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哨红
地方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充分反映地方特色。我们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乡土资源,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地方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在研究活动中,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乡土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实现教材与生活的相互融合。
一、开发:把目光投入到乡土资源中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就我们我们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教材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课程资源。我们洲泉镇是桐乡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我镇建设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开设“日新月异话洲泉”的调查实践活动主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农业、工业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桐昆化纤有限公司。学生们走进车间,看到规模盛大的厂况和高科技的全机械化操作的劳动场面,领略了“全国化纤名镇——洲泉”的魅力。我们洲泉又是蚕桑丝绵被服的重要生产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洲泉银桑被服有限公司,孩子们摸一摸白花花的茧子,闻一闻有“纤维皇后”美誉的丝绵,看一看拉被絮的场面,听一听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体会到“诚信与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感受我们洲泉经济的飞速发展。
2.关注学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
3.课前实践体验乡土资源。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内容,我们课前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物产、一些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坝桥养鸭合作社是我们洲泉的特色产业。在教学《名特食品美名扬》时,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采访社长,了解坝桥鸭子的特色。孩子们参观了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社长曹阿二热心地给他们介绍了合作社的特色、历史、各种鸭子的特点。他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着,还向曹社长提了一些问题,“曹伯伯,你们的鸭子分几类?”“你们的种鸭是从哪里引进的?”……曹社长深入浅出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合作社的技术员还带他们参观了种鸭场。他们赶鸭上岸,试养起了1000多羽“旱鸭子”。“为何要赶鸭上岸?”孩子们心中充满了疑惑。技术人员告诉他们:“旱鸭养殖由于鸭子活动范围小,产蛋率和受精率要高出很多,估计每羽鸭子的饲养成本会降低10元左右。”他们看到那么多可爱的鸭子,都兴奋地围着技术人员问这问那。参观完了种鸭场,孩子们又来到哺坊。正巧赶上一群小鸭子刚从蛋壳里钻出来,他们兴奋得不得了。看着黄绒绒的小鸭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地捧着小鸭来个亲密合影。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洲泉坝桥鸭子的特色,也懂得了“科学养殖,勤劳致富”的道理。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我们洲泉的特色食品,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教材资源。
二、利用:把地方资源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资源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1.拟定专题,明确研究任务,推出系列地方教材。围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一专题,确定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了三个研究主题,即《洲泉的传说》、《腾飞的洲泉》、《洲泉如此多娇》。《洲泉的传说》主要以地方民间传说的历史、地理故事为主要内容;《腾飞的洲泉》主要以洲泉镇在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人文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洲泉如此多娇》主要以图片、录象形式再现洲泉的美丽富饶,欣欣向荣。
2.开展活动,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有句话说得好:“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得扎实有效,我们因校、因人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示范、引领、提高”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先行一步,再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强调资料积累,阶段小结,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先个人后小组再学校,形成阶梯式推进。在建立协作机制上,一方面,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
3.强化校本培训,大力开掘有形无形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内容。不断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教研、竞赛活动,加强三个校区间的交流,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意识,切实提升素质,最终达成资源的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用好教师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实现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同利用。
三、优化:把地方资源活用在校外“课堂”中
立足课堂,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寻找突破口,构建地方课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资源的过程。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成了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用新的教材观,才能较好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资源盘活,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个性解读教材,达到资源运用的多重性、实效性。
校内校外都是课堂,课堂内外资源互为延伸,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互为补充,相为印证,提炼升华。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只要意识在,随处拈来皆资源,精心为用成文章。
在教学五年级《喜看家乡新变化》时,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年”时的菜谱、穿着、娱乐活动,还发动学生找一找发生在身边的变化。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走得腿酸,吃点笋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间俗话的含义。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上网查询,观察等方法,感受到了身边的交通工具、住房、通讯设备、电脑、电视机等的变化,深刻感知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变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又鼓励学生去我们学校附近的“浙江省魅力新农村”——东田村,参观活动中心,逛逛农民公园——东兴公园,走进青石足佳鞋料市场,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走访,看到了身边新农村可喜的变化,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经济的腾飞。学生找到这些身边的乡土资源,就能更真切更实在地体会带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教师肩上。只要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开发与积累,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必将在农村小学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只要有《通用地方课程标准》的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资源,一定能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地方课程,进一步丰富我校教育课程的内容,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真正促成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