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胡乔木(1912—1992)是江苏盐城人,虽然按当下的区域划分,乔木出生地是盐城市所属盐都区张本村人,我是该市所属建湖县人。但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盐城地域辽阔,1942年新四军挺进盐城,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便于管辖,开展游击战争,从盐城县中分出建阳(1950年因与福建建阳县重名,国务院令改名,县政府召开座谈会,因县属建阳镇,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故里,县治所在镇名湖垜,故改名建湖县)、射阳、南阳(即今大丰等县)。余生也晚,知道乔木大名,是解放初上初中时,政治课必读教材是乔木著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授课老师是盐阜地区著名的教育家、老共产党员杨学贤先生(已故)。他告诉我们,乔木是党内大秀才、理论家、毛主席的秘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他加工整理成文的。又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盐城有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乔冠华是建湖县乔家舍人)。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后改名乔木,乔冠华也写得一手好文章,笔名也是乔木。毛主席曾问他俩,谁先署“乔木”这一笔名写文章的?胡乔木回答是他,毛主席便劝乔冠华以后别用这个笔名了,他自然遵命。教我们英语和生理卫生课的蔡仲勋老师(已故)也曾在课堂上说: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先生(1885—1957)与我很熟,三十年代时我们曾在盐城县政府主持下续编盐城县志,在一个饭桌上吃饭,他为人谦和,学问好,诗也做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胡乔木文章写得这么好,他有家学渊源嘛。从此,乔木的名字,便深深地留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中。
1979年春节刚过,我奉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乔木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国社科院院长。当时,邓小平强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对党和国家的危害,乔木曾派秘书来找历史所所长侯外庐先生,要他开一个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参考书目。侯老病得很重,无能为力。他的秘书、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黄宣民先生与我有私谊,跟我说:王兄,你读书多,请你帮忙开一个书目。我答应了,很快开了书目,有二十多种。我并未具名,因此乔木并不知道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研究人员。1979年秋,我在院写作组办的内刊《未定稿》上发表了《“万岁”考》。《未定稿》当时由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林韦主编,李凌(曾任西南联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空军报》理论部主任)担任编辑部主任,王小强、王小鲁当编辑。时任社科院副院长兼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邓力群主管《未定稿》,发行从原来的一百多份到后来的一万多份,影响很大。最早提倡包产到户的文章,就是《未定稿》发表的。后来我到了一些省市才知道,一些地方宣传部门领导,实际上是把《未定稿》看成党中央的一个窗口。《“万岁”考》发表后,很多省份凡是恢复了社联机构的,都在其内刊上转载此文。这年10月号的《历史研究》经主编丁伟志事先来电,征得我同意后,公开发表此文,香港的《大公报》很快也用显著版面刊出,台湾的《中国时报》还发了消息。乔木读了此文后,显然是赞赏的,亡友理论家张显扬是我院第一次党代会代表,他告诉我,乔木在党代会上作报告时,强调要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并说:“王春瑜同志写的《“万岁”考》,就是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好文章。”我听了当然高兴。
乔木位居要津,我见到他本人一共两次。一次是1979年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上,一次是该年10月在同一场合召开的我院庆祝国庆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乔木都坐在主席台上。前一次我因事迟到,位子都满了,只好坐到第一排。说来有趣,第一排只坐了一个人,就是邓力群副院长。我坐到他身边后他笑了笑,本来以为他会批评我,这也可看出邓老待部下、年轻人的厚道。邓老后来曾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馆,拟放在国家图书馆内,但遭到该馆的抵制。(笔者按:我所同事元史学者杨讷后调至国家图书馆任副馆长,告诉我他当面拒绝邓力群的要求,邓很生气,事后通知主管部门,解除了其副馆长的职务。)后在地安门西大街的旌勇里成立了当代中国研究所,邓老把参加他主编的《当代中国研究丛书》的作者都调到所里去,享受厅局级待遇,每人都配有电脑,真不啻享如天之福了。邓老现已一百岁,双目失明,躺在北京医院北楼的高干病房里,享受副总理级待遇,看望他很麻烦,我只好望门止步。
邓力群对乔木非常尊敬,说乔木很有思想,学问很大。但胡耀邦、胡启立、张光年都说过:“乔木一日无君则惶惶如也。”同时,乔木对耀邦的学问未免太小看了。近来我去拜访李锐老人,请他为攀枝花市“大三线纪念馆”题字,闲谈中他不无感慨地说:“耀邦为人太老实。”一次乔木给耀邦打电话,说:耀邦,你只有小学文化(按:耀邦跟着表哥杨勇参加红军时,是初中文化),你写文章,先寄给我,经我修改再拿出去发表。乔木此话相当不妥,耀邦是个刻苦读书并博览群书的人。1975年,他被“四人帮”靠边站,闲居多暇,特地来到我所向侯外庐先生借了其大著《中国思想通史》(共四卷),从头至尾认真读了一遍。该书枯燥无味,耀邦竟读来津津有味,真让人佩服。从我而论,也算一名史学家,只看了这部大书的第四卷明清部分,而且因学术观点不同(我不赞成中国市民阶层及其启蒙思想说),也未读完。
乔木学问固然很好,但也有其局限性。他大概受胡适、鲁迅影响,认为并无施耐庵其人。因此,当上世纪80年代苏北兴化、大丰发现了出土的《施廷佐墓志铭》、施满家的《施氏家谱》等文物史料,证明确有施耐庵其人时,我闻讯,在时任所党委书记梁寒冰(“文革”前任华北局宣传部部长)的支持下,开了所介绍信,到兴化、大丰作了实地考察。之后写了《施耐庵故乡考察散记》,刊于《光明日报》,文章几乎占一版,很醒目。乔木因根本不信有施耐庵其人,也派了文学所的刘某去调查,返京后,此人竟给乔木写了一封信,造谣说我去苏北的大丰、兴化调查,是胡乔木派来的。乔木信以为真,把此信转给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贺让与他熟稔的我的好友冯其庸老大哥告知我此事。冯老对我调查、发表考察记都是支持的。我素来刚正不阿,“说大人则藐之”,义正词严地给乔木写了一封信,说明真相,并说:“我从来不打别人的旗号,也用不着打你的旗号。我不排除到法院起诉刘某。”我将此信交院办公厅转乔木,他收到后,自然是不了了之。
还值得一提的,乔木让文化部通知大丰、兴化政府,把文物、史料拿到北京,由其老同学文学所的余冠英研究员主持鉴定会,把历史所、考古所撇在一边。余先生是研究楚辞的专家,对明清史、考古并无素养,他主持的鉴定,能有什么学术价值?更有甚者,乔木还亲自打电话给江苏省领导,阻挠大丰建立施耐庵纪念馆,主管文教的柳林副省长置之未理。还有一件事,更令我大惑不解。上世纪80年代建湖县的一位副县长,来京找到乔木家中,请他支持陆秀夫纪念馆。乔木竟说:我从未听说过陆秀夫跟建阳镇有什么关系,拒绝支持。其实,早在明代,盐城就建有陆公祠(今犹存),在大街上竖有陆秀夫牌坊,30年代时乔木在盐城上中学,应当是看到过的,怎么会忘得一干二净?
乔木学风严谨,近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信集,其中有封信提到前述之事,说“我与历史所王春瑜同志不熟悉”,这是事实。我从未到院部找过他,一次我因事跟一位老朋友去南长街程子华上将家(时任民政部部长),他与乔木家相邻,我也未去拜访。上世纪80年代初,盐城县修新的县志,请乔木题签,乔木很快用毛笔题好后寄去。但这部县志,是一位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同志还玉先生主修的,所定体例甚不合理。盐城县志办公室曾将此志征求东台县志办意见,他们如实提了意见,还玉大发脾气,东台方面为息事宁人,特地到盐城办了一桌饭,向还玉老人赔礼道歉了事。盐城县政府郑重地将志稿寄请乔木审阅,乔木阅后,认为体例不伦不类,写信给盐城县志办,宣布撤销题签。不久,我去盐城办事,因我是县志顾问之一,县志办将县志样稿给我看,并告知还玉发脾气的事。我当场翻阅此志后,体例非驴非马,完全不符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新修方志条例。我给此志修改了体例,请他们认真修改志稿。并告诉他们,还玉如仍坚持己见,不必惹他,让他到北京来找我好了,当然也可请我来盐城与他辩论。盐城县志办严格按我列出的体例,认真修改志稿,后将定稿寄请乔木再审阅。乔木满意此稿,通知盐城县政府,同意恢复他的题签。此志公开出版后,赠乔木一部,也送我一部。印制精良,我很高兴。我想,乔木看了由他题签的这部故乡县志,也应当是高兴的。
乔木追随毛泽东多年,对毛的心思相当清楚。1959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号召人们向海瑞学习他敢于骂嘉靖皇帝的精神。李锐觉得奇怪,去问乔木,毛主席这番话到底什么意思?乔木说:“我看主席实际上是要大家不要向海瑞学习。”(笔者按:这是李锐老人与我聊天时所讲)呜呼:自古以来都是“天高意难问”,号召大家学习海瑞,不过是像1956年那样,又一次钓鱼而已。吴晗虽然是明史学界的前辈,但我认为,他并未读懂明史。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一个是刘邦,是个大草包,一个是朱元璋识字不多。(笔者按:实际历史是,刘邦写的《大风歌》传颂至今,岂是草包?朱元璋著有诗集,原稿今存台湾,已影印出版,怎能说识字不多?我曾著文辨正,此处不枝蔓)清初历史学家赵翼曾在《廿二史劄记》中指出,朱元璋效法刘邦,因为刘邦是流氓,朱元璋也是,两人的屠戮开国功臣,如出一辙。毛泽东曾公开承认自己“有猴气”。此气与那气,用句土话说,是“一鼻孔通气”也。按党中央布署,乔木与邓力群负责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最早还是在叶剑英、胡耀邦的建议下,在1977年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由我所科研处林英同志提出并写进会议简报,受到中央重视),我有幸看到了这份决议的征求意见稿,对毛泽东作了尖锐的批评,特别指出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错误尤其严重。邓小平看了此稿,很不满意,找了乔木、邓力群谈话,说:“胡乔木,没有毛主席对你我的保护,你我还有今天吗?”邓力群后来在我院开会,向处以上干部作了传达,我因为与会,故印象深刻。
乔木晚年身体不好,坐轮椅。他编辑了自己的文集,交人民出版社出版。责编是该社的一位副总编辑,与我熟稔。有一天他去乔木家,说:“乔木,你的文集中有四篇文章,《毛选》里都有,你看收还是不收?”乔木一愣,一分多钟后才说:“当然不收。”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乔木还是有“夫子气”,也未认真读过清代文字狱案例,为领袖代笔文,竟敢收入自己文集,是“大逆不道”之事。杨绛先生曾说“天下世界,最苦恼的人是胡乔木”,依我看,他是内心很纠结的人,加上有严重胃病,故难享高寿。我为这位乡贤深深叹息。
2014年10月30—31日于老牛堂
(作者系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