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举
一、 补写文本的空白
一篇课文中,总有一些意犹未尽的地方,需要补写,也叫补白。这些地方形成了文本的独特空间,对文本的中心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独特空间进行补白,适时地引导学生揣摩、构思,让学生写出文本背后隐含的内容,这将会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文本中的内涵。我在执教苏教版六下《孔子游春》一课时,就抓住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补白点,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第一处训练点:“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这段话连用了四个暗喻,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大与奇妙,读来琅琅上口,令人意犹未尽。教到此处,我让学生品读过句式的优美后,仿照句式“( )是她( )的( )”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短暂的思考之后,一位学生率先发言:“清清的河水是她流动的血液。”受到这位学生的启发,其它精彩的语句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可谓精彩纷呈:“鸟儿的欢叫是她甜美的嗓音。”“屹立的群山是她有力的臂膀。”“蔚蓝的天空是她漂亮的头巾。”“茂密的草地是她碧绿的衣裳。”
第二处训练点:“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孔子对水的这番宏论,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全文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我又采用了“补白”的教学方式。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在书页空白处写上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经过阅读批注,学生头脑中的积累瞬间被激活:“我想到了‘水,生命之源这句话,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孔子说它有德行,孔子在这里正是赞美水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的德行还体现在它的宽容、大度上。”“我想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水能把石头滴穿,是因为它有志向,并且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人追求名利、地位,一心往上爬;而水只愿与大地母亲紧紧相连,它是大地母亲最忠实的儿子。所以孔子说:‘它有情义。”这样的“补白”训练,不仅充实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 续写文本的结尾
续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给材料作文”,即让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节,展开合理、充分的想象,构思适当的情节,续写一段相对合理的结尾。
在执教苏教版四下《生命的壮歌》之《生命桥》一课结尾的时候,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亲眼目睹了羚羊自救这一震撼人心的场面后,猎人们会怎么做呢?”在一段节奏缓慢的乐曲中,学生给课文续写起了结尾。“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了猎人们,他们站在原地很久很久,为自己的行为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此以后,猎人们再也没有拿起猎枪,因为,只要一想起那一座座“生命桥”,他们就没有了拿起猎枪捕猎的勇气。”“这些猎人不仅自己放弃了捕猎,他们还自发成立了动物保护组织,呼吁大家都投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
这样的续写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改换文本的形式
改换文本的形式,就是在保持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改换文章的体裁,也可以改变文中的人称,还可以改变文本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教版三下《恐龙》一课,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科普小品文,全文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习性。在教学的拓展环节,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假如你就是恐龙大家族中的一种恐龙,你怎么让人们都能知道你、了解你呢?你可以在开头这样安排:‘大家好,我是××龙。”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对恐龙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在改换文本形式的时候,就自觉地到课文中寻找材料,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种恐龙,再运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描述。很快,学生便写出了介绍各种恐龙的小片段。改换文本的形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训练学生改写文本的能力。
四、 拓写读后的感受
拓写阅读文本的感受,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写读后感。写读后感,重点在于“感”。这个“感”,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可以是学生从文中领悟到的道理,又可以是受文本内容启发而产生的思考和联想等等。我在执教苏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之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课文学完了,从这株神奇的柳树身上,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大家拿出笔,写出你此时此刻的感受。七八分钟的写作之后,学生这样汇报了自己的读后感受:“为什么那么多柳絮飘落到青海高原上,却只有这一棵柳絮存活下来了呢?因为这棵树没有和别的柳苗一样自暴自弃、坐以待毙,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恶劣的环境顽强地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撑立在了青海高原之上。“像这株柳树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要走的路也不是平坦的,肯定也会充满曲折。爸爸经常跟我讲,‘如果你改变不了环境,就要想办法适应它。我一直把这句话铭记在心。今后,我将以这株柳树为榜样,坚守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要善于捕捉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写作的有利时机,适时地将写作训练纳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这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悟,而且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