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2015-01-13 12:45徐颖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教材语文

徐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0-0115-0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对于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挖掘教材之美,丰富学生的内心

1.1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中国的文字是很好的美育素材。中国的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形、表意相结合的文字。象形字、形声字俯拾即是。中国的文字已经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用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成果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通过学习生字,学生也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如汉字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中国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文字之简洁、语言之优美是十分突出的。比如,诗歌简练和富有韵律感,散文优美而富有内涵,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这些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在讲授这些作品的同时,我能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美,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1.2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在一年四季的变化;《庐山的云雾》,紧扣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以明快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庐山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无比热爱的美好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供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给予学生学习伙伴的决定权

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但以往的小组活动成员大多是由教师分配指定的,学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之间的"心理场"更加融合,氛围和谐自然,学习任务的分工更顺畅,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如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伙伴学习课文。学生应用学会的各种方法,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筛选:有些学生选择"通过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描写南沙群岛异常美丽的这一段;有些学生"通过读懂课文,画一画课文景物"的方法学习"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一段……由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伙伴都是自选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讨论得热天朝天,自告奋勇汇报学习成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他们的热情又带动别的小组的同学学懂其他没选中的段落,课堂中时时处处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3.发掘语文精神,鼓励个性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这"剩下的东西"便是语文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语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掘语文自身的潜在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缺乏对语文精神的发掘。在教材中也好在语文试题中也好,都很难找到语文精神。无论读到再感人的文章,无论你读后会有多么激动,也很少有人会问"读后有何感受"、"此时想到了什么",而是把它肢解成了一个个认知题目,或是给你一个毫无表情漠不关心的"标准化"问法。这样的语文如何才能培养出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O",然后问是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答案是"圆"、"零"、"鸡蛋"、"皮球"、"月饼"……;小学生的答案是"圆"、"零"、拼音aoe中的"O";中学生的答案是"圆"、"零"、"氧";大学生则是"题目太难不知道";公务员们则是"没法决定,得开会研究一下"。故事逗人发笑,更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这样的,我们不允许存在异端,一切要合乎"标准",把学生的个性、创新一点点的抹杀在萌芽中。背弃了"语文精神",一味的舍本求末,最后只能收获一枚苦涩的"橄榄果"。

4.创新教学是重视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学创新的关键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建立认识,发展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智慧潜能迸发出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学会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相对于个人的过去是新颖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学习活动就是创新。要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语文活动是动态的学习实践。它的学习对象、内容和环境都是活动变化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也是动态的。它将文本的听、说、读、写各项内容综合起来与课外相联系,学科间相融合,于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一体,形成大语文观。如根据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笔者将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归为在方面进行:㈠观察活动。即观察性学习(观察——口述);㈡研究活动。即体验性学习(体验——记述);㈢趣味活动。即实践性学习(实践——用学)。这样进行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努力钻研,探求新知,让其在"玩中学、做中用"促进身心、个性协调发展,并体现语文新课标精神。

endprint

猜你喜欢
精神教材语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