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华
[摘 要]语文教学需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认知,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加强训练。只有知行结合,形成良好的习惯,语文“习惯篇”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知行结合 习惯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21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苏教版语文教材顺应了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在每册教材开始部分都安排了“习惯篇”的教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加深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知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知晓他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能力尚未形成,教师需注意适当讲解。譬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学生对此并不理解,教师就要向学生解释,并借助课本中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读写姿势是什么样的,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有什么好处,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有什么不良后果……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生动形象,且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形成养成良好习惯的上进心和自觉性。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示范
教学活动切忌纸上谈兵,应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行动的要领。
1.观察图画,领会要点。仍以“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为例,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模仿图上的学生:读书时,身体端正,两肩保持宽平,双手半握书本;书本向外稍斜,页面的高度略低于视线之下;写字时,一方面要做到“三个一”(眼离纸面一尺,身离桌面一拳,指尖距笔尖一寸),另一方面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2.教师示范,学生纠偏。教师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以身作则。在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起始阶段,教师要经常地为学生做示范。这样学生才会学有榜样,改正自己的错误。比如,握笔时右手拳眼要打开,食指、中指、大拇指分别从三个方向着力笔杆。只有这样,写字时才能做到方便快捷,得心应手。
3.参观走访,互帮互学。跟教师相比,处在同一校园的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更有共同语言。对初学者来说,在高年级课堂里,能近距离看到高年级学生是如何按照要求做得标准,做得到位的,进一步提高对自身各方面的要求。
三、严格要求,多训练
在学生领会活动要求后,教师要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达到行为自动化的程度。当然学生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教师要在强化其行为习惯方面想方设法,统筹安排。
1.比一比,谁的进步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围绕习惯养成的要求,语文教师可开展专项活动评比。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教师都可以给他们以物质上的奖励或精神上的鼓励。
2.优秀作业(作品)展示。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进步固化,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方面,教师要强调“提笔即是练字时”“练字即练姿”,在教室辟出“优秀作业专栏”,专门展示写字认真、进步明显的学生作业。学生一旦上了光荣榜,自豪与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而他们的成功又可以带动其他学生。
3.家校合作,实现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无缝对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家庭得到延伸。在这方面,教师要善于与家长沟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给予情况的说明,或给予方法的指导。只要教师真心为学生着想,真诚给家长帮助,绝大多数家长是乐意担当孩子的老师的。
4.处理好当前和以往、一个和几个养成目标的关系。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也逐年增多。这就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工作中,教师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以前应该养成的某些习惯至今没有形成,而当前还有新的任务需要达成。面对养成目标的叠加现象,教师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还是尽可能地为他们采取补救措施?实践中,笔者认为较好的做法是,既要抓好学生当前习惯的培养,又要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短板,安排适当的时机,予以强化与完善。
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教就会、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与常抓不懈。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及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真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与习惯。一句话,知行结合是保证“习惯篇”教学质量的途径。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