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统伟等
摘要:微生物教材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达到既掌握基本知识又掌握实践技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为此,在微生物教学改革中应强调加大微生物学教材的现代化与前瞻性,使得微生物教学内容体系更加社会化。最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材改革;知识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03-01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那么,教育改革就需要回应人民的期待和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2014年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着重强调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微生物教材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30年来,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教学经验,也探索和创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教材上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改革探索[1 -4],但在微生物教材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深化,从而使得微生物知识更好的为学生掌握,为学生利用,为社会服务。
1.微生物学教材的现代化与前瞻性
教材是学生的导师,教师的灵魂,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教材的科学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展示的自然观和特有的科学方法论,更有利于促进一个国家和学生个体的发展。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认识到了科学教育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巨大功效,并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教材。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的微生物学教材还满足不了新世纪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当今"知识爆炸"性发展的情况下,微生物学新的知识内容每天都在不断被发现。教科书作为一种相对滞后的材料,必须一定的辅助教学资料才能更好的反映当前的微生物发展现状和前瞻性,才能使得学生与时俱进的成长。例如在国外教材中的病毒一章,就提及Craig Ventner博士利用5000多个DNA片段加上蛋白质创造出了一个噬菌体。他们希望最后能设计出一种能够消耗二氧化碳、清洁环境的转基因生物[5];国内的微生物教材很少有这样的知识点。为了让中国科学技术能迅速发展,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Nature》、《Science》、《Annual Review of Microbiology》、《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的最新科技动态应该及时补充到教材中,以适应微生物学科学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如2013年Williams等[6]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指出,目前广泛接受的三域(Domain)分类系统或者三域假说(Three-domains hypothesis)可能是错误的。随着新的生物进化分支的发现,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更好的系统演化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更加支持二域分类系统或泉古菌假说(Eocyte hypothesis),即将所有的生物分别归为细菌域和古菌域,其中真核生物归为古菌域,并起源于泉古菌。这些新的知识点的补充,将使得微生物学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
2.微生物学教材的内容模式探索
我国的微生物学教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形成了固有的编排模式。内容呈现出格式化单调,每个章节分几个内容平铺直叙,将一堆松散的事实和基本原理教给学生,最后是根据前述的内容以思考题结束。这种内容的编排方式,过分强调内容结构的清晰,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开发潜能,往往很难激发学生对微生物某个内容的科学兴趣。在这方面不妨参考一下国外的书籍编排,大多每个章节的各个部分都有相关知识点的发现和事实案例说明开始,饶有兴趣的讨论以及新的知识点介绍,并且在每个章节里插入专栏,如"动手试一试"、"应用"、"特写"、"案例分析"等专栏,最后有"辩证思考题"、"自测题"和 "网络学习"等测试模块[5]。如在病毒这一章节,内容中会出现很多的疑问式叙述,以便于引导学生的想象,例如汉坦病毒(Hantavirus)是旧病毒的重现形式,那么天花也会重现吗?如果天花病毒被恐怖分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作为恐怖袭击的生物武器会怎样呢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不断去思考和探索未知的结果。另外,在"应用"专栏中介绍了人们利用病毒来为人类服务的例子,如郁金香的美丽花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于是人们利用这种病毒可以在植株之间传播的特点育种有条纹基因型的新品种。国外很多教材为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也做了很好的安排,书中附有大量彩图;即使没有彩图,一般也有光盘版的彩图,以更好的方便教师使用。同时,教材还配有该书主编者关于各章节的授课视频,或网络视频;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相互学习。这种编排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探究生命现象的内在规律,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以增进科学的理解、促进批判性思考和发展获得信息与分析信息的技能。在这一点上国内做的还不够完善,值得深入改革。
国内的微生物教材在内容上也缺乏谈论部分,有些关于病毒的定义也值得重新商榷。国内很多教材中定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因为病毒不能够对立的繁殖和代谢。但一些科学家认为,病毒拥有复制所需的遗传信息,且在侵染后遗传信息就被激活,所以它是生物。在1912年,科学家们就已经在无活细胞的试管中成功培育出完整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因此对于病毒的传统定义需要重新审议。
3.微生物教材内容的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放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很多学习微生物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学习微生物将来可以做什么工作,这可能与微生物教学过分强调理论与研究有关,而忽略了微生物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在微生物教学实践中应该大力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同时,作为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微生物学教材改革只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能力、教材的科学性和他所生活的成长环境的配套等等众多因素,当前既没有万能的改革方案,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参考,但作为教育者本身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科学分析,实事求是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点到面的不断深化国家的教育改革,完善体制,培养优秀卓越的社会化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中国向着科学化的道路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 冯建英,萧蓓蕾.微生物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112-114.
[2] 陈向东,唐兵.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的教学使用体验.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2):96-99.
[3] 胡雪芹,张洪斌,叶明.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改革与实践. 生物学杂志,2011,28(2):101-102.
[4] 唐晓峰,彭方,李文化,谢志雄,沈萍,陈向东.以教材研究和建设为主线全方位打造现代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
[5] Black JG. Microbiology: Principles and Explorations. 6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 2005.
[6] Williams TA, Foster PG, Cox CJ, Embley TM. An archaeal origin of eukaryotes supports only two primary domains of life. Nature, 2013, 504: 231-236.
作者简介:
关统伟(1978-)男,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系统学与功能基因组学、食品微生物发酵工程与系统调控。