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是谁在天边歌唱
草原,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扬鞭策马,像风一样在草原上驰骋,任深深浅浅的绿,满满地装进自己的眼睛,是怎样的一种欣喜?还有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马头琴,琴声响起,幽怨旷远,如歌如诉。
相传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率大军围攻西魏重镇玉璧(今山西稷山县西南),苦战五十余天,无功而返,士气沮丧。高欢为稳定军心,命令敕勒族大将斛律金给大家高唱《敕勒歌》。这位年过六旬,两鬓斑白的老将肃然而立,用鲜卑语唱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他那苍劲悲壮、慷慨激昂的歌声,使在场的将士无不动容。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便以高亢的音调,唱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穹庐”就是毡帐,俗称蒙古包。它中央隆起,四周下垂,形状似天。敕勒族人夜夜睡在毡帐里,仰望帐顶,圆圆的帐顶中间高起,四周斜垂,看惯了这种样子,一旦在草原上仰天而卧,发现天也是中央高起,四周斜垂,极低处与大地连成一线,于是灵机一动,便有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妙喻。
“苍”,青色。“苍苍”,深青色。青色而深,可见天高不可测。“茫茫”,广阔而辽远。马头琴声响起,歌声萦绕在敕勒族人的耳际,举目四望,是怎样的一种粗犷雄放?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这首诗中最不能少的一句。没有这句,仿佛看戏,幕已拉起,布景已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是不见人物登场,必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才完成。
你看,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那黄的牛、白的羊,隐约可见。歌者以“天苍苍,野茫茫”如此旷远无极的空间开始,通过“风吹草低”的途径,最后落在一群牛羊身上。
其妙,不可言。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诗里走出一只鹅
一只普通的鹅,没有人会记住。可是,如果这是一只从唐诗里走出来的鹅,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在水中的姿态是那样的优雅:一身纯白无瑕的羽毛,衬托出颀长、挺拔的脖颈,它浮在水面上的时候,就像一朵白色的云,圣洁、高雅、轻盈。
一个孩子,突然发现了池塘里有这样一只鹅,那份惊奇和喜悦,不言而喻。于是,不知是鹅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叫着“鹅,鹅,鹅”,还是孩子高兴了,一个劲儿地叫着“鹅,鹅,鹅”。总之,他和它的相逢,成就了唐诗中的一个经典。
这只姿态优雅的白鹅,它把脖子摆成优美的曲线,引颈高歌。在一个孩子听来,这单纯的曲调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白鹅挺着胸脯,轻轻舞动着两片红枫一样的脚掌,碧玉般的水面,立刻漾起一圈圈好看的涟漪,就像开放在水中的青莲。
“白”色的鹅、“绿”色的水、“红”色的掌,“青”色的波,再加上岸边雀跃的孩童,你可以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回味这幅画面。
当沉浸在这样一幅优美的画卷中时,你怎么会想到,这,竟然是一个七岁孩子写的诗!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具体情节是否如此,史无明载,这里只能按传说缀成。但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歌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岁月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7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七岁的孩子,用一幅白鹅的素描,就这样让我们记住了他。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