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试图从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理论的研究出发,探讨学生学习状态的调试,从新的视角关照学生的学习问题,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状态;规律;能量;调试
提高学习效率,我以为从调试学习状态入手是一条好途径。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和运动员十分重视状态的调整,以确保取得最好的成绩,他们对此有很深的认识,也有很多好的办法。实践证明良好的状态,是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这一问题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研究颇有启发,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调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观照和帮助。
为了探讨方便,我们可对学习状态先做界定。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其表现为学习状态好时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学习状态不好时学习效率低。显然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一种状态是什么造成的呢?二十世纪初期,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经过长期大量的观察、分析,总结出了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理论。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有节律性的,其实质是能量不断积蓄释放的周期。其中智力、体力、情绪这三项生物节律对人的学习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学习状态与人体的生物节律是相关联的。
学习状态的变化在于“能”积蓄与释放的周期性上。这里讲的“能”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部分:一是指为学习提供动力的能量,即:动机、兴趣、情感。二是指生理所提供的学习上所需的体能和身体状况。周期性反映的是能量积聚和释放所带来的不同状态有规律的呈现,对学习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兴趣和情感的“能”与生理“能”的积蓄与释放节奏相一致时,学生在智力、体力和情绪表现最佳时,出现好的学习状态。反之学习状态就差。一致的能量积聚和释放水平差异,会产生出不同的学习状态,这是造成学习状态变化的原因。
学习状态的可变和规律性,为我们解决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提供了思路。从调整的因素上看,调整学习状态可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
内部因素调整。内部因素又可分为,生理和心理的两个方面。生理方面对学习状态的意义在于生理的基础性。生理能量的积聚,为学习提供原始的动力。生理能量的积聚,是通过食、睡、运动和休息等活动完成的。吃的好、睡的好、适当运动和必要休息,会在身体内积累储备能量,为好的学习状态提供必要条件。心理方面对学习状态的意义在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精神力量,对学习状态有影响巨大。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由此发展起来的记忆、认知和思维等心理特性,构成学习效能实现的基本条件。它的发展是依赖于外部条件的。一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如信念和理想。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如情感、兴趣和意志等。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过程就是精神能量聚集的过程,巨大的精神力量是获得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保证。
外部因素调整。外部因素对学习状态的影响,总的说是教育环境素质的影响,主要的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其中学校在调整中意义重大。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关系总的讲是清楚的,即内部因素是决定的因素。但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很多情况下外部因素的变化却规定了内部因素变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操作内部因素,其原因就在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少年成长受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能量聚积的角度上看,外部因素是构建健康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肯的社会评价和科学而有意义的价值取向等这些来自外部的社会认知,会被个体认同而内化为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从这点上看,外部因素正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和精神获得能量的源泉,这种需求被不断满足的过程,就是心理和精神获取能量的过程。
我们再看看问题的另一面能量的释放。在某个时段能量的储备是一定的,能量释放具有指向性和不可循环性。释放可以指向不同的事物,只有集中释放于学习活动,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在能量释放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地释放于不同的事物,或者毫无节制地释放,就会出现学习能量不足的问题,造成不佳的学习状态。能量一旦释放将不能再重复利用,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状态,就必须及时给予补充。 因此对能量释放问题的考虑,在于调整学习状态时如何解决能量集中释放于学习以及对能量的及时补充上。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1)吃好,睡好保证学生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所谓吃好,就是营养要跟的上,不光是吃饱了事。睡好就是要保障学生充分的睡眠时间和有效的睡眠。这是每天要进行的生理能量的补充。
(2)适量的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学生成长阶段,身体发育很快,运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有着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长时间的,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3)培养学生规律的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学生保持生物节律的一致性。学习能量的积蓄与释放是有周期性规律的。作息不规律很容易让我们看到学生状态明显不佳,出现萎靡不振的情况。学习习惯同样影响学生学习,最常见的情况是:学习时间没有规律,长时间学习,学习安排不合理等。这种情况打破了学生的生物规律,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
(4)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劳逸结合,使精神和身体上得到修养生息。学校可以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让他们舒缓精神放松身体。
(5)合理把握学习强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毅力,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精神满足。学习强度的安排要有策略,要有轻重缓急。中心在于利用适当学习强度,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让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6)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能量释放集中指向于学习。学习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能量释放方向越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投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7)培养学生坚定地信念。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正确的观念对学生产生长期影响,是一种正能量,我们决不能忽视观念的培养。
(8)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乐向上的精神。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和对生活的美好享受。
(9)注意及时消除不良的情绪,做好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需要心理学学科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心理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心理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状态好的同学其共同特点是:学习动力足,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法灵活,对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上精力投入比较大,作息规律,乐观向上。学习效率高和效果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状态对学习影响很大,学习状态是可以调节的。智力、体力和和情绪是反映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从人体生物节律周期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能量的积聚和释放,把握学习状态的调整,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学习动能,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习状态调试的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欢迎有识之士商榷。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杨雪英.《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学习效率》.中学教学参考,2011,(25)
[3]王学林.《追寻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理性应答》.当代教育科学,2010,(18)
[4]潘文光.《课堂的生态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陈杰,男,(1955.9月~),汉族,籍贯:贵州,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现工作于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信息中心,讲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