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瑜
朱岚清:90后摄影师,2008-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2012年至今年8月,就读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研究所。
故乡:福建漳州市东山县
“拍摄,故乡,仿佛是走上一条通往幽暗的记忆与我们原初内心的负向的旅程。”不久前1991年出生的朱岚清,以其作品《负向的旅程》斩获国内颇有分量的2014年度“三影堂摄影大奖”。
《负向的旅程》拍摄于朱岚清的故乡东山岛,一座位于福建漳州南端的岛屿。最终作品以拆解的实体手工书结合放大的单幅照片,以及从故乡收集的对象、声音的概念呈现,还原一个她对于故乡图鉴的再现。朱岚清说:“故乡从我出生起就在影响、塑造着我,就如同书的开始,我身着的是在阿嬷房间中寻找到的一件来自祖辈的衣服。故乡和我就这样互相作用着。我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它所希望我能看到的。 ”
海峡旅游×朱岚清
海峡旅游: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负向的旅程》,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负向”的旅程?
朱岚清:大概从2008年去北京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回家拍故乡,但《负向的旅程》中的作品主要都是在2012年之后拍摄的。一开始是因为从外面回到故乡后,发现了很多看待故乡的不一样的视角,从拍摄中我看到了跟之前所熟悉的很不一样或说是带有疏离感的故乡。拍着拍着,我发现故乡其实跟我们一样,一直在往前走,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很多新的变化,但有更多东西也不可挽回地消逝了。于是拍摄变成是社会现实与我内在情感、记忆的一个碰撞、交融。我拍摄的很多场景、物件、人物,都可能算是我对于故乡的某种情怀或认同吧。我在这里出生和长大,有很多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通过拍摄可以通往我的内心世界和某些无意识的记忆,所以说是一个负向的,像是一个倒回去的旅行。
海峡旅游:在拍摄中你用什么线索去重构故乡?
朱岚清:在这组作品中,我以一张我穿着一件祖辈留下来的衣服的自拍作为叙事的开始,我相信來自过去的物件会有它某种力量所在,让我有一种与过去对话的感觉。之后以八尺门、家、土地、海为构架。“八尺门”是连接东山岛与陆地的纽带,人们回家或离家都会经过这里;“家”是我与故乡最不可割裂的心理连结,我拍摄我的家人,通过他们反观我自己的生活。前几部分可能是比较私人、内在的。“土地”和“海”则以比较宏观的方式去探索故乡,乡愁对于人类来说很大的成分就是对土地的依恋,而农业耕作我觉得是人类与土地最直接、亲密的关系,所以“土地”这部分记录的是一些故乡的农业生活;而对于海岛上的渔民,海洋是最富饶的土地,所以“海”这部分记录的是一些渔民的生活,以及海洋在现代城市化中的一些变化。
海峡旅游:拍摄仍在继续吗?接下来打算如何进行?
朱岚清:作品仍在拍摄,因为还是有很多想拍还没拍到的东西。同时我也有新的正在构思中的作品会在东山岛完成,会有更细致的切入角度,也不是以故乡书的形式呈现。
海峡旅游:选择拍摄与制作照片书,是否也因为它们给你带来了寻找故乡的仪式感?对于许多已经离开乡村的人来说,这种仪式感似乎很重要?
朱岚清:我觉得其实拍照本身就是很有仪式感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拍照就是一种仪式,无论摄影师自身是否有意识到,在拍摄的当下,已经把你所见的人、物、场景以一种仪式的方式保存为某种永恒的东西。制作手工书则是把所有的影像变成一个物件,物件不只是能被观看,也能被触摸、拥有。所以我想,制作一本关于故乡的手工书,感觉就像拥有了自己的故乡。
海峡旅游:拍摄拉近了你和故乡的距离么,还是依旧渐行渐远?
朱岚清:我想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拉近了。因为拍摄的过程,让我对故乡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感,我觉得我的生活和创作都离不开它。可能更自私地说,以前其实我并不是很想回家生活,但现在我可以以拍照或创作作为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故乡。
海峡旅游:乡村对你而言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从城市回到乡村(哪怕是短暂旅行),你想收获什么?
朱岚清:可以跟自然很亲近地相处吧。从城市回到乡村,我希望可以更贴近自然,像童年一样在乡野玩耍,可以跟农人学习耕作,学习一种传统的认知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书本或媒体教我们的那些东西。
海峡旅游:你觉得一个理想的村庄应该是什么样?
朱岚清:自然、有序的,农民快乐地耕种且富裕,村民之间相互友好熟悉。农地不会被城市征收,每个人也可以盖自己喜欢的房子。最好还有一些美好的公共空间,让村子的公共生活可以更丰富。
海峡旅游:去过的乡村,最喜欢哪里?为什么喜欢?
朱岚清:有依山傍水的乡村,有渔村,有城市中的乡村,我觉得每种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可能我还没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乡村。最熟悉的乡村可能就是我长大的村子,在东山岛的宅山村。我的家门口就是一片农田,附近有很多小庙宇,还有一座朱氏祠堂。小时候经常在祠堂门口的空地上与小伙伴玩耍,学骑自行车。这里的邻居也很好,他们经常在收菜后放一把青菜在我家门口就悄悄离开了。
海峡旅游:如果“返乡”,你理想中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
朱岚清:自己盖一栋房子,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每天做饭前到菜园看看今天要吃什么,让自己的生活更规律、健康,每天拍拍照,或是做些手工。时而请朋友到家里来聚会,一起喝茶、做饭。更长远的呢,还可以为村子建立一个有趣的公共空间,也许是一个村民们可以到这里喝茶、聊天、看书、学习的空间。甚至办工作坊、学习班,让村子里的孩子们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教他们如何去爱这片土地。还可以挖掘乡村原有的产品或技术上的优势,结合自己的专长,去做一些有趣的项目。所以不仅是快乐自由地生活,也是将生活与工作完全根植于乡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