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乐 史忠祥 高婧
基本理念
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基于实际、分步建设、满足基础需求、凸显特色”。具体而言,是指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时,首先,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方向,设计和规划发展方案;其次,从经费角度和实际需求角度考虑,主要借助海淀区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确保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最后,在环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以发展特色信息化项目为建设重点,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自主成功之路,针对具体的项目深入挖掘和探索,凸显信息化建设重点,同时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此类运作模式的学校集中精力发展特色项目,提高师生信息化能力,促进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这种运作模式适用于信息化建设经费有限,软硬件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完善,深入挖掘现有各系统、各平台应用成效的学校。
核心特征
1.注重发展学校特色项目
随着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无界限互动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学校之间在信息化方面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竞争实力的高低不仅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规划等有关,还与学校是否能够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设各自的特色有关。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本校优势、潜能基础、信息化环境形成的,因此,发展特色项目至关重要。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有所偏重,结合学校的优势和办学条件,有选择性地进行建设和发展。特色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学校最终能否形成特色。学校在具有一般信息化建设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形成独特的个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性。同时,特色项目的发展也符合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宗旨和教学实际,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产生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为人们所接受,有推广价值。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在多年的“成功教育”探索之路上孜孜以求,在酝酿、探索与实践中,以特色教育为实施途径,注重特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2011年结合校情明确提出以努力打造“绿田文化”为重点,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为了便于教师获取与教材配套的软件资源或课件资源,学校引入“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将这个系统应用于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节省教师备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依托校园网络和城域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帮助用户走出“信息孤岛”的困境。
2.以互动反馈技术促进师生交流
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以“一对一”的交互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科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交流工作中,不仅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也为教师提供了直接、及时的教学反馈,使其准确把握教学进度,更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习力提供了条件保障。互动反馈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在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工具。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也提高了中小學的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例如,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发展、使用和推广互动教室中的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课题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课题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并在课上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改进课题教学;课后,教师可以调出课堂上的测试数据,既可以查看每个班整体的测试情况,也可以了解某位学生的测试情况,便于及时做出备课调整,针对某位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答题的同时,系统也将数据写入网络数据库,学生可以在课下登录查看测试情况,方便学生复习。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开启了新一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体验着全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优越性与成功感。
3.以科研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推进和应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过程中,科研工作保障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深入推进,信息化和科研工作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更加扎实,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互助创建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选择能够与本校研究重点相关、大部分教师能够参与和使用的应用系统为平台,由校长和科研骨干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将学校的中青年教师编入课题组,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兴趣安排科研课题中的任务。同时,学校采用普及培训和重点培养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课件制作等专项培训,以青年教师为主力,通过培训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辐射和带动中年教师加入学习行列,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能力反映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育发展。例如,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根据目前使用的“电子档案系统”和“网络阅卷系统”,与当前科研热点结合,确定了依托信息化应用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的重点,将重点集中在“课程整合”、“评价工具”和作为整个学校教学和科研基础的“教育评价理论”等三个方面,申报研究选题,严格按照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开展应用系统的试用、培训、使用、推广、改进,同时提出要求,引领和帮助教师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
4.信息化经费利用率高
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前两项建设为前提条件。显而易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费是最为基本的问题,也是个瓶颈问题,它是一直困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大难题。此类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紧抓建设重点,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学校经济条件,从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出发,以建设符合本校特点的特色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为中心,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推广性,做到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资源建设方面不提倡学校教师的自主开发,而是鼓励学校积极引进、优化组合,做到有效借鉴和充分应用已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
运作模式
1.依据发展方案,分步实施信息化建设
任何信息化建设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由于经费短缺,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集中开展一个方面的建设,或者综合几个方面有步骤地同时建设。因此,信息化建设要综合考虑学校资金的现状、用途及使用者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等因素分步进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急需的地方,将总目标分成多个分目标,每个分目标又分成多个时段实施,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以满足师生基本需求为前提,分步建设校园硬件设施,例如,田村中心小学先后建设了供各科教师研究、实验使用的互动录播教室,供学生集体活动的录播、直播多功能厅,直至现在最新的多点互动触控一体机和包含升降台以及联想iPad的第三代互动教室。以学校发展为导向,分步建设校园网络环境,首先实现学校办公室、專业教室、普通教室有线网络的覆盖,随后根据需求不断升级带宽,实现无线网络的接入,同时服务器设备也应该由原来的一机多用更新为独立服务平台的使用。以实用为标准,分步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同时进行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优先考虑教学系统。管理系统也由原来单一、固定的功能模块逐渐转变为多元的、功能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2.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特色项目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化,引进先进信息化设备,搭建信息化平台,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学校在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方案、研讨的时候上下已达成共识,不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不为网络而网络,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教学上需要一个随时随地互动式的、交互的、便捷的教学平台,管理上需要一个随时都可以方便、快捷访问网络的管理平台。一所学校若想在各个方面都占领先地位,就必须投入相当丰富的资金,这对学校的硬件要求很高。因此,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生源相对不太理想的学校来说,在信息化建设时不能追求全面到位的建设,而是一定要与学校特点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学校特色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例如,田村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以实现“每个人都能享受成功快乐”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其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蕴涵互动反馈技术的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3.健全信息化保障制度
信息化保障制度具有稳定性、根本性、长期性的特点,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在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时,学校应该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贯穿于各个环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与学校特色定位相适应的具体制度,并对其不断健全与完善。这些制度对于特色建设各方面工作都有切实可行的保障作用,成为鞭策信息化建设人员积极投入研究的动力。
问题与建议
1.继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见效期长,需要不断地对设备进行维护,对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更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的培训,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如果中间出现暂停,前期的投入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资金的有限就会限制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因此,还需要不断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2.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质是通过确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营造组织文化等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变革。一所学校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把工作落到实处,都与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紧密相关,也是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硬件建设是有限的,而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想法是无限的。因此,校长要有超前意识,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思考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对硬件、软件和资源、人等各种因素实现整体合理规划,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3.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能力才能完全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效用,反之则是对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至关重要。要提高就需要培训,要培训就必须摸清教师的基本情况,摸清其信息技术应用的真实水平,同时还可以为其建立培训档案、培训制度和发展评价系统,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实情和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信息化能力高的教师,才能确保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总之,满足基础需求、突出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还有待继续提高,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做到“低成本建设,高效率应用,重特色建设,以应用促建设,服务于教学”,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