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贻
【摘 要】党政机构微博是党政机构以微博为媒介按照时间发布的各类信息,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之下,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开通了微博,党政机构微博发布的信息有着时效性、便捷性与权威性的特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党政机构微博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互动有效性不足,互动有效性不足;公信力偏低,说服力不足;微博语言官腔化。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党政机构微博;网络舆情引导;问题;对策
一、党政机构微博的兴起背景
2006年的两会期间,博客以一种传播渠道的方式进入公众的视线之中,媒体记者和普通百姓借助这个平台参入两会的议题讨论。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微博以一个展现公共舆论气场的身份强势影响中国市场,作为一种媒体技术的它又在悄无声息地实现着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微博又称微博客,来源于英文单词micro blog,主要功能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发布信息,进而实现即时分享,而这仅仅的140个字也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过一次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革命。
而恰恰在这个时代里,国家的进步使得中国公众地位提高,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也更加民主化,这就增强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明确的参与意识,人民群众越来越希望对政府责任事件有所了解,更希望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提出来,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去。因此,在“媒介是人体延伸”的网络时代里,微博就恰当好处地集中了民间意见,成为不同层面和空间舆论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工具,公民也有了随时发言的良好平台,真正实现了我国政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政微博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党政机构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互动有效性不足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党政机构微博的主要功能是发布信息,很少会对民众的询问与质疑进行解答,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突发事件之中,超过半数的党政机构微博未及时的回复网民的评论与疑问,即使回复也多是一些空话和套话,难以达到民众的期望值。
同时,我国一些党政机构微博沦为缩减版的党政网站,其微博内容也多是将网站中的内容拆分贴上去,微博的释疑作用未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就导致民众出现一些怨言。此外,部分党政机构微博对于敏感问题也有着回应迟缓、不予理睬甚至删帖的情况,这就严重的影响着民众的微博问政热情。
2.公信力偏低,说服力不足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阶段,对于一些社会矛盾,很多党政机构的微博中存在瞒报与谎报的情况,这就直接降低民众对于党政机构的信任度。
3.微博语言官腔化
很多政府官员习惯了官腔化的语言,在发布微博时也未顾忌到民众的感受,这就导致党政机构与民众之间产生隔阂,实际上,民众内心中深刻的希望针对自己切实关心的问题与党政机构进行沟通,如果党政机构不改变这种语言方式,必然会失去社会公信力。
三、解决党政机构微博在网络舆情引导中问题的策略
1.加强沟通,切实的为民众解决问题
党政机构要想真正发挥出微博的作用,就一定要摒弃作秀的心态,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交流,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意识到政务微博的作用,加强与民众的互动性,充实微博中的内容,加强双向沟通,建立起平等、双向的沟通机制。
此外,政务微博还要做到运行制度化,让传统的信息运作模式适应高新技术下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整合多个微博平台的政务微博,听取民意,回复民众质疑。还应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从行业自律和法律法规建设两个层面彻底消除网络恶意谣言的不良影响,对以讹传讹、错误引导舆论的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和销毁,同时保障网民在微博上言论表达自由,倡导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制度化保证微博问政的发展。
2.坦诚相待,注重民众的参与
党政机构微博代表着党政机构的信息,其微博消息也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信息不真实不仅会降低民众的信任度,甚至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党政机构微博在发布信息时,必须要重视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真实性与及时性,为民众提供正确的信息,此外,为了赢得民众的信任,还要少说虚话、套话、官话,注重民众的参与,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赢得民众的信任,才能够将党政机构微博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3.正确使用网络话语,走入群众中
网络环境中的话语与现实话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党政机构微博要实现与民众有效、畅通的交流,就必须要使用合理的网络语言,特别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果民众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党政机构微博就需要与民众进行坦诚的交流,考虑到这一因素,党政机关在发布微博时,就需要转变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正确的对待网民的意见与评论,即使发生争辩,也应该坚持理性,将姿态放低,这样就能够赢得民众的信赖,也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敬宏,蒋秋兰.党政机构微博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传播,2012(07)
[2]张爽.浅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