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拓展性创新

2015-01-14 01:26:11唐任伍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管理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现代管理学新论(专题)

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拓展性创新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构建,是现代管理学中国化的基础性工作与拓展性创新,也是中国声音与中国理论在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体现与实现。其学科内涵的基本规定性在于:中国的、现代的、管理理论方面的科学化、逻辑化、系统化;突出的时代性、实践性与实效性;是有相应宗旨、特征与内容的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以及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等问题,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与理论创新。

关键词:管理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逻辑结构;传导层次;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中国元素;管理绩效

管理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术性与应用性;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极为丰富,是管理理论的富矿;中国这一发展中大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理论又有很多“中国故事”“中国声音”①及中国式创新。然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三者却并没有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念、思想、学说的系统研究与阐述几乎空白,更谈不上体系化与学科化,个别著述或高校教材虽有所说明,但与中国这个大文明古国并不相称。诺大的中国,在极为艰巨、复杂、长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系统的、自己的管理理论是不相称的,也是不应该的。同时,在我国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至今尚无较为专门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及其门类,这就为拓展现代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提供了基本空间。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与层面考虑,现代管理学是基于经济理论具体实践的具有经验性、约束性、规范性的理论概括,是系统研究并阐释管理活动的环境、条件、行为、特征、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则是一门正在构建中的新学科,其学科内涵的基本规定性包括:中国的、现代的、管理理论方面的科学化、逻辑化、系统化;突出的时代性、实践性与实效性;具有相应宗旨、特征与内容的理论体系。科学阐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学科三要素)是该新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术研究的第一任务。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拓展性创新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任务以及相应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奋力开拓。现实而生动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形式和中国风格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管理理论教科书。正确认识与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对象,明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任务,在研究中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既是这门新学科研究的基本要求,也对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能否客观把握与科学阐释“学科三要素”是衡量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首要尺度,也是认定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否新学科的基本标准。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由经济基础变化导致的人们社会关系的实质性转变决定的。历史、实践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特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与意识形态及其结构、程度与设施。特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的社会形态决定着相应的管理制度、模式、方式与特征。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管理,不同的管理有着不同的模式、方式与特征,由此管理学因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了类别,同一类别的管理学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而相去甚远,或者大相径庭。

科学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对实践进行归纳、概括与总结,现代管理理论则是对现代化过程中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归纳、概括与总结。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检验管理理论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复兴中的中国认识、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环境、条件、过程、内容、特征、逻辑与趋势等。具体而言,是对辛亥革命以来我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活动、行为、过程,以及管理理念、思想、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环境、条件、特点与规律性进行必要的、周延的、具体的、科学的研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独立性决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独立性②。从学科界定的层面考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自己研究对象的概括与确定是客观的、科学的,时间、空间与特定内容等各项均与现代管理学其他分学科、子学科不交叉、不重叠,具有先手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特定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特定的研究任务在于:探索和把握管理科学的内在规律,推进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提高管理绩效,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此外,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认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就国家治理、宏观调控、区域管理、行业管理、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社会管理、文化管理、生态管理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阐释。诸如,政府和社会组织如何践行“市场决定性”并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国家治理怎样才能尽快实现现代化,科学、适度、有序、有效把控对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各环节的激励、协调、监督和管控,从而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防范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应当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研究任务的规范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因而其生命力与不可缺性将迅速显现。

任何学科的研究方法,相应取决于该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与研究任务的特定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理论的适当、有效与科学与否,即有无管理绩效或能否事半功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建者(以下称“创建者”)认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方法,包括一般方法与基本方法,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系统法、过程法、比较法、实验法及评论法。这里的过程法与评论法很新颖,很现实、很必要。所谓过程法,即客观地反映与说明研究对象真实的历史过程与意义,充分还原其过程的时间性、阶段性、连续性及其逻辑性。换言之,过程法也可以理解为“归位法”③,即对于某一具体管理行为与理念的研究,都必须首先将其回归“历史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与条件出发,切实把握历史事实与发展逻辑,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不可以今天的思想水平去看待历史旧事,也不可用过去的认识来说明今天的问题。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既然以组织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同时研究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其逻辑性,过程法的使用就是必须的。所谓评论法,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研究对象的考察、分析、归纳、概括与阐述的过程不是“白描”,也不是“摆积木”,研究者对研究内容往往或者必须表示自己的态度或认识,反思比反映深刻,评论比叙述有意义。科学的研究不是单纯地描述或机械地再现已往的管理观念或思想,静态地按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起来,而是应当对于这些观念或思想的背景、条件、内容、特点、意义等进行客观的、历史的分析与比较,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给以科学评论。没有评论的理论阐述是暗淡无光或毫无生气的。当然,实验法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亦很必要。由于组织是现实存在的,管理的行为、活动、过程既是客观的,又是过往的,也是可以模仿和重复的,因而就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使用实验法提供了客观基础。管理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著名的“霍桑试验”就是典型案例。有时,实验法也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即运用数学技术、理论对所研究的管理行为与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数学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因此,综合而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门研究与阐释关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现代化,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管理经验与理论的系统化,也是现代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依其性质而言,既是管理学科,又是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除了对于“学科三要素”的充分必要说明与论证以外,一个新学科的确立还应当有其他必要因素与辅助条件。对此,创建者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考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就其国情基础、哲学基础、④逻辑要求、基本原则、核心范畴、⑤理论主线、⑥时代特征、⑦学科特征⑧构成与体系⑨等基本方面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学术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具体阐述,有见解、有力度、有理论、有创新,值得赞赏!

二、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中国元素”

一般而言,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从传导层面看,主要由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构成;从实践层面看,则具体化为一系列的管理行为、活动及其过程。管理不是蛙跳式的,不是断续性的,也不是“小娃藏猫猫”,而是传导式的、连续性的、讲求实实在在的管理绩效。用一系列“中国元素”与已有条件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绝非易事,确实难能而为!

据笔者所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设想、建构与落地,绝非一蹴而就。笔者和毅武教授相知、相识、相交已有20余年,他原本是经济学教授,用了近30年的时间与精力创建了“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在受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管理学院时,因“救急”代上管理学课程,结果一上就是5年,因而在他后来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方面的教材以及现在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经济学的“味道”与“痕迹”信手可拈。他致力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也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开始的。期间,先是认真、细致、周全地阅读、研究、把握国内外现代管理学已有的成果,形成大致思路。这是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极为重要的知识与理论准备。接着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实际体会现代管理学一系列基本内容的效果与意义,并根据实践过程的切身感受修正、补充、完善、创新其框架、体系、概念与内容,特别是从高校现代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与实际出发,不断融入或揉进“中国元素”,从而形成若干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中国声音”或“中式亮点”。这是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特别重要的现实因素与过程。随后归纳、概括与总结现代管理学多年教学与科研的“中国故事”“中国理论”,将其逻辑化、系统化、体系化,他和他的团队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专门开设的“现代管理学新论”专栏先后发表了10余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方面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一门现代管理学领域的新学科基本成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呼之即出。

毅武教授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教程》200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使用该教程的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好评,修订第二版于2012年再次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王志伟的评论《现代模式下的管理学创新》认为: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具体实践的具有经验性、约束性、科学性的理论概括,是系统研究并阐释管理活动的行为、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管理学新著《现代管理学教程》是一本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该书不仅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诠释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管理学的创新性理念,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学习、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版本。⑩正如王志伟教授所言,这本教材式著作的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以“中国理论”的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现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则更加客观、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学术性,其“中国故事”“中国声音”更加鲜明、更加饱满、更加响亮,因而认定其为现代管理学领域的“中国理论”是既不过分,也不夸张的。

纵观毅武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到现代管理学再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转变,其实很多拓展性的“中国元素”在其6年多以前出版的《现代管理学教程》(以下简称为《教程》)中就已经出现了。实际上,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高校中早已普遍开设,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也有很多,但鲜见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特色、发出“中国声音”的。毅武教授的《教程》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首次将传导与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学,注重现代管理理论——理论、传导、应用三个层面的关联,以管理绩效为核心范畴,围绕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理论主线依次展开资源、流程、绩效、风险、创新、文化、和谐管理(社会管理)等内容,直接体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既论证了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也说明了管理作为第三配置方式的意义与作用。《教程》依据理论与实际、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系统概括与诠释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系列概念、特征、类型、原则、方式和模型等,体系新颖、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新意、有创见,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价值,先期为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提供了基础与准备。如果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回顾思考毅武教授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国元素”与“中国声音”甚为鲜亮。

其一,完善了传导与配置理念。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对于传导与配置理念的运用很是娴熟。11○其实,在《教程》中已首次将传导与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一般来说,从管理理论到管理实践,往往会有必要的、系列性的中间层次或过渡环节对于功能或者信息的衔接与传递,从而形成承上启下的传导机制或功能。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从管理的理论层次到管理的实践层次,其必要的中间层次或过渡环节主要是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也就是说,管理从理论层次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实践层次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活动,往往要经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传导机制与功能,没有这个层次的衔接与传递,管理的指导性与有效性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直接体现,是这些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功能化;另一方面,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虽然也是比较具体的管理活动,但同时又体现着对于一系列具体管理活动的指导意图,还不是基层具体的管理行为。可见,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具有明显的衔接性、中间性与过渡性,即传导性。没有管理活动的传导层次,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缺乏必要的过渡性与过程性,因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管理职能的理论概括在管理活动中的实施就会显得生硬、教条、死板。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配置是指资源(组织要素)的合理搭配、整合与优化使用,也就是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使各种资源(要素)能在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用途之间实现动态的、适合的、有效的配比,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用最有限、合理、高效的投入获得预期的最大产出,甚至超出预期产出,以实现组织、社会的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在毅武教授看来,配置是一种管理活动与行为过程,既有行为主体也有作用对象,配置客体既指实物性资源,也可以是虚拟性资源或复合性资源。配置方式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方式或过程对组织的资源(要素)进行必要调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计划配置、市场配置、管理配置(第三方式)、混合配置和社会配置等。以往在管理学的研究与阐释中,一般没有传导与配置概念。“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首次引入了传导与配置理念,从而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由“理论—实践:二层次论”转变为“理论—传导—实践:三层次论”,更加完善、也更加科学了。应当说,这就是理论创新,也是学术贡献,难能可贵,值得点赞。

其二,核心范畴由“管理绩效”转换为“管理现代化”。《教程》曾将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设定为“管理绩效”,即组织的管理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即业绩与效益,或者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方面有效输出所获得的实际结果,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的系列,而且必须组成必要的概念群和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同时,还应当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其实,客观地考察管理活动与过程,其实质内容与要求就是要获取并提高组织绩效,这也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研读《教程》对“管理绩效”核心范畴的论证是客观、到位的,因而把本无核心范畴理念的管理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其核心范畴被创新为“管理现代化”,即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管理实践的现代化与管理理论的现代化。12○应当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现代化”核心范畴的论证也是客观、到位的。“管理现代化”不仅是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与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与学术标准。历史与逻辑在这里体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从理论的深层次思考,“管理绩效”与“管理现代化”的本质内容也是一致的,“管理绩效”若无“管理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管理现代化”的出发点、落脚点与归宿点的集合与集中就是“管理绩效”。在中国,“管理现代化”则更贴切、更实际、更符合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实情。

其三,理论主线由“配置与协调”发展为“民生与发展”。所谓理论主线,是指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内容与具有制约作用与关键意义的内在逻辑性。在《教程》中,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被概括为“配置与协调”,即配置生产力与协调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的逻辑性制约并形成科学而又具体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与范畴的链条,并且制约着整个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系统。可见,抓住理论主线的研究与阐释对于管理学的进步、完善与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无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学者们是否同意这一归纳与概括,可是无可否认,提出学科研究的理论主线问题,却是很有见地,极富启发性的,对于任何学科的研究与阐释都有指导意义。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中,其理论主线则被解释为“民生与发展”。1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现代化的实际出发,管理的出发点、过程、原则与目的,既是为了科学发展,也是为了民生改善;在中国,离开了民生与发展,现代管理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符合实现富民强国“中国梦”的实质性内容——民生与发展,对现代管理学的中国化是实质性的推进。若从理论的更高层面考虑,“配置与协调”与“民生与发展”实质上是统一的,“配置与协调”本质上是要解决“民生与发展”,因而既是“民生与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也是过程与结果;“民生与发展”的实现则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现代管理的“配置与协调”,这是尽人皆知的一般道理,并且更具中国味。

此外,拓展了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从研究的角度看,此前的现代管理学一般局限于企业管理,或者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多侧重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在《教程》已经大为扩展了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围(纳入了环境、资源、文化、社会管理等)的基础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再次拓展了其研究内容,直接将国家治理、经济调控与社会管理等重要方面也归入了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14○从发展的实际考虑,一方面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必须拓展,不应当只是研究微观层面的内容,其基本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对管理职能的阐述,宏观的(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与中观的(地区、行业,包括“一带一路”)内容、问题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管理二层次论”必须突破。否则,现代管理学的生命力与实际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带了并开了一个好头!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与趋势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多”“变化快”“变化大”的时代,是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高速倍增的时代,这种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经营战略的创新化,使得管理对象、管理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出现了若干新变化、新内容。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现代管理产生的影响,知识与信息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完善与创新的逻辑与趋势。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决定其发展趋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其基本逻辑的体现。具体而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根本逻辑是管理实践。管理实践不仅是管理理论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源泉、标准和动力,而且是管理理论丰富、校正和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离开了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人文进步。管理实践首先是人的行为与活动,因而人文进步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管理主体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着管理理论发展的对象、属性、方向、内容等基本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逻辑是科技领先。实践告诉我们,管理理论的发展不能不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和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意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概括而言,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必然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逐步趋向管理“四化”,即制度化、简约化、人性化、合理化;另一方面是更加强化与实践结合、与人文结合、与科技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现实服务、为人们的实际需要与自我完善服务。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没有管理的管理,是默契状态与和谐氛围。笔者以为,创建者的这些认识,无疑是实际的、正确的。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完善在管理方面的理论反映。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日趋全球化、一体化,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与领先因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突显,管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力。毋庸证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由决定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时代特征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理论研究不仅仅要研究过去,研究历史,更要研究现在,预测发展趋势。否则,理论研究就失去了至少一半的意义,因为理论的重要作用就是要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提供引领与指导。同理,没有发展趋势的预测,理论就可能迷失方向,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不少意义。创建者认为,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体现为: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战略化、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权变化、越来越知识化、越来越一体化、越来越可持续化。15○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八个化”的概括,是超前的,当然也是从现实出发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的、竞争的、互利的,不但要求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实现市场利益主体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必然引致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工化、合作化、国际化、一体化;与此同时,组织管理对于利润或绩效的追求越来越重视组织成长的长期性,也就是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比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更重要的命题。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现代管理观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努力培育与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注重组织资源及其配置的整体优化,追求培育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化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实现组织、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认为,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可以归纳或概括为:节约、简约、集约和公约,也就是在现代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地降低管理成本、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技能、实现管理和谐。这样认识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含义深刻,不失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另一种阐述方式。

注释:

①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③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导释》,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88页。

④丁匡一、杨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⑦宗和静、陈羽逸:《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⑧钟冠崙、朱蓉:《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⑨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⑩王志伟、陈丕衡:《现代模式下的管理学创新》,《海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导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王毅武.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杜莹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1-0019-05

收稿日期:2014-02-15

作者简介:唐任伍(1954-),湖南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管理思想史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Comment on Expanding Innovation of Chines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Tang Renwu

(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3,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is the basic work and expanding innov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it's also the ref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sound and Chinese theory in the field of modern managemen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lies in: the management theory which is modern in China becomes scientific, logic and systematic.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has obvious times property,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Chines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is very important, the problems include object, task, method, core category, main line of the theory, the inner logic and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management; Chinese modern management theory; logical structure; transmission level; the core category; main line of the theory; Chinese element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猜你喜欢
管理学理论管理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