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三次发酵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2015-01-13 15:04蔡开地黄梅卿郑羡清江枝和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12期

蔡开地 黄梅卿 郑羡清 江枝和

摘 要 研究培养料三次发酵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培养温度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产量和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二次发酵相比,采用三次发酵,双孢蘑菇菌种发菌、吃料快,菌丝粗壮浓密,吃满料时间短,病虫害危害轻,无杂菌,并且菇大,结实,产量也比二次发酵高,增产幅度为5.24%~12.57%。三次发酵最佳培养温度为50℃、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

关键词 双孢蘑菇 ;三次发酵 ;高效优质

分类号 S646.1

双孢蘑菇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1]。1925年前后,双孢蘑菇从国外引进到国内栽培,1978年开始品种的改良并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引进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示范推广双孢蘑菇规范化栽培技术以来[3],其栽培规模或单产水平都迅速提高,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双孢蘑菇发酵模式前发酵多为开放式条垛式,后发酵多为室内床架式或隧道式的二次发酵模式,少数采用通过在发酵仓中加入菌剂的一次发酵模式[4]。但二次发酵栽培技术门槛较高,特别是发酵过程水肥和温度、时间等的掌控一直成为蘑菇高产栽培的技术瓶颈,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培养料沤制、游离氨含量过高等问题,造成发酵失败[5],从而导致蘑菇菌丝不易定植吃料,鱼籽菌、鬼伞等杂菌污染发生,严重影响蘑菇产量。我们在解决杂菌污染的问题培养料过程中发现,如在二次发酵栽培的基础上,继续通入蒸汽加热保温,进行第三次发酵培养,就能解除游离氨含量过高等弊病,堆制成优质的蘑菇培养料。本文拟从三次发酵培养温度及时间对蘑菇产量和病虫危害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为示范推广蘑菇三次发酵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As2796,由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

1.1.2 供试菇房

建造规范化菇房,每座占地面积9.4 m×5 m,安排2竖床架,每竖床架宽1.4 m,长8.0 m,6层,栽培总面积130 m2。菇床两侧操作,中间通道宽0.8 m,四周为0.7 m。菇床底层离地0.3m,除第四层层间高度为0.6 m外,其余各层间高度均为0.50 m,顶层离房顶最低处亦应在0.50 m以上。第四层的通道上搭建架路以便管理及采菇。菇床用床面竹搭铺,间距5~6 cm。菇房外披塑料薄膜,再覆盖草帘。

1.1.3 供试培养料

每座菇房(以栽培面积130 m2计算):干晚稻草2 500 kg,干牛粪500 kg,豆粕粉30 kg,尿素20 kg,过磷酸钙40 kg,石膏粉60 kg,石灰粉60 kg。

1.2 方法

1.2.1 三次发酵培养温度试验

试验设置4个处理:A处理,二次发酵;B处理,三次发酵,46℃培养48 h;C处理,三次发酵,50℃培养48 h;D处理,三次发酵,54℃培养48 h。由4户菇农承担,每户菇农各管理4座菇房,分别安排4试验处理。构成4个处理4次重复试验方案。每座菇房均为栽培面积130 m2。除发酵处理不同外,其余管理与姬松茸相同[6]。2009年11月12日建堆,11月26日堆料进床,11月28日二次发酵,12月4日三次发酵,12月8日播种,2010年1月9日覆土,2月12日采第1潮菇,4月28日试验结束。

1.2.2 三次发酵培养时间试验

试验设置5个处理:A处理,二次发酵;B处理,三次发酵,50℃培养40 h;C处理,三次发酵,50℃培养44 h;D处理,三次发酵,50℃培养48 h;E处理,三次发酵,50℃培养52 h。由4户菇农承担,每户菇农各管理5座菇房,分别安排5试验处理。构成5个处理4次重复试验方案。每座菇房均为栽培面积130 m2。除发酵处理培养时间不同外,其它如接种、覆土、喷水等与管理姬松茸相同。2010年11月6日建堆,11月20日堆料进床,11月22日二次发酵,11月8日三次发酵,12月2日播种,2011年1月39日覆土,2月5日采第1潮菇,4月23日试验结束。

1.2.3 培养料发酵

建堆时一层稻草一层牛粪,并均匀喷水预湿,同时加入2/3的石灰,建堆后连续喷水2~3 d,早晚各一次,边喷水边踩实,以堆底有水流出为准。第5天第1次翻堆,加入尿素、过钙、豆粕粉,第9天第2次翻堆,加入石膏粉,第12天第3次翻堆,加入剩下的1/3石灰,第l4天即可进料。每次翻堆不足时都可调水。

经前发酵完成的培养料迅速搬进菇房,集中堆放于3、4、5中间3层床架上,关闭门窗,让其自热升温达45~52℃保持培养48 h,再通入蒸汽加热,使料温达58~62℃保持8~10 h。之后保持在48~52℃继续培养3~5 d,即完成二次发酵。

在二次发酵结束后,让其自然降温至30℃,打开门窗完全通风后进行翻格,即将培养料均匀摊铺于各层,上下翻透抖松,然后整平料面,再重新密闭菇房,通入蒸汽加热。培养温度试验要求各处理分别保持料温达46、50、54℃各培养48 h。培养时间试验则在通入蒸汽加热至料温50℃后,按要求各处理分别保持培养42、44、48、52 h。

1.2.4 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处理应用Excel2003、DPS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次发酵培养温度对蘑菇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的影响

蘑菇三次发酵处理与二次发酵处理比较见表1。三次发酵处理菌种发菌、吃料普遍比较快,菌丝粗壮浓密,吃满料时间亦短,受螨虫、跳虫等为害也较轻。三次发酵中除发酵温度为46℃的处理外,其它两个处理均没有发生杂菌感染,而二次发酵处理的菇床中鬼伞、绿霉等杂菌的发生率达4.17%。此外三次发酵各处理出菇时间较短,转潮亦快,且子实体圆正、菇形好,菇体结实、单菇重,潮次明显、次菇少。从三次发酵中3种不同发酵温度处理比较看,以C处理(50℃)最佳,其菌丝萌发、吃料、爬土等均较快,同时抗病虫危害能力较强,出菇数量多,且品质优。

2.2 三次发酵培养时间对蘑菇菌丝生长及出菇情况的影响

蘑菇三次发酵不同培养时间处理间比较见表2。三次发酵中除培养时间为40 h处理的菇床中鬼伞、绿霉等杂菌的发生率达4.17%外,其它三个处理均没有发生杂菌感染。此外三次发酵各处理出菇时间较短,转潮亦快,且子实体圆正、菇形好,菇体结实、单菇重,潮次明显、次菇少。从三次发酵中4种不同发酵培养时间处理比较看,以D、E处理(48 h、52 h)较佳,其菌丝萌发、吃料、爬土等均较快,同时抗病虫危害能力较强,出菇数量多,且品质优。

2.3 三次发酵培养温度对蘑菇产量的影响

试验(表3)表明:蘑菇三次发酵处理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二次发酵对照处理比较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增产幅度达7.37%~11.58%;同时,三次发酵不同培养温度对蘑菇产量亦有显著的影响。其蘑菇产量最高的是C处理,单产达10.6 kg/m2,其次为D处理,单产10.3 kg/m2,B处理稍低,单产10.2 kg/m2,与二次发酵对照A处理比较,其增产幅度分别为11.58%、8.42%和7.37%。说明三次发酵技术确能提高蘑菇产量,而且蘑菇三次发酵最佳发酵培养温度为50℃。

2.4 三次发酵培养时间对蘑菇产量的影响

试验(表4)表明:蘑菇三次发酵处理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与二次发酵对照处理比较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增产幅度达5.24%~12.57%;同时,三次发酵不同培养时间对蘑菇产量亦有显著的影响。其蘑菇产量最高的是D处理,单产达10.8 kg/m2,其次为E处理,单产10.5 kg/m2,C处理稍低,单产10.4 kg/m2,B处理最低,单产10.1 kg/m2,与二次发酵对照A处理比较,其增产幅度分别为12.57%、9.95%、8.38%和5.24%。说明三次发酵技术确能提高蘑菇产量,而且蘑菇三次发酵最佳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

3 结论

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发酵,实质上是多种有益微生物群在原材料的混合物内进行新陈代谢的活动,转化成适宜双孢蘑菇生长的高度选择性基质的过程[8]。前发酵阶段,有益微生物可将培养料中容易被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消耗掉,并吸收利用其中的氨态氮,进而转化为菌体蛋白质,形成利于双孢蘑菇吸收利用的富含氮素的木质素等腐殖质复合体;后发酵阶段,通过巴氏消毒能培养嗜热微生物使培养料继续腐熟,去除残留的氨气并杀死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及病虫。经过2个阶段的发酵,可以将培养料转化为有利于双孢蘑菇生长的高度选择性基质。但是,目前我国的菇房一般都较简易,保温性能较差,后发酵水平较低,氨害发生率较高。而通过三次发酵,不但可以解决培养料游离氨过量的影响,而且能有效减少病虫危害[9]。

上述试验表明,三次发酵能促进双孢蘑菇菌丝萌发、吃料、爬土、出菇,减少病虫、杂菌危害,且子实体圆正、菇形好,菇体结实、单菇重,转潮亦快,潮次明显、次菇少,能有效提高蘑菇产量。与二次发酵对照比较,其增产幅度达5.24%~12.57%,且蘑菇三次发酵最佳发酵培养温度为50℃、保持最佳发酵培养时间为48 h。

参考文献

[1] 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8-10.

[2] 王泽生,廖剑华,李洪荣,等.中国西藏野生双孢蘑菇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C]. 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2006:28-33.

[3] 柯家耀.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新工艺初探[J]. 食用菌学报,1999,6(4):26-30.

[4] 曾广宇,周国英. 双孢蘑菇堆肥发酵研究现状[J]. 北方园艺,2007(12):237.

[5] 张祖堂,龚国桢,李 强,等. 双孢蘑菇培养料贴堆再发酵技术[J]. 中国食用菌,2009,28(2):29~30,35.

[6] 江枝和,朱 丹,杨佩玉. 姬松茸的栽培技术[J]. 食用菌学报,1999,6(1):33-38.

[7] 杨庆尧,黄学馨. 蘑菇与草菇[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8.

[8] 郭仲杰. 世界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技术的发展[J]. 福建轻纺,2009(3):32-35.

[9] 蔡开地,黄金华,黄梅卿. 蘑菇三次发酵高效优质栽培技术. 中国食用菌,2008,27(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