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从社区大学到地方学

2015-01-14 21:55周湘瑜
海峡旅游 2014年9期
关键词:带团春耕大学

周湘瑜

位于福建连城县的客家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之一,客家大宅和耕读文化,在这座古村中仍有迹可循。客家社区大学、春耕节、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先行者”们年复一年来到这里,搞研究,做乡村建设试点。迄今,关于培田的出版物已经有十余种,对它的研究,涉及民俗、宗教、建筑规划、教育、客家宗族制度等等。

2010年,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成立。社区大学是“爱故乡计划”在福建的试验点之一。“爱故乡”计划缘起于201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和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该计划负责人邱建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为什么选择培田作为试验点,他说,被培田浓厚的历史底蕴吸引,要在那里“着重去完成乡土文化的复兴”。

乡建在培田做的主要事情是社区大学和春耕节。2013年参加培田春耕节时,我认识了晓婷。晓婷于2012年2月份到培田社区大学工作,之前还有一个同事,但从前年7月开始到我们相识,社区大学只剩她一人常驻。

那时,乡建中心已经在实验连城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汀塘社区大学、厦门马垅社区大学、厦门安兜社区大学、福州金山社区大学、福州故乡农园。与快速铺开的格局对应的,是每个社区大学试验点都只有一两个人的局面,像晓婷一样一个人驻一个点,是常态。

日常的工作不太复杂。一是村里孩子们的周末兴趣班,包括武术、美术、户外等。另一个是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五下午4点半到晚上9点,周六周日全天开放。她还要做一些图书管理员的培训,譬如把村里的小孩培训成小管理员。第三部分工作就是网络的维护。另外,社区大学与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有合作,研究院会组织一些学生团体到培田参观,晓婷需要带团。

与村民聊天是晓婷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聊天了解民俗民风,并且整理出来。她说社区大学整理了一本培田民俗,不过是简单打印的,而非出版物。

她想做的事,是通过网络等渠道,更多地把培田的信息发送出去。她说,因为信息不通畅,外界的人不知道培田有什么,她希望可以通过对培田物产的宣传,把培田的生态合作与外界的消费合作联合起来。

因为社区大学只有晓婷一个常驻工作人员,在厦门的男友怕她寂寞,送了只小狗给晓婷,晓婷为它取名“社大”。社大是村里的明星狗,大家一见到社大,就知道晓婷在附近。

男朋友是漳州人,做五金生意。春耕节举办一两个月前,乡建中心全国各地志愿者前来支援,但社区大学的日常活动还得继续。北京的学生团队过来,晓婷照样得带团,还得具体帮忙春耕节的活动。男友提前半个月来到培田,与她一起张罗这些事情,细碎到带团、去买专家开会要用的水杯。

成就感呢?晓婷说,村民心里有事,会来找她聊,这就是成就。有的人想成立合作社,有的想创业,有的想做农家乐……一个年轻姑娘,恐怕不能提供足够的经验,但村民还是希望通过她这个桥梁,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看似热热闹闹的春耕节,显然也没有满足村民的全部期待。回归传统的春耕祭,热闹的农耕活动,匆匆而过的年轻乡建者……许多人觉得活动结束,什么也没改变,这种失望的情绪,晓婷需要面对。但她不想回到“太吵”的城市,她喜欢与她家乡河南漯河完全不同、“一年四季都很绿很绿”的培田,但如果能有五六个人一起工作、分担,她会更喜欢。

2013年培田春耕节的重头戏是首届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参与嘉宾、台湾社区大学促进会的高茹萍对培田社区大学,很有自己的建议。她说,乡建中心的身份,应是“催生”社区大学,而非“产生”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的人员架构、知识体系,应源于本地,才能更深耕细作,产生实效。“培田有那么好的建筑历史、耕读历史,还有传统十番乐、手工艺,为什么就不能有‘培田学?”在她看来,深耕“地方学”,才是社区大学的前景。

猜你喜欢
带团春耕大学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导游带团服务技巧探讨
《大学》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春耕备耕正当时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