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
体育课堂教学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活动。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体育老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有关规律,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身心素质、基本技能上得以提升并获取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获得上乘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伴随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一线体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持续追求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体育理论、技术、素质、爱好和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中获得锻炼成果。但由于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存在思想误区,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诊断和矫正。
一、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一)三维体育教学目标的分裂
体育教学三维目标是体育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初衷。有效实现理论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目前,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行中出现了三维目标分裂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的体育老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只重视教学办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忽视了体育知识与技能。尤其是一部分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体育老师还是依照传统的模式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故意忽视体育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只注重过程和办法,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夸夸其谈。如此设立的体育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对学校体育教学三维目标的一种扭曲。而在实践中,体育老师在教学课程中只关注学生体育理论和技能教授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将教学目标限制在体育技能与理论的传授上,对另外两个方面刻意忽略,从本质上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匮乏
将体育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并利用体育教学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中,将教学活动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有机结合,增创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该情境中愿学乐学。实行体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诊断
(一)体育教学片面追求体育达标和体制检测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只局限于教授健康知识及运动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学得体育技能,从而完善学生的运动能力。当然,老师需要传授学生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但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更不能让学生丧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单纯为了学生体育达标并为应付体育检测的教学模式应逐渐遭到淘汰,“考核学校体育课是否有着高质量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体质是否增强了”这种观点显然已不符合适宜。体育达标率高并不能证明学生的身体素质比以前更好了。例如:有些学校撤消了篮球、体操、武术等体育课程,为了达标和体质检测而开设体育课,这对学生来说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激情。
(二)将体育教材的内容等同于体育教学的内容
体育课改提倡老师“用教材”教会学生体育理论和技能,而不是照本宣科。体育教学内容应是变通的、可挑选的,体育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握好“学科教材”到“生活教材”的过渡难题。体育教学内容应紧贴生活,越是生活化的教材,越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三、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矫正
(一)以体育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唯有完成教学目标才能成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而这也是体育老师所追寻的目标。
要让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带来的快乐、感受到体育运动给身体和心灵带来的良性冲击。新体育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运动技能、身心健康程度、社会适应力有机串联起来,并开展合作性学习。
(二)使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让体育课堂生活化正在成为教改的焦点工作。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教改的必经之路,也是体育服务于社会生活的体现。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老师应擅于发现、发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将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完美结合,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希望通过对体育课堂有效性问题的讨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并促进其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人格和智慧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共构共生。
【作者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