百余字就能够实现,你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真的来了。”“‘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形态、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裹挟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心态。”①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阅读、微经济、微公益……一系列与民众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相关的“微时代”产物纷纷涌现,“微”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新标志,也使人们获得了显著而真实的存在感。

其实,“微”的艺术样式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八十年代的微型小说清新别致,颇受社会青睐,而由艺术院校教学小品演化而来的电视小品,则在中国风靡数十年,培养了赵本山、宋丹丹、黄宏等一批电视小品艺术家。但就现今的“微时代”而言,它从文化艺术扩展到了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经济等各领域,是全面而强烈的“微”介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微电影也就成为它的重要艺术呈现形态之一。

微电影的普及化以及带来文化浪潮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媒体传播开始呈现出了新的业界格局。从电影行业而言,它不但使电影的拍摄素材简化成为一种“数据团”,形成了“后蒙太奇”的电影技术时期,使后期制作成为电影美学生成的重要技术平台,“虚拟”出了以假乱真、出神入化的视觉盛宴,而且,也使互联网、手机等迅速成为电影的新兴接受方式,故而适应如此技术和观赏形态的微电影也就成为了一种时尚。随着“全媒体”②时代的到来,更给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前景,且还有着不断蔓延和深化的趋势。由于微电影填补了时代快速发展中人们无暇观赏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心空白,承载了大众对电影和电视剧新兴形态的无限期待,也为影视发烧友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拓展了一片新领域,微电影的艺术运动在全民娱乐的“微时代”呈现井喷之势,也就成为自然之事。

二是民众闲暇时间的间隙性和信息的碎片化。“在‘微时代,媒体的表现因人们消费媒体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当人们面临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获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时,我们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③社会转型使人们日常工作节奏加快,心理负荷加重,也就没有时间和兴趣阅读或者观看大篇幅的艺术作品,甚至对于心灵起到沉淀净化作用的悲剧作品,也成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近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有4亿多数字媒体用户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观看视频的时间多于电视。“微文化”产物之所以能够盛行,正是因为它灵活自如、短小精悍的形式更为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尤其是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观众,观看或是参与微电影创作的话题讨论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在文化快餐化的“微时代”,适合人们在短时休闲状态和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微电影也就成为“袖珍读物”,在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方式和简短化的时间节奏中,作为便利而又精致的生活调适器和心灵养护的按摩器,受到大众的喜爱。

三是商业需求的产业推动。新媒体平台兴起以来,虽已将集聚于电视机前和电影院里的观众人群逐步分流,但是,在内容多样和数量庞大的视频节目背后,品质、版权等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却是不容忽视的。如此就决定了其最终无法成为视频内容的主流,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2012年,“限娱令”、“限广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执行,使得新媒体平台的价值大幅提升。面对电视台天价的广告时段和有限的效果,各大视频网站愈加受到广告商的青睐,这就促使微电影借助视频网站的平台成为品牌内容的最佳接盘者。传统的广告样式播出时间过于短小,无法展开情节化和人文化的叙事,故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精神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述。时间扩大到半小时以内的微电影无异于“扩展版”的企业广告。由此,微电影作为影视艺术与商业广告重合的新事物,其广告效应不断吸引着外部资本的加盟。“品牌客户对微电影的需求正迅速增长,而这种需求也逐步推动了微电影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并最终走向成熟。”④在如此产业化的推波助澜之下,微电影也就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循环之中。

目前,由于创作动机和生存形态的不同,微电影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气质。

第一,广告型微电影。这一类型的微电影以广告宣传为主要目的,将品牌形象、产品功能、价值理念与故事情节巧妙融合,通过精彩的视听效果来达成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使观众形成对品牌、产品或者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广告型微电影可以看作是有着故事情节的长广告或附带广告的故事短片。它们大多画面精致唯美,情节温馨清新,带给观者如同童话故事一般的视听体验。片中一般会出现带有企业标识的软广告,将广告植入故事,以故事吸引观众。在提供观影快感的同时,带动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潜移默化地灌输品牌理念,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百事公司的贺岁微电影广告《把乐带回家》,以“回家过年”作为主题,全片以“乐”贯穿,不仅突出了该品牌“乐”的概念,更迎合了辞旧迎新时中国家庭最看重的“欢庆”、“团聚”的情感诉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系列将叙事主线放置在青春与爱情上。彭于晏和桂纶镁饰演的一对年轻人从邂逅到旅行,一路上充满相遇时的甜蜜、嫉妒时的醋意、争吵时的火辣和分离时的苦涩。这些故事分别对应该系列“酸甜苦辣”四个部分,基本各自成片。幽默的对白和精简的故事,构成了纷纷扰扰的青春心事,将益达口香糖的产品定位表露无遗。

第二,文艺型微电影。作为不纯粹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而制作的艺术作品,文艺型微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意在通过影片呈现一种对生命、人性或者哲学思考的状态。这类型的微电影一般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内涵,在内容挖掘与艺术表现上也体现出一定的水准。系列微电影《11度青春》以“我奋斗、我表现”为主题,包括《老男孩》、《东奔西游》、《江湖再见》、《阿泽的夏天》等10部不同题材的作品,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青春风貌、奋斗足迹和梦想追求,成长路上的浪漫、欢喜、悲伤和愤怒等种种情绪,浓缩成了一幅“青春众生相”。此外,微电影本身具有的低门槛、低成本和低风险的特性,为先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创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文艺型微电影可以作为前沿的文艺元素、式样风格的试验载体,为大电影的创新与创意进行前期和中期的“试水”调研。对于新锐导演和演员来说,可以通过此类微电影创作自由地展现个人艺术追求,为今后的电影道路积累经验。从长远来看,这也将改变中国电影的气质面貌,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的多元发展。

第三,教学型微电影。近年以来,教学型微电影逐渐出现在国内外各大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的课堂。作为教学的一个阶段,学生从短片创作开始进行影视专业训练。对于学习电影制作和影视编导的学生而论,独立或是合作完成的微电影并不仅仅是一份作业,更意味着在进入职场之前对自己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检验。诚然,教学型微电影的拍摄技术往往不是十分成熟,思想内涵也不太深刻,但是,优秀的教学型微电影却在稚嫩中有着青春特有的激情、锐气甚至叛逆的气息,各种新视角、新形态和新方式无不体现着年轻人的个性化表达。

在此,欧美国家的教学型微电影往往呈现出成人化的趋势,题材选择较为广泛,视角独特而又尖锐,思想表述或深邃或人性或温情,似乎已与教学并无关联,而向成熟专业人士的作品靠拢。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教学型微电影却显得粗糙许多,教学阶段的痕迹颇重。学生作品多表现以自我为疆界的小世界,关注点集中于自身所处年龄段的困惑、痛苦和挣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敏感细腻,却与庞大的时代背景脱节,难掩思想认知的青涩和幼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似乎与各国国家中学时期的教育方式有关。中国高校往往在一、二年级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补课,而这本应是在中学阶段完成的。这样的错位和滞后,必然导致学生创作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青春期”,才能真正从思想和技巧上成熟起来。

微电影的美学气质,也基本上规范了它的表演形态。

一是在表演处理上大多处于高峰时期。由于微电影受到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演员无法在镜头前展开具体而细腻的表演情绪积累过程,而是需要直接切入剧情的高潮部分。因此,大量的表演情绪是在剧情开始之前以及蒙太奇组接之间就已酝酿完成。它要求演员在镜头前始终保持最活跃的状态,具有快速进入角色的能力及较好的情绪记忆和连接能力,将间断的动作、情绪、视向等记忆清楚,确保自身的心理状态、形体动作和情绪变化都迅速进入新的规定情境,不会出现断裂之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表演状态。

与影视表演相同,微电影拍摄的跳跃性和间断性,迫使演员把“角色真实的生活”分成一个一个镜头进行表达,把角色思想与贯穿动作分解得支离破碎。演员除了要对电影拍摄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要有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能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之内及时调动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聚与爆发,还是压抑与宣泄,都要做到来得快、去得快。这里,还更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注意力集中的技巧,因为拍摄现场任何一点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将激情扼杀,导致酝酿已久的感情功亏一篑。微电影艺术的即时性、综合性、时空观、蒙太奇组接以及特有的生产过程,更为微电影表演增加了难度。既要求微电影表演真实、自然、生活化,同时还要求演员具有强烈的概括性、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良好适应能力。

二是典型化表演的密集展示。在微表演有限的时间里,演员不可能如同常规电影一样,徐缓地展示人物性格,而必须开门见山、立竿见影,迅速抓住角色的形与神。在如此短暂的表演时间内,设计哪些戏剧动作能够到位而又传神地表达角色的个性,与演员的综合表演素养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它需要演员具备一种动作提炼的能力,通过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情绪、性格和内心活动,从而将人物内心世界深刻地揭示出来,传达出角色的人文内涵。微电影演员不仅应熟悉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更需要掌握系列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部心里技巧,才能使表演高度凝练和有力。因此,微电影表演需要编剧、导演和演员对角色进行精心的典型化处理,包括台词、动作、表情、肢体,甚至是服饰和化妆,最终呈现出的形态以及每一个“动作”,都是具有美学爆发力的,既有显著的剧情推动力,又有角色性格文化的鲜明表现力量。

三是实验性的表演形态。微电影投资低微,经济风险也较少,适合进行表演艺术的实践活动。近年举办的各类微电影竞赛中,大多设有实验片的类型,片中演员的表演或夸张、或怪诞、或寓言、或卡通、或心理,将表演的风格探索极致化,呈现了学术化和前卫性的表演美学风貌。例如中央戏剧学院学生拍摄的实验微电影《爬树》,以五种不同的动物构造剧情,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各种超现实的场景设置,讽刺批判了单一价值观下的中国教育和社会中存在的恶性竞争。片中演员的表演张扬大胆,很好地切合了本片所要传达的艺术立场和主题思想。入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影像大赛的一分钟实验短片《Dreama》,在表演风格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导演创意地将“dream”和”drama”两个英文单词交揉在一起,试图阐释戏剧就是造梦的艺术。该片创意新颖,特别是演员模仿了黑白默片时期的表演方式,肢体语言丰富,而且表情夸张,其中透露出的幽默令人莞尔。这些不同类型的表演形态或许仍然有待推敲和斟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表演艺术的探索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电视小品从红火到式微经历了十几年,它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异化,注重以喜剧格式的语言、外形以及肢体动作取悦观众,而与人物的心灵却越来越疏远。“一种与精神世界无涉的剧种,美学等级是不高的,也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毫无疑问,它是在演艺界的力捧之中以及电视收视率的‘压迫之下,逐渐形成了迎合观众的生产特点。”⑤处于政治、文化、经济和意识形态搏弈关系之中的微电影及其微表演,若想摆脱电视小品的宿命,应该具有这样的文化格局:

一是微电影必须与时代的内在情绪保持一致,不要为微而微,而是为时代而微,甚至触及时代的敏感部位。如同狄更斯所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时至今日,“微时代”的成熟期还远远没有到来。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的同时,确保“微而不恶”,仍是“微时代”的一大考验。在当下这个充斥着物质享受的世界之中,人们每天接受着各种新鲜资讯,对于周遭似乎触手可及,但是,精神世界的存在感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对于微电影而言,“接地气”才是其生命力之源泉。微电影应该多表现现实世界中被忽略的问题和被遗落的情感,将这些细微的生活碎片予以不同程度的放大,使人们得以更清晰地观察社会,更真切地感触世界,更透彻地体悟生活。从微电影那微小的“针孔”中透射出的应该是百态人间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微电影只有触及真情实感,把握时代脉搏,将每个人的“微生活”拼合起来,才能构建出整个“微时代”的样貌。

二是微表演必须是内心以及人格的表演,而不是浮于表层的俗表演或者轻表演,它属于一种文化层级的表演高度。微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一样,必须与庸俗、低俗、媚俗划清界限。微电影得以勃兴的创作活力虽然源于草根阶级,但是,“低姿态”不等于“无底线”,“大容量”也不等于“没取舍”。微表演应该是演员经过反复提炼、高度浓缩的表演精华。只有从内心贴近角色,深度挖掘角色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观众的观看热情,唤起观众的思考共鸣。反之,如果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就很容易沦为庸俗的娱乐消遣。

三是微电影及其微表演既要为产业所推动,同时又不能迷失文化方向。产业与文化应成为微电影及其微表演的两个驱轮,并与大电影构成一种独特的内在互动关系。微电影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培育了一批拍电影、看电影、欣赏电影的人群,还为高质量的电影制作输送了一批创意人才。微电影与大电影产业已逐渐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大电影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微电影充满个性地展现、互动的能量和互联网的精神,颠覆了电视、院线等传统发行渠道,悄然延伸着电影的概念。”⑥可以预见,未来微电影将会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开发和制作等方面不断创造产业价值。

作为新生事物,微电影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微电影市场的管理缺乏规范;微电影的质量有待提升;微电影产业链的发育还很不完善。只有充分认识到微电影现存的诸种问题,明确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才能促进微电影的科学发展,并提升电影产业的整体水平。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曾称:短篇电影比唱片、电影更加需要浓缩的哲学和时间。微电影在短暂的时间之内,讲述一个视角独特而又充满人生况味的微故事,它完全仰赖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人格。微电影若想真正成为生命的独特表述通道,摆脱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需要每一位微电影人的共同创造。

(责任编辑:蒋晗玉)

注释:

①刘阳、赵婀娜:《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1:“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

②“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

③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新闻爱好者》2012年2月下半月期。

④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微故事片创作初探》,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页。

⑤厉震林:《微电影之魅及其文化陷阱》,《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

⑥摘自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当代电影》2013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