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是以微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可视化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微课程的属性认识
第一,微课程的资源属性。教学资源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但过去的资源建设模式可以称之为“课件模式”:以课件为主要类型,以完整的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为开发单位,服务于教师的教,资源容量大,交互开放性差。微课程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一种“修订和反思”。它既是一种新的资源建设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类型。因此,资源属性是微课程最早体现的、也是被广大师生最容易理解接受的一种基本属性。
第二,微课程的时代属性。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提出于2010年前后,正是微博、微信、微媒体、微学习、移动互联、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与新思想集中爆发的时期。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冲击,使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急剧的转型和深刻变化。微课程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甚至泛在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需求,体现了当代IT科技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三大特征,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三,微课程的技术属性。微课程“短小精悍”,具有许多传统资源无法比拟的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比如,其时间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且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容量小、便于下载和交流传播,对网络带宽和播放设备的要求不高;微课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学生对视频可以暂停、快进和反复观看,直到完全弄懂,配套的在线练习可以随时检查微课程学习的效果。但要制作出一个优质的微课程,教师还必须掌握必备的技术能力,如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加工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意设计能力、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微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编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技术(能力),才能实现微课程的“精悍”: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设计精心、教学活动精彩、学习效果显著。
微课程技术很重要(特别是针对微课程的云服务技术),但不应该把它绝对化,而应遵循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原则与方法,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最适当的技术形式。
第四,微课程的课程属性。这是微课程“最高级”和“最重要”的属性。一直以来,“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只要一提到‘课程一词,其意义就难免会陷入众说纷纭的境地,如果你想难倒一位课程论专家,你就问他什么是课程。”(焦建利,2013年)。当前我国仍有“微课”、“微课程”的概念和称谓之争。其实两者并不是简单的非你即我、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即微课程发端于微课,微课程是微课发展的高级阶段,课程的属性才是微课程的根本属性(胡铁生,2013年)。否则,微课程充其量只能扮演“资源包”(以视频为主,包含课件、教案、练习等资源集)的角色。而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资源”无论有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和高度来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程,才能使微课程走得更高、更远,微课程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上述微课程的四个属性从认识和实践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微课程的资源属性属于第一个层次,也是初级层次;微课程的时代属性和技术属性同属于第二个层次,即中级层次;微课程的课程属性属于第三个层次,这是最难认识、理解和技术开发的层次,是微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
微课程的相关概念辨析
1.微课程≠微教学视频
微教学视頻是微课程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但由于微课程主要是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教学是一个包含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多个因素的较复杂和完整的过程,必须统筹考虑课(学)前、课(学)中、课(学)后的各个环节,才能保障微课程教学更有效。因此,微课程的资源组成还必须包括相应的微教案(包括微学案、导学案、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微课件(微学件及相关的拓展媒体素材及学习资料)、微习题(学习过程中的思考题、练习题及作业等)、微反思(微课教学的反思、使用建议及发布后同行的留言评议等文本性资源),即微课程的基础资源构成要“非常4+1”,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情景化交互式的完整学习环境(如图1)。
图1 微课程“非常4+1”的基本资源构成
2.微课程≠多媒体课件
说我国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大国一点也不夸张,中央电教馆每年一次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可见我国中小学对于课件的重视。很多教师把自己的微课程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是因为受课件的影响太深,观念一时难以转变。简单来说,多媒体课件就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其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微课件也是微课程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现在许多“录屏式的微课视频”看似是录制由教师播放的课件而成的,其实只有课件还不行,还必须有教师随着课件播放的同步讲解、分析演示、示范操作的教学活动过程才行。这样的微课才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高效学习。
3.微课程≠课例片段
许多教师把一节完整的录像课例,按5分钟左右切割成一个个课例片断(一节课可以分成7~8个片断),并加上适当的编辑(如加上片头、片尾和字幕提示等),认为这就是微课程。其实,微课程不等于完整课程的局部课程。这种课例片断虽然“简短、微小”,但并不完整。它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划分,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更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这种课例片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教学观摩也许有点作用,但绝对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
4.微课程≠视频公开课
“视频公开课”主要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主讲教师既有两院院士,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这种讲座式的公开课一般时间较长、内容较多,只有教师的讲授,而没有学生在现场,更多是对知识的单向传播,是一种“优秀课程现场的数字化网上搬家”,而对学生的学习设计、学习策略、学习活动考虑较少。
5.微课程≠课堂教学
微课程模拟一对一的教学情景,区别于一对多、注重教师教的课堂教学,它类似于一对一辅导,注重学生的学习。而课堂教学(如图2)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能关注中等生,而“两头”的学生则关注不够),微课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进程和认知习惯使用,如重点、难点部分重复观看或暂停思考或查阅资料后再继续看,容易的部分可以快进或跳跃看,以节省时间;不懂的地方可以回头看,以加深认识和理解,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做在线练习题,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的好处是每一位学生都完全掌握了知识点才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虽然每个学生花费的时间可能不一样),俗称“满十分进一”。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没有选择,这样就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日积月累,差生就这样产生了。因此,微课制作要避免“黑板搬家”,要解决用传统教学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图2 课的“六个维度”
6.微课程≠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 · 特 · 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实质是一种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它具有以下的教学特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信息反馈直观、形象、及时。
微格教学的实施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
图3 微课程与微格教学的区别
微课程开发建议
一要从课程论视域做好微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注意微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仅仅是关注微课程资源层面的技术性开发指标)。这可能是目前微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微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既然是课程,就应该在相应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策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要关注专题性与系列化的微课程的设计制作。为了解决微课程过于“碎片化”(知识体系不完整)和“浅层化”(可视化资源没有深度、浅层阅读)的弊端,必须加快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程体系建设。微视频课程结构是与课程内容容量相关的。如若是容量较小的微型课程(如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则可由若干微视频直接构成。此外,若课程内容较为系统化和完整化,微视频课程则可能由多个主题单元构成,或者由多个主题单元和零散微视频组合构成。
三要注重微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微课程由于容量小、主题小、体积小而便于交流和应用,但如果微课程没有统一管理、共享交流,则很难产生一种学习聚集效應。因此,微课程资源汇集平台、管理平台、应用平台、研究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可汗学院的4800多节微课,正是有了一个优秀的管理平台(不仅具有微课管理功能,更具有非常强大的学习功能),才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四要加强微课程应用指导研究。微课程当前被更多地用于“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中(作为一种前置性学习辅导的资源,让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师生间则进行答疑辅导、对话交流、展示汇报等“知识内化”式的高级思维培养教学活动)。如何确保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两个阶段的实效性?一是教师要善于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或导学案)来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微课”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使自主学习成为高效学习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自主学习任务单”还具有监控、检查、诊断、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借助于学习单和微课程学习平台,可以让教师对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以便在第二天课堂交流互动时的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教育局)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好评[J].信息技术教育,2011(6):21.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21-25.
6 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认识微课程[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87f2060101br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