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琳琳
[摘 要]低年级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图,好的构图能为主题服务,能让画面气氛和谐。但低年级学生构图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美术教学中要为低年级学生绘画突破构图局限性寻求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构图 局限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67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图,好的构图能为主题服务,能让画面气氛和谐。但低年级学生构图现状不容乐观。
一、现状:低年级学生绘画构图存在局限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进行美术活动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构图,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安排画面。低年级绘画存在很多构图问题,这些构图问题具有普遍性,比如形象画的过大或过小、背景单调、主题单一、思维定式等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他们喜欢给自己营造的梦幻世界,也喜欢画自己熟悉擅长的事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作品形象比较单一。比如男孩子都是军事迷,喜欢画与军事有关的题材,都有拯救世界的梦想,成为英雄的梦想,所以他们的画面往往都是坦克、飞机、火箭等战争的场面。他们画的画面往往不止一两个形象,各部分平均处理,无节奏感可言,画面感觉就像摆摊,很多东西拼凑在一起,他们也不太注意物体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虽然画得满满的但线条凌乱,形象也很零碎。女孩子都有公主梦,喜欢生活在梦幻世界里,她们画的人物往往和现实差距很大,有的画的非常大,而有的画的很小。这和她们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有关,她们把自己的喜好都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在画人物的时候都喜欢金黄色的头发,头发上面还有一个皇冠,大而蓬松的裙子搭配高跟鞋。虽然主题明确,但是已经产生思维定式,而且背景也非常单调,她们往往会选择爱心、花朵或者气球等来装饰画面,构图缺少层次,画面缺少生机。
二、融入课堂:突破构图局限性的策略探寻
对于低年级孩子在绘画中的构图问题,如果教师在这方面不提出要求,那么绝大多数的儿童就会只顾情感的宣泄而无视作为艺术作品的整体性要求。
1.把握整体构思,让构图画面不再凌乱
低年级孩子处于涂鸦期到概念期过渡的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外界的各种物体和图形都感到新奇,所以他们在绘画构图的表现与他们平时观察事物的过程是一样的。因此,教师要有新颖的设计想法后,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把他们组织在画面中。如《太阳、月亮你们好》这一课,教师可以从画面的表现主次、表现位置、表现方向等方面进行讲授,让孩子有一个整体构思的观念。首先从表现的主次来安排画面,选一个作为主体(太阳、月亮)画在画面的主要位置,成为画面趣味的中心。画面排列时要互相联系有遮挡关系,不是单独存在图形,同时要巧妙安排角度和位置,注意疏密和聚散,从形状、装饰、大小、方向上进行统筹安排,使画面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学生有了前期的构图准备,在绘画过程中就能理清思路,合理安排好画面的形象。
2.凭借特写镜头,让构图主体不再缺失
特写镜头就是用极近的距离表现某一物体或其局部,使其特别放大,不容他物插足而具有绝对的优势。突出主体,将主体物画大、画细致,可以增强画面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老人与孩子》这一课,老人与孩子的特征都非常的明显,如果凭空讲授道理,孩子觉得枯燥乏味,也不能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观察写生的方式,请来他们的爷爷或奶奶,学生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人体比例、外貌特征和衣着特点。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直观的感受他们的不同:孩子的皮肤嫩滑有光泽,老人的皮肤粗糙有皱纹;孩子的头发乌黑亮丽,老人的头发染满风霜;孩子的身体充满生机活力,老人的身体饱含沧桑步履蹒跚;孩子的眼睛明亮有神,老人的眼睛浑浊无神等。通过这些细节差异,学生能很快地抓住他们的形象特点,运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他们的肌理和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3.通过感知联想,让构图思维不再局限
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事物的能力不同,他们往往把先前形成的绘画知识、经验、习惯,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绘画发展,形成“思维定式”。教师有责任尽量让孩子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发散性思维,自由思索,大胆想象,确保孩子创编的流畅性和完整性。如《住在树上的人家》这一课,我从树形、房屋、梯子和地面这四个方面分析来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树形不要只注意粗大的外形,还应看到不同视角树的独特美,让学生想象枝杈造型像什么?像鹿角?像蛇形缠绕?可以搭建一间样式独特的小屋吗?用什么方式?在树林中地面都长些什么?描述草地的样子,画面情趣如何表现?通过发散思维,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使画面丰富多彩有层次。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在教学实践中寻找不同的教学策略,利用多元化的策略与方式帮助低年级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构图方式表达心中所想。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