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野出发以及到乡野去

2015-01-14 13:15
海峡旅游 2014年9期
关键词:代名词特刊乡野

2014年9月5日,《海峡旅游》杂志将举办自创刊以来首次论坛——TALK XM 两岸乡村发展论坛。写下卷首的这刻,同事们已经为论坛连续加班一个多月,谈笑风生还只在期待中,但滑动鼠标翻看版面——本期9月刊为一整本关于福建乡村的特刊——心中却已经小有感动。

我看到了一个老乡村的身影。灯火如豆,它在荧荧光中,要颇费点目力去辨清细节,然而那光晕却夺人心神。

我知道那个身影是精美的代名词:垂花木作,针线华服,手艺因为收纳进细密的时间,而足以让今天的奢侈品自惭形秽,让人赞叹,原来中国人,哦,甚至是乡下人的生活,可以这样讲究而有品质。

我知道那个身影是礼数的代名词:和族而居之中有一整套精密仪器般运作的礼法制度,一个家就是一个国,大小有不一,五脏六腑却都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有说法、出处,方位有方位的意义,禁忌有禁忌的依据。这套庞大的制度资源,固然有其令人窒息压抑的一面,在处处都讲“制度建设、流程管理”的今天,却也不是无可能另辟蹊径,将它看作一笔财富。有时候我会胡乱想,相比韦伯的科层制度,我们这套“老掉牙”了的礼法,调动了多少象征资源,它复杂、庞杂、无所不包,但又高度统一,核心再简洁不过了。

我知道那个身影是想象力的代名词!乡间自有沃土,养育的是庄稼,也是一个人通天接地的自由灵性。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那种弥天漫地的黑暗中,一处戏台亮起来了,一队游神的队伍,恶得很狠的傩戏面具,香火摇曳着,土地公庙里的偶像哂笑着,火光明灭的瞬间,似乎眼皮跳动了一下,谁也说不清楚……这些最能作用于一个人的幼时,种子种下时并不察觉,往往是长成大树、在内心拱出一片深广无限之时,才感到庆幸与感激。蔡国强说:总体上我比较信仰看不见的世界,我是迷信的人。他最初打入美国主流世界的作品,叫作《你的风水怎么样?》“我总是在自己的历史中拿东西,几个资源不断地开发,像是泉州的资源,如帆船、中药、风水和灯笼,故乡是我的仓库。”

我知道那个身影是从容而有闲的代名词:前后皆有退步,房屋如此,心灵也如此;我知道那个身影是最终极的乡愁的代名词,因为与土地的联系,它垄断了人们最切肤的那个归属感……

这些就是乡村,这些才是乡村。这样一个乡村,我们仍旧能看到它的裾带曳曳,然而却也是渐行渐远,于灯影中一点点黯淡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七个角度管中窥豹式呈现福建乡村时,选取了七帧背影这样的说法。所幸在福建,因祸得福于交通不便(曾经的),保存下来的裾带总要比别处多一些,这是福建相当宝贵的资源:一种得益于发展之慢的发展的潜力。

而更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从乡野中来、又向着乡野出发的人,一场为了返回的出发。乡野的资源,在被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整理。在这其中,最让我惊喜的是90后姑娘朱岚清,她返回自己的家乡,漳州东山岛的一座小渔村,用镜头记录草木、信仰、土地、食物。我惊喜的是,这些影像日常而真实,它们没有“美轮美奂”油画般的光影气质,然而它们也真的美,连因陋就简的生活,也有一种情感上的动容之处,它具备一种感召力,呼唤离开的人进行一场“相认”的回归。在坦然面对与接受中,缓慢建设出一种美,这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这恰恰是更可靠的希望所在。

而这本从乡村、到向着乡村的出发的特刊,也力图呈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它或许稍稍异于我们对于一本叫作“原乡福建”的书的预期,但或许关注,也恰恰就在这落差的空隙之中诞生了。

猜你喜欢
代名词特刊乡野
送你一个乡野
春天的乡野
力量的代名词
乡野闲时
罗志祥 “全能”是我的代名词
希望未来的农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
乡野笔记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