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甫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315-01
“少教多学”目前已经由一种教育思想,逐渐转变为一种教学模式。《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而不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古人讲的这些话均是说教育不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当做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去自己去主动学习,去积累。教育不是单一性填鸭式教育,而是启发式、开放式、发散式教育。如何能改变这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就文言文的教学来说怎样做到"少教多学"呢?
1.做足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向少教多学迈进第一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第一步:阅读课题,揣内容。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二步:默读提示,明要求。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感悟作者怎样的感情等;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朗读课文,查字音。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自己动手解决课文中不会读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生字认识了,然后就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四步:精读课文、理思路。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美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多数学生都能把握要点,能悟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友人发怒——元方对答——友人惭引——元方不顾。第五步:再读课文 质疑难。俗话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适当的时候,教者可以把一篇文章的重点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布置,这样能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的重难点,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这种方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尤其有效。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时,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文中较难的字词较多,如果将它们全部放到课堂上去教,不仅任务重,学生也不容易掌握,于是,先将这些疑难字词提取出来,让学生利用预习的时间去自主解决,这样不仅减轻了上课时的负担,而且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中既掌握了它们的意义、用法,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足课堂,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一堂课的问题
一堂课的好坏,课堂设计是关键,要想一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课堂设计上就必须要下足功夫。首先,要明确目的,教师应该对一堂课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要让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获得哪些思想教育等等。而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其次,要吃透教材,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教者要先进行预设,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第三,要备好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前对班上的学生要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在学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以前的学习中掌握了哪些知识和学习方法,学生之间有哪些差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设计学生活动中才会有针对性,在设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上才会有选择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才会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最后,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实践中我发现抓住学生的最佳方法就是提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讲究,你必须把课程设计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要有深度有层次梯度,哪些是纲的问题,哪些是目的问题,哪些是难题,哪些是关键问题,你都要好好准备。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对学生打击太多或太大,会使学生成为主体的意识被打击;太易学生不用思考,会使学生失去学的乐趣,尝试不到思考的成功快乐。所以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经营,用问题激发学生,套住学生,掌控学生,进而掌控课堂,你就能很好的实现少教多学。
3.挖掘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让少教多学顺利起航
首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捕蛇者说》时就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蒋氏祖、父死于蛇,本人也险些丧身,为什么还说'专其利'呢?";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人人参与,兴趣盎然,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潜能。其次,设计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领悟创作来源于生活,老师如何创设情境活动?除上面的辩论、竞赛、抢答等方式外,还可以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大可以在"少教多学"这个大的教学模式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而让课堂教学走向深层,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