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华
一棵树最能体现其生命活力的是繁茂的枝叶,一堂课的精彩,莫过于“生长”其间的闪光细节。对教学细节的处置,往往能折射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学策略和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细节更具魅力呢?
一、 细心的观察
一个经验丰富又富有爱心的教师,他(她)每到教室总是会扫视学生,把爱的目光洒向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哪个学生的脸上写满快乐,哪个学生似乎心情不佳,哪个学生的身体似乎微恙,哪个学生似乎冷漠呆滞,他(她)会静静地观察,细细地琢磨,而不是忙着准备自己的教案,因为他(她)的心里装有学生,而不只是知识。
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上示范课《背影》,上课伊始,赵老师细心地观察到最后有一个同学是一个人坐的,她上课第一句话就说:“老师发现你很孤独,但没关系,只要你一举手,我就会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你的身边。”接下来整堂课中,这个坐在最后的学生特别积极,赵老师也没有忘记她的诺言,只要这个学生一举手,她就马上来到他身边,亲切地把话筒递给他,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对这堂语文课一定是永生难忘的。赵老师美丽的背影也一定会定格在他的脑海里。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有句名言:“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那么,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细心观察,这是给知识加温的开始,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 有效的激励
有效的激励是沟通师生情感和智慧的纽带,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够推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激励学生,喜欢给学生奖励一些东西: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一个小笑脸,这无疑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的新鲜感很快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实物奖励,有时反而冲淡了教师苦心经营的教学情境。
特级教师马骉老师在上《老王》一课时,提了一个问题:“老王说‘我不是要钱,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一个男同学回答说:“他要的是作者杨绛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来看。”马老师热情洋溢地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男同学深邃的思想。”课的最后,马老师又拿出了杨绛的新作《我们仨》,并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马老师说:“我把这本书送给老王的知音,就是那个有着深邃思想的男同学。”可以想象,全班同学是用何等羡慕的目光,看着这位得到最高奖励的男同学的,而这本书又将会对这个男同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群筠老师上《春酒》一课时,她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既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琦君家园何在?”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温州。”“杭州。”“台湾。”赵老师又笑眯眯地问:“还有别的答案吗?”“在琦君的心中。”一个女同学说。赵老师大声地说:“你真是独具慧眼,老师奖励你在黑板上写“家园”两个字,写得越大越好!”这个女同学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走到讲台前,自豪地写了大大的“家园”两个字。当后来同样是这个女同学说出家园和春酒的联系时,赵老师说:“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吃惊,我决定再给你一个奖励。大家猜猜奖什么?”这时候全班同学大声说“写‘春酒两个字。”这时候这个女同学上台的脚甭提抬得有多高了,写起“春酒”来也特别潇洒有劲。让学生两次上黑板书写了这堂课的内容精髓,这样的奖励对于这位同学来说,是何等的荣光!
三、 精妙的点评
课堂上,精妙的点评,往往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现实和最重要的力量,成为拉近师生距离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语言要准确、中肯、实事求是,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既有激励,又饱含期待,既有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又能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更有对学生灵魂的感染。同时,点评的手段讲求贴切,要紧扣课堂主线,吻合教学情境。
《端午的鸭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生活中大家见到的鸭蛋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回答,有的鸭蛋椭圆,有的不太像椭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鸭蛋有的胖,有的瘦。这一学生的语言表达很形象,很有感染力,说得真好。教师没有用“很好”来打发这位学生,而是抓住了这个“胖”字点评:“胖”通常用来形容人,特别是用于孩子时,有可爱之感,可见这枚鸭蛋在这位同学手上是活生生的,赋予了它生命。这一点评,不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在教其他同学如何赏析、运用。
四、 耐心的等待
在课堂上,耐心的等待是一种教育的胸怀。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怕的就是冷场,所以每当教室里静悄悄的时候,总是会不断地响起教师重复问题的声音,或者不断追问的声音,生怕课堂会沉闷下去,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不断地问“还有吗?”“还有别的想法吗?”问题提出后,不论学生回答快慢与否,教师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而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时间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其思路。
《春酒》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从而来理解文中作者小时候的形象,有的学生读出了用蜜蜂来比喻是形似,有的学生说是跟蜜蜂一样飞来飞去很勤劳,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都不太准确。这时候这位教师并没有着急,也没有对上述学生的回答马上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再作思考。在耐心的等待中,她从一个同学的眼里读出了否定,她马上请这位同学发言,并巧妙地引导:“没关系,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学生在她的鼓励下,大胆地说出是“贪吃”。教师随即表扬:“你看,真实的就是好的。”这一表扬既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也巧妙地指出了前几位同学理解的不足,而如果教师过早地评价学生,或者急着公布答案,显然不会取得如此的效果。耐心的等待,成就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当然,有时候“等待”的结果,可能会失去一个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这“等待”,这堂课可能会上得更完整。但哪种结果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更大呢?我想,我们追求的,始终应该是学生的成功,而非教师的精彩。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只有我们眼中有学生,心里装着学生,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沉默而慌了手脚,不会情不自禁地让自己的声音固执地在教室里响起,不会为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牺牲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些静静的等待,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让我们的课堂张弛有致,动则激情四射,静则神思飞扬,在动静相生中,尽显无限魅力。
五、 创新的设计
许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教学细节,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缺少应有的关注。其实,如果对于“惯常”细节能深入反思,换一个角度审视,就能在“惯常”中生出一些变化,改“平常”为“创新”,变“乏味”为“趣味”。这样,一定会消除许多遗憾,带走几丝平淡,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情趣。
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分钟,出示双黄鸭蛋的图片,请班里一位喜欢画画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双黄蛋,画完之后,师生一起结合课文中评判鸭蛋的标准:“蠢”或“秀气”,对所画鸭蛋评论一番,学生们一个个都“掉进”鸭蛋里了。起初,大家都认为这一活动设计,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调动学生情绪而已,随着教学的行进,原来这一双黄蛋还是教师板书所在,双黄分别是“情”与“趣”,一枚小小的鸭蛋中蕴含了汪曾祺先生的“情”“趣”所在。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却是教师的独具匠心,可谓“化大形于无痕”,让课堂情趣无限。
六、 机智的调控
尽管我们提倡精心预设教学细节,但不能不提的是: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应是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往往会闪现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细节,此时的教师,就应把执行预案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搜集、捕捉、筛选这些细节,把它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紧紧把握,因势利导,从而使课堂教学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钱梦龙教《故乡》一文时,学生提出一个“打横炮”式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个问题跟理解课文毫无关系,而且也不可能讨论出什么结果来。但如果轻率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会损害学生求知的积极性。钱老师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智慧,他说:“是啊,鱼怎么会有脚?”有学生说,娃娃鱼有脚。老师说:“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学生都说没有。老师继续问:“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钱老师及时捕捉生成的教学细节,顺其势而导之,避开正面回答,把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到理解课文的总目标上来,化“废”为“宝”,加深了学生对少年闰土见多识广的认识。
教学的魅力,其实也是细节的魅力。它看似平常,却在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怀有学生,心中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教师,才会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精妙的教学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作者单位:无锡市梅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