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选项课竞技项目教材化之我见

2015-01-13 06:09曹斌赵斌张宇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美化

曹斌++赵斌++张宇

摘要:竞技运动技术的教与学是学校体育课之教材构成、教学组成的基础,缺之难以维持;然而,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竞技运动直接用于公共体育课教学,具体实施中也是矛盾重重。因此,在授课对象、目标任务不同的情况下,竞技运动技术作为体育课教材的前期简化、美化处理是必须、必要的。

关键词:竞技运动;体育课教材;简化;美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17-01

体育课是完成学校体育之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长期以来,由于竞技运动专项技术的直接排列,我国学校体育课已逐步演义成体育院校的运动训练课,教者辛苦,学者艰难,而收效甚微。究其原由,竞技运动项目在作为体育课教材使用时,在授课对象、目标任务不同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简化改造和美化设计,进一步作教材化处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健身职能,完成学校体育之目的和任务。纵观近几十年来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教育思潮,虽其个性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特征只有一个,即:"科学体育",这种"科学本位"体育思想的广泛影响,正是体育课作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前提条件。

1.无竞技运动不成体育课

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目的,强调弱式体育,然而,离开了竞技运动的体育课是难以想象和实践的,就象苏竟存教授曾经批评的那样:认为体育课以健身为主,就在体育课上用少数几项非竞技运动技术的走、跑、跳、投等简单运动反复锻炼身体,简单说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其效果也确实不见得好。

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要增强体质需要运动这个工具。然而,长期以来,体育课上教师大量向学生传授竞技运动技术内容,体育课变成了运动训练课,尤其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体育即大肌肉运动"、"运动即体育"等西方落后体育思想的影响,运动技术作为体育手段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运动技术自然地成了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教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学不会,老师不愿教,学不会也要学,不想教也要教,学生要拿学分,老师要吃饭,走过场也得走,体育者惟是而已。

体育课并不排斥竞技运动,但是,要按教育的标准选用。湖南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张友龙研究员把竞技运动按使用途径和目的不同分为"技艺性竞技运动"和"体育性竞技运动"的原由也正是如此,按竞技和健身的不同目的进行选择和划分。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本质特征、体育手段必须与体育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体育课使用的只能是手段性的普通竞技运动,它与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相一致,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体育课要使用竞技运动。

2.体育课有其特殊的侧重面

运动技术是运动竞技特有的手段,其动作规格(难度、强度、负荷等)不是一般常人能够用来增强体质的,正如现代体育思想把体育课(Physical Education)和运动竞技(Sport)看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一样,运动竞技不等于体育,若混同他们,势必引起矛盾。美国学者桑博、哈特曼合作的《体育论争》一书中指出:体育大纲内容包含了一部分竞技运动,但这种竞技运动要遵循教育标准,而不是职业竞技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并不排斥竞技运动,但是,要对这种竞技运动按教育的标准选用。

2.1 更强调运动的科学性。随着人们对体育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那些不符合科学的、运动量过大的带有专业训练性质的体育运动形式对人体往往是有害的。竞技运动发展至今,已给运动员带来了大量的伤害和伤病,而且,随其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竞技化程度的不断加大,不科学性程度则日益明显,因此,其项目在作为体育课教材用于体育教学时,应作量化处理,向弱式发展,以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取代其不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形式,逐渐减少整齐划一的统一规格形式,因目的、对象的不同,给机体以特定的运动方式、时间和运动强度,提高锻炼的科学性,教会学生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己所用。

2.2 更强调竞技运动的精神、文化追求。竞技运动的过程不断以失败、成功、停滞、前进的螺旋往复给人以追求的兴趣、乐趣和困难,其过程中的"苦中之乐"是任何其它活动都难以替代的。它要求人们在极度艰难的过程追求中,战胜环境、战胜自我,因而,其竞技本质所具备的强烈竞争性和挑战性,特别是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更为灵活、准确的分析、处理能力,强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意志品质要求。因此,竞技运动在其作为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更为强调竞技运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锻炼价值,更为体现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交追求的需要。

2.3 强调实用性──实现"自我体育"。有资料标明,深受当代人喜爱的前十项体育运动项目排序是: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登山、游泳、体育舞蹈、钓鱼、篮球、垒球、健美等,由此可见,人们对运动项目的喜爱和选择更具有目的性和实用性,更具时代气息,然而,在当今社会赋予体育更丰富内涵时,体育教学仍按50年代"跑、操、拳"为主的大纲内容开设体育课,远无法满足现代个体及社会的运动追求和需要,因此,竞技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时,更为注重项目本身的锻炼价值和社会转移价值,偏重于个性选择和不依赖特定场地、设施,充分考虑项目的普及程度和掌握效果,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实用性以及职业和环境特点,教会学生按自我需要进行自我锻炼,教给学生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坚持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顺利完成"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转移。

2.4 强调非智力心理品质的教育成份。诸多竞技项目,特别是集体项目,项目本身所具备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锻炼和教育成份,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心理品质、勇敢精神及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有着难以代替的功效和作用,无论是什么项目,项目这方面的要求不能降低,应等同于健身效果看待,给学生以全面、完美的健康,因此,竞技项目作为教材使用时,考虑项目本身所具备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思想品德教育比重是十分重要的。endprint

3.教材化处理的手段与原则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现代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参与某项或几项运动的健身活动,并能可延续发展至终身,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欣赏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习惯,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还是其次,因此,竞技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教材使用过程中必须作量化、教材化处理,使其简单化、美化,更利于普及和大多数学生接受。竞技运动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技术、技能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作普及性的结构和形式处理,以适应以健身为目的的普及性要求。

3.1 降低要求和难度。教学过程中,一些基础素质要求较高的项目,如:田径、武术和体操等内容普通学生相对难度较大,必须作降低要求和难度的处理。可以考虑男生用女子标准,女生用少年标准。例如:跨栏跑的栏高、栏间距,投掷项目的器材重量,体操项目的器械高度、大小乃至排球的网高等。考虑不受规则的影响,特别是考试项目,以学生的实际成绩为主,例如:跳远项目的犯规问题,专业运动员都难以百分之百保证,更何况一般学生,而体操项目可以考虑化整为零测试,健身操注重动作的美化及言行举止、武术项目以完成套路为主要依据等,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保证项目运动性质的基础之上,例如:推铅球不可变为后抛铅球,正握杠不能以反握杠代替。

总之,要求和难度的降低,以保证项目的运动性质为前提,重点在于学生的运动过程,项目的健身属性,健身的方法、方式及锻炼效果。

3.2 注重项目的运动过程及参与意识。竞技运动基础练习的枯燥是体育教学及学生锻炼效果的最大障碍之一,特别是大多数球类、集体项目更为明显,对一般学生来说,最感兴趣、锻炼效果最佳的形式是比赛。因此,这类项目内容只要学生掌握大概的基础知识,例如:决定胜负,界内、界外;篮球的带球跑;排球的连击、持球、三次击球;足球的触球部位、越位等,可以组织起哪怕是水平最低的比赛活动,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是辅以适时、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兴趣地选择"动",甚至选择"玩",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掌握和熟练基本技术、技能,提高和巩固了解、欣赏项目知识的水平效果甚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课余时间的运动兴趣。总之,目的在于使学生有兴趣,在动、在练且达到健身效果,学生用不着跑的快,只要有跑的过程,能学会健身方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教学目的即已达到。

3.3 注重可延续发展。有些项目尽管会因年龄的原因,学生暂时会缺乏兴趣,例如太极拳、跑步、体操等,但这些项目对学生今后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极其有用、有效的,包括学会游泳及健身舞蹈等可延续终身的项目,应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的要求过关,以适应随年龄增长的运动要求变化。这一点,学校体育教学中还很难体现,大多数重视的是学生现阶段有兴趣、有效的项目,势必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竞技运动教材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体育教学长期而艰难的重要任务,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付出坚苦努力,才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2):2-3.

[3] 陈琦.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4.1

[4] 王结春,操伊芬.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6):6-7.1

[5] 胡奇志,刘清黎.21世纪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学校体育,1996.1

[6] 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M].《课程·教材·教法》 1992:11

[7] 杨晓生. 21世纪体育功能的转变[J]. 体育学刊, 2004(1):130-131.

作者简介:

曹斌(1978-)男,湖南湘阴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化
Paper Cutting—Cut Whatever You Can Imagine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文化丰富生活,艺术美化心灵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美化語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基于GPU加速的引导滤波人脸祛斑美化算法
美化生活
环卫女工
云南冶金集团创新模式 绿化美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