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
我很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更喜欢和学生一起学诗词。
跨越千年,诗的芬芳依旧弥漫。精短几字,涵蕴深重。几行诗里浸润的是诗人的灵魂精血,展现的是时代的浮沉销烟。透过这些飘香的文字,我们的眼光可以掀开历史的帷幕,刺穿岁月的甲胄。诗的意境,想开去,很美。以小写大,以小见大。沉醉其中,观沧海,赏西湖,品离思,味人生,意韵无穷!因此,每一次进行古诗词教学设计时,我的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终于可以把我对古诗词的这种仰慕和热爱传达给学生,终于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穿越时空与诗人的灵魂相约。我希冀的是学生如我一样恣意徜徉诗的海洋,领略诗的魅力,嗅闻词的芬芳。可,学生是不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和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记得那次是教学八年级下册的诗词曲五首,我依旧按照惯例设计教学。研读课标,熟读教学用书,搜索课程资源,精心进行设计。经过这一系列的准备,我带着满满的信心走进课堂。看我充满诗意的导入过渡,情绪饱满的分析讲解,慷慨激昂的领诵朗读,认为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预想的那个如诗如幻的理想境地。可,学生让我失望了。他们的情绪恹恹的,品析诗文的话语毫无诗意,想象诗词的意境直白平淡,背诵诗文机械生硬。这一切让我的热情瞬间熄灭,情绪也低落起来。趁着学生背诵第一首诗的时间,我想了很多。诗词的年龄太老了,太沧桑,太艰涩,太深奥,和学生的时代距离太久远,和学生的思想代沟太鸿大。没有兴趣,没有情绪,如何能善学乐学?
这样下去不行!
脑中不断闪现着名师同行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兴致高昂的学习。想起了许多好的做法:写景诗可以画出来,叙事诗可以演出来,音韵和谐的可以唱出来,情节生动的可以改成故事,意境优美的可以变成散文……想到这里,我马上改变了教学策略:“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杰伦的歌吗?”学生们一片诧异,不明白语文书上的诗词和流行歌手的歌曲有什么联系。我接着说:“周杰伦流行最广、最动听的就是其‘中国风的歌曲。曲调悠扬,歌词隽永,我也很喜欢。其实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灵感都来自于古典诗词,还有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是古代诗词的句子。你们想不想换一种方式学古诗?”有些学生跃跃欲试了。我先出示了几首被直接谱曲演唱的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以王菲空灵清澈的嗓音,一下把学生带入了词的意境:月明中天,寂寞独立,月圆人离,既哀伤又旷达。学生学的时候充满兴致,背诵的时候能直接唱出来了。我给他们推荐了被谱曲演唱的李煜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月满西楼》,作为课外的欣赏。然后,我又告诉学生,一些古典诗词因其境界开阔,词句典雅,被改编成了歌曲。
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被改编成了歌曲《新鸳鸯蝴蝶梦》。歌中唱道: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风似漂流。我把诗词和歌曲结合起来,让诗词有了配乐,让歌曲有了源头,学生在品析诗句和歌词的过程中,完成了背诵。学生像是洞悉了诗词的魅力,对名句反复吟诵起来。学习剩下的古诗时,几个平时爱唱歌的同学甚至建议我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把这几首古诗也唱出来?”我当时只考虑到被改编成歌曲的诗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未想到其实每首古诗都可以唱出来。如果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便于学生背诵诗句,何尝不可?我说:“好啊,你们的方法真好。大家可以找自己喜欢的歌曲,只要节奏和诗词能搭配上的,就可以把古代诗词唱出来,咏出来!你也可以适当改编诗词,把它变成歌词。”这下,教室里像是炸了锅,仨一帮,俩一伙,有的翻语文书,有的翻歌词本。最后,好几个小组都用流行歌曲的曲调唱出了古典诗词。《山坡羊 潼关怀古》用的是《救姻缘》的曲子,改编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过零丁洋》用的是《青花瓷》的曲调……
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励兴趣、引导思考、丰富感悟、创新评价。这一堂课给我的启示就是,只要适当的变换学习形式,巧妙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他们就一定会善于思索,乐于积累,爱上古典诗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