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红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在命题的技巧上,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和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以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可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储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来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首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座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辞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拨开话题,打破僵局,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大胆提出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或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我国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所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
开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收到了如下效果:
1.开辟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术气氛。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课外狠下十分功。”
2.“逼”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这是笔者多年来课堂讨论教学的一点心得,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多多利用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