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珺 潘文彬
【板块一】由题生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是什么样的?
生:石头书里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板书“?”)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齐)读书。
【板块二】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对课题提出了许多疑问,看来大家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就和这篇课文里的两个小主人公一样,那就让我们跟着他们去寻找答案吧。(出示:川川、磊磊、叔叔)
师:(指名读词)这是课文里的3个人物,其中叔叔的职业很特别,他是——
生:(齐)勘探队员。(指名读词)
师:“勘探”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语,要通过查词典才会理解更加准确。谁来读读它在词典里的意思?
生: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体的位置、形状、大小、成矿规律、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等情况。
师:让我们和这3个人物亲切地打打招呼吧!(指名读,相机指导读好叠词的轻声)
(出示:地壳——贝壳;好奇——好处;藏着矿物——西藏)
师:读读这三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3组词语中都有多音字。
师:能够读准这些多音字吗?
生:地壳——贝壳。
师:(出示图片)地球的内部是一层一层的,最里面的是地核,接着是地幔,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就是地壳。(齐读词语:脚印、足迹、雨痕、波痕、矿物、煤炭、矿石。指名带读)这组词语大多数出现在课文里的一段话里:“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谁愿意来挑战一下,读好这段话?(指导读通顺、读流利)
师:这段话里有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生:是“脚印”和“足迹”。(相机点出:脚印 足迹)
师:这样用词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用,词语就不会重复。
师:是的,我们写作时,要注意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才能避免语言的重复,别人读起来也会觉得更有意思。
【板块三】感知课文,理清文脉
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至第13自然段。大家注意听,看从中有什么发现呢。(生朗读课文)
生:我发现课文第2至第13自然段写的是叔叔和两个小朋友的对话。
师:生动的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我们来看看磊磊和川川一共问了几个问题?请到课文里找一找。
生:一共问了6个问题:“叔叔,您在看什么呀?”“书?哪里有书哇?”“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化石?化石能说明什么呢?”“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6个问题其实就是贯穿课文的线索。川川和磊磊不断地追问叔叔,想把问题搞明白,你们发现这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生:刨根问底。
师:是啊,我们也要像书中的两位小朋友一样,将问题答案“刨”出来。【板块四】循疑读文,理解内容
师:作为勘探队员的叔叔说——(相机出示:“石头就是书。”)那这石头哪里像书呢?(出示书和石头的图片)
生:因为书是一页一页的,而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它们长得很像。
师:长得很像,也就是样子很像,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吗?(出示:因为 ,就像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就像书是一页一页的,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仅仅是样子像,就能说石头是书吗?我们平时看的书里还有什么呢?
生:书里还会有字。
生:书里还有图画。(板书:有字、有画)
师:那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又会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第6至9自然段,思考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画又是什么?找到后用横线画下来。
生:石头书上的字是雨痕,还有波痕。
师:(出示两块石头图片)那老师想考考你,这有两块石头,你能帮我区分哪块是雨痕,哪块是波痕?
生:那块石头上一点一点是雨痕,就像是雨点打在石头上的痕迹。还有一块上面是波浪线,所以是波痕。
师:除了雨痕和波痕,石头书上还有很多小不点儿,它们有不同的颜色(教师通过课件展示5幅不同矿物标本,引读)
生:(齐)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些小不点儿吧(相机出示矿物图片)。
师:看到石头书上的这些字,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师:原来石头书这么有趣,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其中的趣味吗?(指导朗读)(出示:因为 ,就像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雨痕、波痕和矿物,这些就像书上的字,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石头书上有字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石头书有没有画,好吗?
生:石头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小鱼化石。(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化石标本,师生一起逐一辨认:恐龙,兰草,鱼,蜘蛛,荷花,海星,小海螺,海虾……)
师:这些画真是千姿百态,充满趣味,这些有画的石头有一个名称,叫——化石。(出示:因为 ,就像 ,所以石头就是书。)
生:因为石头书上有树叶、贝壳、小鱼化石,就像书上的画,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刨根问底”让川川、磊磊揭开了石头书的秘密,现在你明白石头为什么是书了吗?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石头书上有字,石头书上有画,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看来你的收获真不少,能用简短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因为石头是一层一层的,上面有字、有画,所以石头就是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疑问解决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石头书上真的有字有画,这些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出示化石的图片,引读课文)
师:因为这里有花有草,还有昆虫,我们知道了这里——
生:(齐)原来是一片密林。
师:因为这里有小鱼、有贝壳,我们知道了——
生:(齐)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
师:因为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
生:(齐)变成了高山。
师:大海变成高山,要经过成千上万年,极其漫长。我们读的时候,要把它表现出来,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师:石头书里蕴藏的科学知识可真不少,如果你会读,它的(相机引读)——
生:用处可大了。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块地下藏着矿石……
【板块五】刨根问底,适度拓展
师:刚刚我们和川川、磊磊一起刨根问底,读懂了这本有趣的石头书,知道了石头书很有用。我们再来读读他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石头书提出来的,而且一个套一个,联系很紧。
生:前面四个问题是说石头书里有什么,后面的两个问题是说我们石头书有什么用。
师:是的,遇到不懂的地方或有趣的问题层层递进,不停追问,才能看清事物的根本,才能真的刨到底,才是真正的刨根问底。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出示拓展的句子)
生:(齐说)打破砂锅问到底。
师:这也就是古人说的——
生:(齐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评析】卢珺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优秀青年教师。听她执教《石头书》的第一课时,我感到无比兴奋。卢老师的教学基于儿童,关注文体,聚焦语言,氤氲着浓郁的语文味。卢老师有着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她在课堂上能够时而点,时而拨,激趣导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她的启发引导下,徜徉于文本之中,或生疑发问,或读文探究,或交流分享,自由自在,快乐成长。这样的课堂学习状态,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吗。这堂课给予我们的思考和启发是多元的。
课文就像一座房子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对小说有一个独特的阐释。她说:“小说不像一条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话语!课文何尝不像一座房子?阅读教学何尝不是把学生带到课文这座房子里面去,让学生待在里面,走走转转,驻足流连,识写汉字,品味语言,把握关联,理解内容,体悟情感,掌握方法,培育能力,生成智慧?倘若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语文课堂,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卢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到课文这座房子里,让学生用自己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欣赏着房子里面的迷人景致。
我们知道,阅读需要一种期待,如果没有了期待,阅读就会失去兴致。要把学生带到课文这座房子里面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能够满怀好奇地走进房子。卢老师深谙此道,所以教学伊始,她就引导学生由题生疑,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点明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期待,走进文本,学语习文,就使阅读有了一种方向感和目的性。这样,学生走进房子里面,才会欣赏到房间内的精彩世界。
当学生满怀好奇地走进了课文这座房子之后,要让学生能够静心地待在里面,驻足凝视房子里的一切东西,找寻其间的相互关联,发现其中的丰富奥秘。卢老师在教学中尤为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揣摩和领悟文本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譬如,在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时候,卢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来驻足凝视的:先是关注课文中的3位人物,引导学生读好叠词,并借助词典来帮助学生理解“勘探队员”这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再是关注课文中的3个多音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壳”这个专有名词的意思;然后,关注课文中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脚印”和“足迹”这一组近义词,揣摩词语运用之妙,感受汉语词汇的丰富性,领悟汉语用词造句的特点。如此教学,巧妙地把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朗读课文融为一体,自然地把理解词语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其实,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驻足凝视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
我们知道,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作者和编者已经在课文这座房子里装上了一扇扇的窗户。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在课文这座房子里转来转去,不去发现和打开这一扇扇窗户,不去转换角度,透过这一扇扇窗户去瞭望外面的大千世界,那就逼仄了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丧失了语文的神奇魅力。所以,当学生驻足凝视了房子里的一切东西之后,还得要引导学生能够从这座房子里的窗户,领略到外面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卢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开启课文这座房子里的一扇扇窗户,让学生通过窗户,以小见大,开拓视野。比如,她在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脚印”和“足迹”这两个词语意蕴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并点拨学生用此经验去观照写作,以获得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智慧;她在启发学生欣赏石头书上的字和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和亲近自然的无限乐趣。
课文真像一座房子,一座神奇的房子!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李克强总理在谈及改革时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啊!阅读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语文课堂,与其让教师喊破嗓子
专家看课
优秀教师:卢 珺
“教”,不如让学生甩开膀子“学”。语文课堂要凭借文本的语言现象,给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多让学生甩开膀子,亲历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历练能力,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纵观卢老师这堂课,我们不难发现,卢老师具有着强烈的生本意识和语文意识,课堂上,她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强化了学生的“学”,并努力地使自己的“教”能够为学生的“学”服务。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当然,让学生甩开膀子“学”,首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在卢老师的课堂里,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读读这三组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从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再来读读他们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从这些亲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卢老师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发现。正因为卢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就甩开了膀子,用自己的心智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所以,课堂上学生与卢老师之间的对话才会这样的精彩,这样的富有意味。真的,信任和自由,能够让儿童的膀子甩得更加自信,更加惬意!
然而,儿童毕竟是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是有限的。有时候,他们对于问题的认识还是浮于表面,甚至片面的。所以,让学生甩开膀子“学”,还得要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以“教”促“学”,“教”“学”合一,相得益彰。比如,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脉的过程中,卢老师相机说了这样的两句话:“生动的对话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特色”“这6个问题其实就是贯穿课文的线索”。这两句话看似随意,实为匠心独运。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卢老师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恰似落雪无痕般的点化,提升了儿童的认识,自然而巧妙地帮助儿童发现了课文的表达秘妙。真的,启发和点拨,能够让儿童的膀子甩得更有力度,更有美感!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海明威有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对于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是这样说的:“遵循‘寻找——发现——探索的循环途径,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人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的句子,才称得上属于自己的句子。”阅读和阅读教学何尝不是这样?阅读的核心是理解,理解就是一种解码和解释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的心沉潜于文本的世界之中,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阅读对话,寻找、发现那些属于自己的句子。
审视卢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她颇费了一番心思。课堂上,她以“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作为话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卢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愉快地阅读,通过阅读、比照、观察和想象等方式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尤为令人叫绝的是,卢老师三次出示了同样的一道填空题,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理解用简洁通顺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学生概括的这3句话,就是这篇课文说明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卢老师还引导学生把这3句话浓缩成一句简短的话。学生浓缩成的这一句话,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阅读中很自然地学会了表达,在表达中又很自然地加深了理解。只有在这样的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走进文本,真情体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爱丽丝·门罗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同样,阅读教学的成功之处,不只是让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去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句子。所以,卢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授之以渔。比如,课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刨根问底”,学生对“刨根问底”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可能并不难,但对怎么“刨”,怎么“问”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并不容易。卢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刨根问底”的意蕴的:先是让学生循着川川和磊磊提出的6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这6个问题,感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层层递进,不停追问,才能刨出根、问到底。而这才是“刨根问底”的意蕴所在。如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获得了“知其然”的方法和智慧。
开启学生“语文的眼睛”,让学生崇尚阅读,学会阅读,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追寻!卢珺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开启了“语文的眼睛”,发现了阅读原来是一种引导下的发现。
(卢珺:南京市建邺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华中学
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潘文彬: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中华中学
附属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