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文本解读的归宿价值的再思考

2015-01-14 08:44:06宋凯郑厚国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哪些地方司马迁刘老师

宋凯 郑厚国

一、 解读文本,呈现回归价值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是教材的再度开发者。笔者认为,教学文本的解读区别于一般的文本解读,因为教学文本的解读是以为学生阅读服务为前提的预设解读,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宗旨的多元解读。教师要思考学生哪些地方能读得懂,哪些地方读起来有困难,哪些地方是学生阅读的盲点,遇到困难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引领,从而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理想的风筝》一文,作者用大量的篇幅饱含深情地回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过程,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以及“圆木拐杖”“风筝”两个事物在作者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刘老师放飞的风筝中包含了什么,他对作者的一生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这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的难点。在教学“放飞风筝”这一片段时,我先通过寻言得意,让学生感受“刘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故意撒脱手……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两个细节,感受到刘老师在放飞风筝中获得证明自己、挑战自我的快乐,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更是放飞自己的理想。他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要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心中热爱生活、面对现实、挑战自我的理想,进一步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再通过披文入情,引领学生品味“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追问“刘老师此时注视的风筝,仅仅是一只普通的小燕子吗?”让学生再次理解刘老师放飞的不只是自己的理想,还放飞着我们的理想,深度解读“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最后,通过剪辑链接,回眸课文第2自然段景色描写的作用,链接作者的生平经历:当作者苏叔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乐观向上、孜孜以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感受到那是因为刘老师的言传身教,给作者深刻的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从而理解“理想的风筝”的真实含义以及体会刘老师给予作者一生的影响。

这样解读与回归,从三个视角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环境的描写上,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了条件,一点一点地读懂、读深、读透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义,一点一点地深化认识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二、 融入文本,凸现引领思想

受学生的阅读视界、生活经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是无法齐步划一的。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辅助方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掀起情感波澜,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让学生凭借文本去跨越时空,进入自己无法亲历的感人场景,靠近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并与他们进行心与心地交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加上语言平淡浅显,表达的主题也相对凸显,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司马迁的形象自然也就无法在学生心中丰满厚重起来。在教学中,我对《史记》这一巨著耗尽了司马迁毕生心血及宫刑带来心灵与人格创伤的相关资料作了适度的补充,抓住了“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句话,在教学中将不同的声音再现出来,用这些声音来撞击学生的内心体验:每当司马迁悲愤交加时,他的耳边就响起了父亲临终时遗憾的叹息声: ;响起了父亲临终时充满期待的嘱咐声: ;响起了满朝文武官员议论的声音: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在阅读对话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精妙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漂浮于作品表面的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简单地进行说教。

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悟性、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陶冶学生优雅性情、培养学生宽广胸襟,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文本的解读中,要摆正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灌云县伊山小学、灌云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哪些地方司马迁刘老师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咕咚”因何加引号?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刘老师想开小车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自由快乐的美人鱼
幽默的刘老师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眼力对对碰
安静和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