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我们怎么做?

2015-01-14 10:52宋丽云
网络传播 2014年1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面对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闻传媒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认识到,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报网融合已经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体化思维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是绝对化、简单化的势不两立关系,而应是取长补短、发挥集成优势,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创造更有价值的新闻产品,铸造更强的传播能力,整合建设更大更强的传播平台。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报业巨头《纽约时报》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前不久,《纽约时报》发布一份96页的内部研究报告,指出了其在新媒体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拥有150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察觉到互联网大潮的影响,在1996年就创办了报纸网站,并在第一年就实现盈利,成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网站。然而,在随后的十几年,《纽约时报》没有摸准网络媒体发展脉搏,未能及时把握机遇,囿于传统媒体思维模式,没有做到以用户为核心实施技术创新,终于在《赫芬顿邮报》、BuzzFeed等后起之秀的夹击下日渐式微。总结《纽约时报》的教训,说它没有对媒体融合进行尝试和改革努力是不客观的。《纽约时报》的悲剧在于努力了、变革了,但方向不对、力度不够。

媒体融合,并不是要抛弃传统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深度、公信力等方面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的既有优势在媒体融合中将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内容并重

重“报”而轻“纸”,恐怕是很多纸媒从业者的心态。在报网融合发展之路上,要坚持“报”“纸”并重,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

强调技术的重要并不是贬低内容的重要。数字化时代,“内容为王”的传统价值观被赋予了新闻质量与读者需求并重的新价值观。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应是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尤其,传媒产业竞争已进入以用户为核心的阶段,技术和内容是互为体用,相互服务的关系。

目前,移动阅读的兴起,新闻采编过程和内容的数字化都显示出技术对当代传媒的巨大影响。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脸谱、推特等当今最大的中外互联网巨头都起家于科技公司而非传媒领域。相形之下,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应用、升级维护方面还很滞后,网络技术能力先天不足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一大短板。媒体融合发展要实现突破,就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吸收当今可用的技术,应用于用户分析、项目设计、产品设计、终端覆盖,让技术创新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仅需要进行内容、技术和平台的创新,也需要进行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举措就是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我们要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力量,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人民日报》正在打造的“新闻中央厨房”,就是重构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按照报网融合的要求,未来的全媒体编辑部,将是以用户为中心,发挥纸媒编辑的采编优势,对稿件资源进行整合,经由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快报、微博播报和广电新闻等专业技术编辑对素材进行编排,制作成适于推送到不同渠道的新闻产品,同时在各个不同终端上呈现,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但目前更多的媒体仅仅是建立了部门间采编互通机制,还没有实现新媒体和纸媒编辑部门的“合署办公”(合署办公是中国党政机构的一种编制组织形式。两个具有不同编制、职责的党政机构由于工作对象、工作性质相近或其它原因而在同一地点办公,两个机构的人员、资源可在上级统一指挥调度下视工作需要而灵活运用),更不用说有机运营。有关这一方面的探索,应本着积极、开放的态度大胆尝试,通过实践闯出新媒体有效运营的新路。

(宋丽云 人民网副总编辑 )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